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效用价值论的逻辑解读
——以GDP为视角解读价值创造的源泉

2023-01-25 15:37张霄
商展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效用主观要素

张霄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 北京 100000)

2万元的茅台与200元的普通白酒,20万元的奢饰品女包与200元的普通女包,商品价值(C+V+M)相差无几,交换价值(价格)却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说明:交换价值≠商品价值,交换价值=商品价值+效用价值。1978年我国GDP是3645亿元,人口为9.6亿,2017年我国GDP是82.7万亿元,人口为13.9亿。40年间,人口只增长了0.45倍,劳动价值增加无几,GDP却增长了226倍,说明:GDP≠劳动价值;GDP≠广义劳动价值+边际效用价值;GDP=广义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广义主观效用价值+折旧(按照国际通用的GDP收入法计算,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本文以GDP统计口径、《企业会计准则》核算口径为视角,解读价值理论,旨在说明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主观效用价值同为价值源泉,旨在说明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均是GDP的创造者;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的是GDP的分配,不只是劳动剩余价值的分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合理性、科学性。

1 “边际效用这条狗尾巴”之说或许是解读主观效用价值的钥匙

效用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基础理论,他山之石,如何为我所用,学界已讨论多年。梳理近年学界讨论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有关文章,保罗·萨缪尔森(1999)的“边际效用这条狗尾巴”之说或许可以作为理解主观效用价值及各价值学说之间关系的钥匙。保罗·萨缪尔森说:“在经济学中,是狗尾巴摇动狗身子。摇动价格和数量这个狗身子的是边际效用这条狗尾巴。”“边际效用这条狗尾巴”之说形象地说明了边际效用价值的真实地位和作用。承认边际效用价值是“狗尾巴”就等于承认之外还有“狗身子”的存在,那么,谁是“狗身子”?这是本文说明的核心问题。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并不是说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只是在强调谁是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棵稻草,没有哪个价值学说敢于否定或能够否定生产费用对价格的锚定作用,所以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大小”(杰文斯,1871),并不是认为边际效用价值是决定价格的唯一因素,而是说边际效用价值是决定价格的最后一棵稻草。

劳动价值论同样承认劳动价值以外存在其他经济价值,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以商品价值为轴心上下波动,产生波动的原因是竞争、供求关系。例如,一个奢饰品女包的交换价值(价格)=20万元,商品价值(C+V+M)=500元,那么价值轴心就是500元,交换价值-商品价值=200000-500=199500元,价格与商品价值轴心之间波动的差额就是199500元。传统劳动价值论虽然承认差额的存在,然而并未给差额起名字,但是这种差额在效用价值论那里有名字,由于认为价格波动源于竞争、供求关系等主观评价,因此叫做主观效用价值,价格上下波动的波长与价值轴心的距离实质是主观效用价值的金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规律理论承认存在价格波动就等于承认价格≠商品价值,就等于承认劳动价值以外还存在其他经济价值。承认劳动价值以外存在其他经济价值的劳动价值论解读更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胡义成先生撰写了多篇文章阐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源自考茨基对马恩的误解》(胡义成,2002),很有说服力。

恩格斯(1956)认可主观效用价值的存在,并认为其只是价值的一部分。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中评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萨伊的效用价值论的争论时说:“然而目前的情况怎样呢?我们看到,价值这个概念被强行分割开了,它的每一方面都在叫嚷着说自己是这一概念的整体。一开始就被竞争歪曲的生产费用,应该起价值本身的作用;纯主观的效用也应起同样的作用,因为目前不可能有第二种效用”。李嘉图(1972)作为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同样有过肯定主观效用价值存在并认为其只是价值的一部分的表述:“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是它的稀少性, 另一个是获取时必需的劳动量。”众多先哲一致肯定主观效用价值的存在,一是彰显了其作用的举足轻重,不容忽视;二是说明本文提出GDP=广义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广义主观效用价值+折旧是对传统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不是标新立异。

2 “多一点定律”和生产要素创造剩余经济价值原理

2.1 “多一点定律”是自然界和经济界的普适规律

“多一点定律”是指:“回报比付出多一点、产出比投入多一点”,是人们取舍事物的基本准则。“优胜劣汰”生存法则的所谓“优”就是具有“回报比付出多一点,产出比投入多一点”的能力,所谓“劣”就是失去了“回报比付出多一点”的能力,“多一点”或“少一点”是事物最终的生死线。无论自然界还是经济界,“多一点定律”都是普适规律,凡是违反“多一点定律”取舍准则的选择注定失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插下一根柳枝,长成一棵大树,埋下一粒麦种,收获一颗麦穗,洒下万粒种子,享受的是丰收的喜悦,在自然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物种都是符合“多一点定律”的物种。

