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语言学习策略研究
——以民间故事为例

2023-01-24 06:36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溪幼儿园柯丽端
亚太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白鹭深度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溪幼儿园 柯丽端

一、幼儿深度学习的特征

王小英教授在经过大量教学实验研究后指出:幼儿深度学习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较长的一个时段,围绕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全身心地积极投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与探究,运用高阶思维,迁移已有经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幼儿深度学习基本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幼儿主体。幼儿是深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深度学习的引导者。第二,全身心投入。幼儿深度学习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整体的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意志等的学习过程。第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深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强调幼儿对知识经验的批判理解、整合建构和迁移运用。第四,发展高阶思维。按照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所对应的“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六个层次,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属于高阶思维。幼儿深度学习强调幼儿在学习中高阶思维的运用与发展。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民间故事融入幼儿语言学习的价值

(一)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民族文化可以说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中华民族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找到且好好地守护好自己民族的“根”,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提道:“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是大势所趋。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有效地引入民间故事,借此指导幼儿展开深度的语言学习,能够让幼儿通过语言来领悟民族文化,将这些优秀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感受到丰富的民族文化氛围,在接触、体验、认识、理解并吸收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保护并发展这些民族文化,让他们成为未来保护并传承民族文化的中流砥柱。

(二)有利于深层感知民族语言内涵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间故事。所以说,民间故事背后所蕴藏着的民间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且意蕴深远的。因此,将民间故事融入幼儿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能够让幼儿经历民族语言发展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出民族语言的地域性特色,体会到民族语言的历史性和多元性。教师在讲述这些民间故事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彰显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幼儿也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语言的特色,借此增强他们对民族语言的敏感性和敏锐性,实现他们对民族语言的正确理解,端正他们对民族语言的态度,借此深层感知民族语言的内涵,强化语言品格。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民间故事融入幼儿语言学习的策略

(一)语言输入层面

1.以幼儿为主体,把握倾听故事状态

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教师在让幼儿倾听民间故事的时候,就要了解幼儿倾听民间故事的反应和特点,借此为基准点,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提升幼儿倾听民间故事的效能。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可以得知,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所以他们往往会对一些比较离奇的故事情节更感兴趣,且他们倾听的积极性基本上会与故事内容的难易程度相关,并且还会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影响。所以说,教师就应该从多个层面着手,合理地选择民间故事,并且在讲解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要善于辅助教学用具或者动作表情,帮助幼儿快速地融入倾听的氛围中,借此提升他们的倾听效率。

例如,幼儿教师在讲解闽南民间故事《喜鹊报错信》时,就应该根据幼儿倾听民间故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实现他们对语言的输入。

首先,教师应该熟练地把握《喜鹊报错信》这一故事所涉及的相关教具。作为闽南民间经典故事,《喜鹊报错信》的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在准备教学用具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者利用图纸张贴在黑板上,在讲解相关情节时,出示这些用具,辅助幼儿理解。这一民间故事所需涉及的教学用具为:喜鹊、玉帝、玉牛的图片以及一些有关饥荒、粮食短缺及强盗抢劫的动画视频等。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地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借此辅助自己在讲解故事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所选取的教具一定要契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所以说,这些教具一定要富有童趣,甚至可以选取闽南地区动画片的相关形象,让民间故事更加富有地域性特色。

