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3-01-25 15:37李默尘刘红琴
商展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忠信河源花灯

李默尘 刘红琴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广东河源 517000)

国家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河源非遗文化数字经济亟待发展。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在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引领下,向非遗文化村镇、数字技术开发企业延伸,打开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再现非遗文化数字经济潜力。本文对河源国家级非遗文化花朝戏、忠信花灯基本情况与非遗文化数字经济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认清现实,规划河源非遗文化数字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探索河源如何利用河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走非遗文化新的发展创新之路。

1 国家级非遗文化基本情况

国家级非遗文化的花朝戏是由河源市紫金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演变而来,在地方戏剧中独具特色,是非遗文化的典型代表。一百多年来,花朝戏在地方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将当地民间故事、客家方言等结合在一起,将紫金地区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融入其中,对区域性较强的非遗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5G数字时代,娱乐形式多样性,花朝戏传播形式相对落后,其数字化发展势在必行。因此,研究花朝戏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花朝戏的传承发展,在河源非遗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推广价值。

在现代媒体的冲击下,花朝戏有一些剧目数字视频在抖音、腾讯视频、好看视频、优酷视频、西瓜视频等数字媒介传播,但关注者寥寥,其发展创新不容乐观。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民群众的娱乐方式,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花朝戏的老套故事主题、表现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大多年轻人对花朝戏表演的形式内容、语言都非常陌生,普遍认为其语言太难听懂,对其没有兴趣。由此可见,花朝戏面临着欣赏群体“曲高和寡”的囧地。

现为国家级非遗文化的忠信花灯设计独特,形态多样,制作工艺复杂,是将竹编、美术书法、对联、传统剪纸多种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的民俗工艺品,在河源非遗文化中独具特色,主要有秀才灯、状元灯、祝寿灯、才女灯等。河源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多次主办了忠信花灯工艺大赛,且建有忠信镇花灯博物馆,对加强忠信花灯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数据显示,广州日报大洋网、今日头条、南方网、新华网、CCTV-10科教频道近几年都对忠信花灯进行过报道。

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客家花灯文化,连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努力将忠信花灯打造成客家第一灯。为此连平县委、县政府组织成立专门机构,借鉴其他地区的花灯文化,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客家花灯文化。忠信花灯的发展具体举措是:第一,其灯文化内涵,忠信花灯文化要与时俱进,使忠信花灯具有弘扬客家文化、反映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连平这个全国文明县城的一张闪光名片;第二,增加忠信花灯的种类和功能,继续对忠信花灯的规格、品种等进行改进,增加新忠信花灯品种,改进传统制作材料,采用防水性能较强的材料制作,可以在室内外悬挂,可以拆叠、包装、收藏等;第三,发展花灯经济,加快忠信花灯产业化生产,使忠信花灯成为观赏性、收藏性强的时尚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忠信花灯的经济发展必须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可借鉴四川自贡花灯的模式进行数字经济布局,与一些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彩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推广。

2 非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河源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节”,对河源非遗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有着巨大的宣传推动作用,让更多人,尤其是大、中、小学生了解了非遗文化。该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搭建河源非遗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平台。河源现有花朝戏、忠信花灯、和平泥鸡、墩头蓝制作技艺众多的非遗文化走进了校园、乡村。在忠信镇中心小学,花灯是学校一大亮点,墩头蓝在连平县第一小学也是人尽皆知。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人民群众有了闲暇时间了解非遗文化,较多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活动、展演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文化相关主管部门在非遗文化推广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非遗知识及与之对应的技能培训,使教师熟知非遗文化,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教给学生。据调查,目前多所学校已是非遗文化示范基地,紫金花朝戏已走进河源市各大、中、小学。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将花朝戏引进校园,并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让更多青少年学子了解了非遗文化,感受到花朝戏的文化内涵。深河中学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花朝戏在校园生根发芽;忠信花灯、客家山歌、木偶戏等影响力较大的非遗文化同样在深河中学得到传承并设有专门的传习班。河源市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相继开展了非遗文化传授活动,让更多中小学生了解本地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大中小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内涵,激发其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对河源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与广州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待提升。

3 非遗文化数字经济意识薄弱、关注度低

当前,我国非遗文化产业已在悄然发生变化。2021年,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2020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了20.5%,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1]。近两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传统文化产业是数字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021年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正是文化企业善于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努力的结果。由此可见,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河源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相关主管部门对非遗文化的发展规划已经跟不上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地方非遗传承人和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前期重视非遗文化的申报,后期发展创新却缺乏规划和动力。云直播、VR/AR旅游、云逛展等线上非遗文化创新手段在河源尚未起步,非遗文化产业“数实融合”的发展态势尚未形成。数字技术源源不断为文化产业赋能,成为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非遗文化还停留在保护阶段,发展略显疲软,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方面缺乏人才支撑,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他们虽然认识到数字传播对非遗文化传承有重要作用,但非遗文化数字传播靠传承人难以实现,非遗传承人有传统的技艺,但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又地处农村,对数字技术缺乏了解,更无从谈及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无法将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两者相结合,更无法实现非遗数字消费新场景、新体验。各级非遗保护中心数字传播现状也不容乐观,缺乏必要的设备与专业人才,保护手段相对落后,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根据调查,各类数字传播公司、文化公司大都不愿参与非遗数字经济开发,相关企业认为非遗文化数字经济难度大、周期长、利润不高,而各类非遗文化传承人大多对数字技能与传播的认知为零,对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无所适从。当前,全国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刚刚起步,地处粤北山区的河源亦是刚刚起步。