在经济界,原始社会初期,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后来,石斧或石刀的发明使人类有了第一件高科技生产工具,科技成为第一个非劳动生产要素,再后来,生产要素成员逐步扩充,才有了今天的资本、管理、信息等其他成员。除了劳动要素外,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都不是天生的,按常理分析,如果非劳动生产要素不符合“多一点定律”的要求,不创造剩余价值,需要劳动价值养活的话,人们干嘛还要发明非劳动生产要素,因此资本、科技、劳动、管理、信息等要素能够入选生产要素队伍,自然是因为符合“多一点定律”的要求。

2.2 生产要素创造剩余经济价值原理分析

生产要素使用价值的使用创造的经济价值比其自身价值“多一点”是生产要素创造剩余经济价值的普遍原理。劳动力创造剩余劳动价值的原理是: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付出的是劳动力价值的购买价格,得到和使用的却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劳动力的价值是一个定量,劳动力使用价值使用的数量是一个变量,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使用创造的经济价值比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格“多一点”,这“多出的一点”就是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双重性原理也适用于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非劳动生产要素也是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的使用同样具有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能力,并且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相比,优势在于:一是非劳动生产要素使用价值使用的数量没有上限;二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受限制的繁殖能力。

劳动力使用价值使用的数量有上限,1个工作日8小时,1年365天是天花板,而非劳动生产要素使用价值的使用数量及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没有上限。以科技为例,科技成果的价值是发明该项科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家付出的是科技成果价值的购买价格,得到的是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科技成果的价值(价格)是不变的定量,科技成果使用价值的使用数量是不固定的变量,不固定的使用价值使用的数量创造的经济价值的数量会和数量固定的科技成果补偿价值(价格)之间形成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科技成果使用价值创造的剩余经济价值,即剩余客观效用价值。例如,发明了一种新药,其使用价值的使用次数可以年产10万片,也可以年产1亿片或10亿片,专利权可以使用5年,也可以使用20年,可以建1个工厂,也可以建10个工厂。非劳动生产要素使用价值的另一个优势在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受限制的繁殖能力。例如,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发电机,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是财富不竭的源泉,也是GDP能够增长226倍的秘密所在。

3 梳理价值理论概念解读效用价值论底层逻辑

概念涵义的正确是价值理论底层逻辑正确的前提。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商品价值、效用价值、经济价值、劳动价值,以今天的GDP统计口径为视角,审视这些200年前就存在的概念,确有把它们摞砌在一起从新梳理其涵义的必要。

3.1 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指任何事物对人和社会在经济上的意义,是经济行为体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利益的衡量。商品经济社会中,一切价值的名称都是为了标明某种经济价值在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中的身份。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主观效用价值、剩余劳动价值等本质都是经济价值的特殊形式。例如,剩余价值是一个广义概念,各生产要素创造的剩余经济价值都是剩余价值;剩余劳动价值是狭义概念,劳动创造的剩余经济价值叫做剩余劳动价值。

3.2 商品价值

经典理论认为: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劳动剩余价值,即:W=C+V+M。但是,以今天的《企业会计准则》为视角,分析商品价值传统公式,也有补充新内容的必要:一是劳动和生产资料只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取和使用不是无偿的,都有代价并且计入了成本,商品价值应包括所有生产要素耗费的代价,才能称为价值轴心;二是传统理论中,劳动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因子,所以资本、科技等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应是商品价值的构成因子,因为大家的性质相同,都是生产要素使用价值的使用创造出的经济价值增量。因此:

商品价值=C+(V+M)+(V1+M1)。

C:C是指生产要素的转移价值,传统理论指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V:必要劳动价值。

M:剩余劳动价值。

V1:必要客观效用价值,是劳动力成本之外的企业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包括利息、地租、专利产权费、税费等。制度安排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税费是制度安排的成本,因此必要客观效用价值应包括税费。

M1:剩余客观效用价值,是非劳动生产要素使用价值的使用创造的经济价值补偿必要客观效用价值之后剩余生产时间继续使用创造的剩余经济价值。例如,一件商品的生产要素转移价值C是100万元,售价110万元,100万元的贷款利息是5万元,资本1年周转10次,第一次周转挣取的利息补偿5万元是资本的必要客观效用价值V1,后9次周转挣取的利息补偿5*9=45万元就是资本的剩余客观效用价值M1,1年的(V1+M1)=50万,其他生产要素同理。

(V+M):劳动价值。

(V1+M1):非劳动生产要素创造的客观效用价值。

3.3 效用

效用可以叫作“使用价值”(亚当·斯密,1776),效用是指事物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性质,包含客观效用与主观效用两个维度。效用的功能性质是客观效用,反映的是事物效用的不同种类和质量水平,如水和空气、飞机和手机是种类的不同,而自来水与矿泉水、4K电视和8K电视是质量的不同。