其次,幼儿教师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与幼儿互动,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所以说,教师在讲解这一故事的时候,就一定要尽可能地和幼儿展开互动。比如,在故事开头,讲到“在很久很久以前,喜鹊非常的漂亮……”时就可以俯下身,微笑着面向幼儿,询问幼儿:“小朋友们觉得漂亮的喜鹊是什么样子的呢?”借此让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他们脑海中所幻想出来的漂亮的喜鹊形象充分地表达和诠释出来。在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之后,教师再接着讲述故事:“这只喜鹊全身的羽毛五光十色,它喜欢到处宣传喜讯,所以我们闽南的先民尊称它为客鸟。”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继续询问幼儿:“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大人说过‘客鸟’这个动物呢?”借此引导幼儿展开生活化的迁移,将民间故事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联系,促使他们展开多元化的语言表达。以这样的方式,就能够为幼儿创设一种较为活跃的倾听氛围,能够让他们产生更为多元的想法和做法,和教师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为后续的语言输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幼儿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吐字清晰、声情并茂。根据现实的观察可以得知,幼儿对听得懂、生动而充满悬念和趣味的声音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就应该着重于这些方面的展现,要让幼儿能够听清楚故事中的语言,以便于他们理解,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入,将深度学习落到实处。比如,教师讲到喜鹊报错了信,导致人间粮食不济、饥荒连年、抢盗成风(辅以闽南动画视频片段),玉帝十分生气,那么教师在讲述“玉帝发怒”这一情节时,语调就要更快、更急,要富有变化。与前面情节的讲述相比,声音要更高,节奏要更密,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快速地融入这一故事情节中,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能够感受到玉帝的愤怒,对喜鹊抱有一种同情或者无奈的情感。如上,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出其中不同的角色。这样其实能够凸显出故事中主要的形象,能够让幼儿同情弱者、憎恨恶者、赞扬智者、钦佩勇者,让他们的情感和情绪得到彻底的渲染;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分析整个故事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成为主动的倾听者,更好地把握故事,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入,以此将深度语言学习贯彻到底。

2.以故事为基础,细化幼儿理解程度

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教师应该明白:幼儿在倾听故事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运用已有的语言经验去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所以说,在幼儿倾听完民间故事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展开理解实践,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针对幼儿理解民间故事的思维特点可以发现:他们对民间故事内容的理解往往是从整体到局部逐渐细化的。他们最先把握的是故事中有高强武艺的正面人物或者神奇功能的宝贝,然后对一些曲折离奇的情节能够有大致把握,但是对于故事的细节往往不够关注。此外,幼儿的理解是从表层逐步过渡到内层的。一方面,他们对故事中富有特色或者反复出现的语言是比较感兴趣的。比如,一些夸张的形容词或者象声词等等。这些富有节奏或者十分顺口的语言,幼儿十分喜欢听,也喜欢模仿。另一方面,幼儿对于一些比较陌生而平实的词汇不太关注,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大多能够从关注语言表层的音调逐步过渡到关注语言的含义,实现对语言的逐步理解。所以说,教师就要根据幼儿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引导幼儿理解民间故事。

例如,幼儿教师在讲解闽南民间故事《白鹭的传说》时,就要引导幼儿去深度理解这一民间故事。《白鹭的传说》介绍了厦门“鹭岛”和市树“凤凰木”的起源,有着十分深刻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在让幼儿理解这一民间故事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三种方法。首先,教师可以以故事主要角色为中心,帮助幼儿串联整个故事。结合幼儿理解故事的特点,可以得知,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特别是一些英雄类的人物,他们更容易成为幼儿的好朋友。所以教师可以以“白鹭”和“凤凰树”为整个故事的轴心,引导幼儿来串联整个故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比如,白鹭来之前的厦门岛,怪石嶙峋、寸草不生;白鹭来之后辛勤劳动,使得整个厦门变得鸟语花香、树木成林。后来为了守护这座岛,白鹭奋勇抵抗,将自己的鲜血飞洒在了这块土地上。随后这块土地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大树,这些树的枝丫就像是白鹭的翅膀一样张开,树木上的花也像白鹭的鲜血一样火红。所以,这种大树就被称为“凤凰木”。如上,教师以这两个形象为轴心,引导幼儿实现了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其次,教师应该围绕整个故事的主要事件,让幼儿联想事件发生之前、事件发生之时以及事件发生之后的事情。比如,事件发生之前是厦门怪石嶙峋、寸草不生,事件发生之时是白鹭建设并用生命保护了这座岛,事件发生之后是这块土地上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大树,这些树被称为凤凰木。如上,教师通过故事发生的前后顺序,引导幼儿实现了对故事整体的把握。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道具或者动画媒体深化幼儿的具象思维。在幼儿获得了直观形象的感知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概述故事的方式,将这个较长的故事缩略成一个小故事,以几句话来加以概述,帮助幼儿进一步从整体着手实现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应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语言。第一,教师要抓住幼儿感兴趣的语言,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去感知和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你最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一句话呢?为什么?”“你觉得这个故事中的语言与你之前听过的其他故事语言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通过这种提问,引发幼儿对语言的注意和思考。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理解一些描写故事背景的语言。比如在讲到“厦门怪石嶙峋、寸草不生”的时候,因为它没有情节,也没有角色形象,所以常常被幼儿忽略;但是这一部分的语言却衬托着整个故事发生的前提。所以说,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关注这一段话,让他们分析这段语言所表达的是什么内容。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厦门如果是怪石嶙峋、寸草不生的话,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借此加深幼儿对这一背景语言的理解,描述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背景图画。幼儿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和联想,会将自己带入故事的情境中,然后联系自己生活中看到的“鹭岛”和“凤凰木”,激发出爱护环境、保护白鹭的想法。以此也能够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着力于贯穿深度教学。

