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食品安全控制学》课程设计探索

2023-01-25 02:55雷佳文王海英阎春兰韩晓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农科双语实训

□雷佳文 王海英 阎春兰 韩晓乐

一、引言

“新农科”建设是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生态建设等新时代的国家战略需要,围绕“三农”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全面推进现有涉农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协同育人改革,为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1~2]。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现代农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科学系统工程,涌现出大量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新农科”人才所涉及的专业和领域比以前也更广[3~4]。因此,培养懂农业、爱农业,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服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融合的需要,是“新农科”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5]。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作为新兴的农科专业,其学科内容覆盖面广,涉及食品科学、毒理学、农学、生物学、化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食品安全控制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主要研究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食品在生产、贮藏、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的潜在危害、检测方法和防控策略,以及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科学前沿进展等。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应控制措施,掌握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检测方法及学科前沿动态,具备毕业后从事食品安全领域相关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控制学》课程对培养知农爱农的创新、复合、应用型“新农科”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食品安全控制学》课程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本文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和探索,以期为“新农科”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二、课程设计思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教育的推动,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针对在信息时代出生的“00后”大学生,如何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如何积极运用互联网工具和先进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实践,以适应“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创新素质要求,是目前“新农科”专业课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以及“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需求,该课程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优化教学内容,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引入双语教学,开拓学生专业领域,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将智慧教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面对面、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三是融入实践教学,以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四是丰富考核方式,采用多维多元过程性评价与定量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考察学生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计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和优化,结合课程特点,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了分解和重构,重新设计了三个教学模块:食品安全理论模块、案例分析模块、课堂实训模块,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与学时分配如下:一是食品安全理论模块,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食品中常见风险因子、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等,分配学时数16;二是案例分析模块,以食品安全案例为专题基础,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包括转基因食品安全、非热力杀菌食品安全、天然有毒食品、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食品标准和食品法规等,分配学时数8;三是课堂实训模块,确立若干个食品安全相关实训项目,由学生自主选题并成立相应项目小组,让学生在团队项目中去体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分配学时数8。

(二)教学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疫情期间的教学,也可以贯穿到常态化的教学进程中。为了进一步扩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的应用场景,应积极利用新型智慧教学技术,探索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新形态”:一是大数据技术,通过多种智慧化平台统计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追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状况,从而使这些数据能服务于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与改进;二是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海量数据收集和自然语言处理,基于机器学习进行推理,由计算机进行预测和决策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包括拍照搜题、在线答疑软件、语音识别测评软件等;三是虚拟仿真技术,将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到学习空间,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沉浸在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场景中,参与虚拟体验;四是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智慧教室、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等数字化校园系统实现新的课堂交互形式,如可以利用物联网系统自动统计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课堂教学效果,建立弹性的教学评价模式。

(三)双语教学。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需要,也是培养既有食品安全知识又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双语教学也能使学生紧跟食品安全学科发展前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上可以获取大量食品安全相关的双语学科资料,为学生创造形象而直观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外食品安全现状及学科前沿动态。除了充分利用互联网双语学科资源外,还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双语教学平台,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点为各个英语层次的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确保双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的电子课件、专业英语知识、视频材料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教师资源共享、教学交流。

(四)实践教学。为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新农科”建设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色,将实践教学融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建立“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毕业实训”的联动机制,带领学生参加食品安全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进入老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提前确定毕业设计方向,开展毕业项目实训。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全方位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考核方式。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考核评估,设计多维多元过程性评价与定量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考勤(线上签到与线下点名)、讨论(线上讨论与课堂讨论)、线上课程学习进度和课堂实训,占课程总评80%。其中考勤、讨论、线上课程学习主要反映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课堂实训则反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由于课堂实训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时不再针对学生个人打分,而是对项目小组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如对小组的选题内容、制作水平、汇报表现等进行细化评估,体现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由于该课程还包括大量的食品安全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定量终结性评价也不可缺少,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占总评20%。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食品安全理论、学科前沿动态和现代农业的整体掌握情况,通过闭卷考试也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

四、结语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的建设要兼顾课程内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要坚持科学开放的课程建设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注重学科交叉与知识体系的重构,建立多维多元学习成效评估机制,推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专业课程建设质量的不断完善。通过“新农科”课程建设,培养知农爱农的创新、复合、应用型“新农科”人才,对加速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农科双语实训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