4 对策研究

河源非遗文化数字经济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改变这一现状已迫在眉睫。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如何将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4.1 加强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实践研究

加强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的实践研究,最根本的是找到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的桥梁。作为地方非遗文化,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河源大多非遗文化与其他地方的非遗文化相比,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经济的发展不能丧失地域文化基因,不能丧失了自身个性,必须与其发源地密切相连。非遗文化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必然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可以最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文化为突破口,进而延伸到其他非遗文化,找到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的切入点。此外,非遗文化应从河源文化未来发展的整体性出发,重点突出国家级、省级非遗文化,有针对性地对河源非遗文化现状、改革创新中凸显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也可借鉴其他省市在这方面的优点, 着重对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与推广方面的调研考察,才能更好地、有目的性地指导非遗文化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

4.2 着力于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

4.2.1 紧跟时代步伐,创新非遗经济发展新手段

近年来,河源少部分非遗文化在结合乡村旅游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数量总体偏少、融合度不强的问题。“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非遗文化经济要传承下去,就离不开经济发展,必须有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善于利用新技术、新的经济手段,不断挖掘其经济价值。非遗文化在保持其传承的基础上,需不断融入现代技术元素,引入“新文创”理念,充分运用网络文学、动漫、影视剧、网络视频多种数字化手段,推动线下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目前,非遗文化经济来源单一,可学习借鉴经济发达省市经验,将非遗文化融入数字技术,如网络虚拟非遗文化展示、非遗文化动漫化,拓展其传播形式,扩大其受众群体,尤其是乐于享受新兴科技带来生活便捷的年轻人。非遗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非遗文化经济发展应做到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关注新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

4.2.2 深化校地合作,加强外部交流

从河源各县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了解到,由于河源地处粤西北,受地理环境和经费限制,非遗文化经济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非遗文化数字经济推广方面更因数字技术人才不足而难以开展。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掌握新的数字技术人才,其数字经济工作将难以开展,必须增加与其他省市非遗文化经济发展的交流机会,深化与地方高校合作,利用经济发展最新方式与手段,推动非遗文化经济发展的改革创新。例如,在与其他省市交流方面,河源非遗文化可利用文化经济研讨会等机会加强外部交流,找到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途径;在校地合作方面,可借鉴广州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在数字技术人才方面可与地方高校合作,通过非遗微视频、微动漫、微电影等形式与地方高校相对应的专业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专业优势为非遗文化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3 多形式、多渠道推广非遗文化产业

4.3.1 加强非遗文化产业投入

河源很多非遗文化申遗成功后,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大多因资金不足难以付诸实践,因此就需要从非遗文化自身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经济发展。

4.3.2 争取企业联合开发非遗文化产业经济

目前,非遗文化运作主要靠政府扶持来维持其传承,极不利于非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非遗文化可在政府扶持下,加强与企业合作,争取更多的企业开发非遗文化经济。

4.4 充分利用新手段扩大受众群体

4.4.1 利用App传播非遗文化活动

利用传统节日,政府在文化广场、客家文化公园等大型户外场所组织一些非遗文化活动并通过社交App教学传播推广,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借此提高关注度。

4.4.2 融入日常生活,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文化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与支持,要发展非遗文化经济,就必须缩短非遗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其文化产业必须与人民群众生活必须的产品密切相关,将非遗文化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的吃穿住行之中,才能推动非遗文化经济发展。将一些非遗文化与客家饮食文化相结合,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亦可将非遗文化制作工艺、故事传说绘制成系列漫画、动画,同时推出动漫衍生产品,以带动非遗文化发展。

4.4.3 与旅游景区合作实行经济双赢

河源市是旅游城市,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旅游景区合作,在旅游景点增设非遗文化活动区域与商业区。例如,在苏家围风景区客家娘酒、客家婚俗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非遗文化项目合作,利用本土旅游资源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融合时代需求合理开发非遗元素,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4]。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必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非遗文化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有了经济支撑,非遗文化才能不断发展繁荣,反之就会走向没落。在继承和创新发展中,非遗文化经济应结合河源旅游业、餐饮业等地方行业优势,大力推行发展非遗文化数字经济。河源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受其自身限制,掣肘于传统传播方式的根深蒂固,同时非遗文化的特殊性一时难以与数字技术相结合,而5G数字时代崛起的各种网络平台、微信、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数字虚拟展馆等,可以很好地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从而普及非遗文化,让广大民众在体验到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拉动非遗文化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河源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在当今“互联网+”的数字技术时代,可以将河源非遗文化在保存其精神内涵的同时,以多种形式传播推广,还可在其艺术形式中融入时代发展元素,创新非遗文化传播形式,塑造河源非遗文化多元特征,看清现状,勇于改革创新,期待河源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忠信河源花灯
看花灯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挂花灯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百岁“武痴”
做花灯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联墨双馨
赏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