(二)语言输出层面

幼儿通过倾听故事和理解故事,实现了语言的输入,在此基础上,就需要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所以说,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语言输出,通过表达民间故事的方式,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此,教师就应该深入分析幼儿表达民间故事的特点。一方面,幼儿喜欢用动作来表达。好动、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听完一个故事之后,最感兴趣的就是用动作来模仿故事中的形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另一方面,幼儿喜欢以绘画和文字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不管是绘画还是符号文字,都能够让他们按照自己心中所想来加以展现,而这些图画或符号文字都能够展现出幼儿的思考和理解。那么教师在引导幼儿表达的时候,就可以激发出幼儿想要“说”的欲望,让他们辅助这些载体来表达,说出各种各样的语言,借此来实现他们的语言输出,将深度学习贯彻到底。

例如,教师在讲解闽南民间故事《打虎亲兄弟》时,就要引导幼儿去实现对这一故事的多元表达。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以“动”的方式来实现对故事的表达。幼儿都有一种想要表现的冲动,所以说,表演故事是他们最喜欢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因此,为了充分帮助幼儿表达这一故事,除了布置适当的表演场地,还可以准备表演的服装、头饰、道具等材料。幼儿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给予他们选择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排版布局,彰显他们的主体性。为了充分激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可以在材料方面留有“空白”,让幼儿自主地制作一些道具。比如,教师在投放表演材料的时候,可以忽略钢叉子和铁短棍的投放。那么幼儿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会根据自己对整个故事的倾听和理解情况,得出缺少了钢叉子和铁短棍,所以就无法让老二和老三打老虎。对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自制道具,让他们以绘画、剪贴、实践等方式来制作材料,在实践中论述这些材料的来源、在情境表演方面展现的作用等等,实现他们语言的有效表达。其次,教师应该借鉴合作学习的理念,鼓励幼儿自主分组,让每一个幼儿轮流讲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创编故事,满足他们多元化的表演需要。比如,在故事的结尾,老大和老二帮助老三将老虎打死了,那么之后老三的表现是怎样的?整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老大是否会加入老二、老三的阵营一起打老虎?这些都可以展开无限的联想和想象。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在表达过程中来延展故事结局,丰富表演的内容,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实现对整个故事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展开绘画创作,准备好画纸和彩笔等材料,然后借助多媒体为幼儿展示相关人物和事物的图片,便于幼儿模仿,使得他们在模仿绘画的过程中,达成对故事情景的再现,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以这种多元化的活动方式,能够让幼儿进行多元化的、自主的语言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语言的有效输出,借此将深度的语言学习目标贯彻到底。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从深度学习的特征着手,分析了幼儿深度学习的表现;其次分析了民间故事融入幼儿语言学习领域的价值,主要是从民族文化及民族语言两个角度着手加以概述;最后重点探究了民间故事在语言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输入,二是语言输出。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是需要经历语言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的。因此,文章从这两个方面出发,逐一细化,探寻了幼儿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具体方式,并辅以闽南地区的民间故事,让整个语言教学充分彰显了地域性特色,也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迁移,实现对语言知识的运用,全力贯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以此实现深度教学,落实幼儿语言素养及语言品格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白鹭深度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白鹭
漫话民间故事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漫话民间故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