效用的功能性质是商品或服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具有不取决于人们的感受而客观存在的性质,故称为客观效用;效用的程度性质是主观效用,主观效用是人们(供需双方)对消费商品或服务的客观效用所感受的满足程度的主观心理评价,主观效用反映了“一种商品同人类需要的抽象关系”(门格尔,1871)。

客观效用是主观效用的物质承担者,主观效用是客观效用存在的意义,客观效用和主观效用是某个事物效用的两个维度,两者谁也不会单方缺席。主观效用可以为零或负数,例如,与同学打扑克赌吃西瓜,开始是谁赢了谁吃,吃饱之后西瓜的主观效用由正转负,变为谁输谁吃。主观效用包括供给方满足程度主观评价和需求方满足程度主观评价,均衡价格论认为“物品市价是供求双方对物品主观评价达于均衡的结果”,这样的表述等于把客观效用对价格的作用掩藏在了幕后,给人主观评价独占天下的错觉。如果不想忘记提醒人们“主观效用只是一条狗尾巴”,不想忘记提醒人们生产费用对价格的锚定作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的真实意思就应该是:主观效用价值决定于:“供给方主观评价与需求方主观评价均等之点”,物品市场价格决定于:商品价值+供给方主观评价与商品价值+需求方主观评价均等之点。

3.4 效用价值

效用价值是指事物效用的经济价值,是财货的一定量。由于效用包含客观效用与主观效用两个维度,所以效用价值是主观效用价值和客观效用价值的统称。

3.5 客观效用价值

是指商品客观效用中凝结的非劳动生产要素耗费的代价。客观效用价值包括必要客观效用价值和剩余客观效用价值,必要客观效用价值是企业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显性成本是指企业购买或租用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自身拥有的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社会平均使用成本。目前,企业会计成本不包括隐性成本,导致自有资源越多商品价值越小,造成会计口径商品价值的计算失真,应该纠正。虽然目前企业会计成本不包括隐性成本,但企业自身拥有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客观效用价值的创造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现状是功劳算在了别人头上。剩余客观效用价值是非劳动生产要素使用价值的使用补偿必要客观效用价值之后剩余生产时间继续使用创造的经济价值。客观效用价值不包括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客观效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因子,是决定商品经济价值的内在力量。例如,一架737波音飞机换100万件衬衣,价值逻辑源于客观效用价值和劳动价值,主观效用价值不是商品价值的构成因子,主观效用价值影响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不影响商品价值。

3.6 主观效用价值

商品的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商品价值相同的价格)有一个价格差,价格差源于商品的市场效用与客观效用的不一致形成的效用差,效用差的学名叫主观效用,效用差的价格就是主观效用价值。主观效用价值包括边际效用价值、稀少性效用价值、品牌效用价值、情感效用价值等所有源于主观效用的价值。主观效用价值=交换价值-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生产要素转移价值C-劳动价值(V+M)-客观效用价值(V1+M1)。

劳动价值和客观效用价值能否从“纸上富贵”变为实际利润,受主观效用价值的影响,主观效用价值对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的交换价值有一票否决权。例如,过剩的牛奶被倒掉,因为此时牛奶的主观效用价值为负数,吞噬了牛奶的劳动价值和客观效用价值的交换价值,但交换价值为零的牛奶不等于其内含的客观效用价值和劳动价值也为零,“挥泪亏本甩卖”中“本”的数量是客观和不可逆的。破产企业也是这样,破产企业的产品数量不变,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的数量就不会减少,是产品的主观效用价值低到了价值轴心之下,吞噬了劳动价值和客观效用价值的交换价值,导致企业亏损。因此,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边际效用价值是三个各自独立的价值,谁也不能左右谁的大小,只能通过自身价值的大小影响三者相加的最终市场价格。

事物功能性效用的开发和提高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对消费的满足程度,但此效用的维度应该属于客观效用。例如,电视机的分辨率从4K提高到8K,这是功能性效用的提高,价格提高部分属于客观效用价值,如果8K电视机稀缺,加价提货,价格提高的部分属于主观效用价值,如果同属8K高清电视,甲比乙价格高2000元,消费者选择了甲,高出的2000元属于品牌主观效用价值。

4 效用价值存在的客观性

4.1 “反比论”的正确性说明GDP在劳动价值之外还存在其他价值源泉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被学界称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运动规律”,(以下称“反比论”)。“反比论”的正确性没有疑问,但如果理论同时认为“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不会因为活劳动之外的其他因素增加,理论与实践就发生了严重冲突,因为1978—2017年中国的人口仅增加了0.45倍,工作时间从单休日改为双休日,GDP却增长了226倍,劳动人口没有增加,劳动时间缩短,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使商品价值量增加,从理论上堵死了所有能够使商品价值总量增加的渠道,那么增加的226倍GDP从何而来?身份是什么?是谁创造的?目前的价值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原先生产1件商品需要1个小时,生产率提高了,生产1件商品只需要10分钟,1件商品内含的劳动价值从1小时缩减为10分钟,生产率的提高与个体商品的劳动价值量成反比的正确性是浅显的。换一个角度评价生产率的提高,原先1个小时生产1件商品,生产率提高了,现在1个小时可以生产10件、100件、甚至1000件商品,1000件商品是1件商品的1000倍,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企业产品数量、销售收入、利润大幅增加,生产率的提高与使用价值数量、GDP成正比是肉眼可见的事实。“反比论”与GDP增长226倍都正确,价值理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GDP在劳动价值之外还有其他价值源泉、商品价值量在劳动价值之外还有其他价值源泉应该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4.2 企业不存在“超额剩余劳动价值”,只存在“相对剩余劳动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取了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因此,传统理论中的“超额剩余价值”实指“超额剩余劳动价值”。

部分学者早已注意到了“超额剩余劳动价值”与“反比论”之间存在矛盾,给出的解释是:先进企业所取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落后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这样的解释有些牵强,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落后企业的贡献岂不是比先进企业还大。假设某行业只有两家企业,落后的企业停产、破产了,先进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岂不是就没有了来源。再者,先进企业的工人+落后企业的工人的总数有限,即劳动价值是有限的,先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多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无限的,其数量并不匹配。

活劳动结束后转化为物化劳动,工人应得的物化劳动叫必要劳动价值,资本家拿走的物化劳动叫剩余劳动价值,没有活劳动就没有物化劳动,物化劳动是活劳动干出来的,“省”不出来物化劳动,所以“省”不出来超额剩余劳动价值。一个工作日8小时是恒量,生产率的提高,只会导致物化劳动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相对剩余劳动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此消彼长、总量不变,缩减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在了相对剩余劳动时间中,没有第四种,所以不存在个别资本家缩减必要劳动时间,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就能获取“超额剩余劳动价值”的情况。

资本家因为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确实能够多获取经济价值,但多获取的经济价值本质不是物化劳动,不能定性为“超额剩余劳动价值”,应称为“超额剩余经济价值”或“超额剩余效用价值”。不存在“超额剩余劳动价值”,但企业能够通过提高生产率多获取经济价值,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劳动价值之外还存在其他经济价值。

4.3 效用价值的数量可以计算

如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计算,那么剩余劳动时间和效用价值的数量就都是可以计算的。假设一个工人每天工作时间固定为8小时,社会平均必要劳动价值(工资)是90元,生产10把斧头,每把斧头的不变资本C是10元,售价40元,根据假设条件推算,90/(40-10)=3小时,本案例中,工人3个小时完成了90元工资的生产,说明1个工人每小时创造的必要劳动价值是30元,那么1个工人每小时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也应该是30元;以此理继续推算,1个工人每天的剩余劳动时间是5小时,剩余价值=30元*5小时=150元,10把斧头的售价是400元,效用价值=售价400元-不变资本100元-工资90元-剩余劳动价值150元=60元,本假设案例中,生产10把斧头,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创造的效用价值是60元。

5 主观效用价值存在的广义性

满足主观效用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一部分,人们有时为了满足主观效用甘愿付出生命,为了满足主观效用当然也会自愿付出一定的其他经济价值。满足人们主观效用需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目的,获取主观效用带来的经济价值也是创造主观效用的目的。

5.1 主观效用价值的本质

“小皮鞋嘎嘎响,资产阶级臭思想”,这是改革开放前非常流行的一段顺口溜,可见那个年代我们对主观效用有多么讨厌,虽然那个年代我们还不知道主观效用为何物,并未意识到小皮鞋的“嘎嘎响”就是那个年代的主观效用。那个年代我们排斥除劳动以外的其他一切价值,也排斥劳动要素以外的其他一切非劳动生产要素,认为其他要素都是食利阶层。没有认识到客观效用价值和主观效用价值是财富,自然不会自觉地善待效用价值,自然没有创造效用价值的动力,也不会自觉善待创造客观效用价值和主观效用价值的非劳动生产要素,结果大家都知道,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因此,21世纪初,有过一波价值理论的讨论,但由于没有把理论与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相结合,没能成功冰释劳动价值一元论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两个命题间的矛盾。

主观效用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传统价值理论中,人们把商品的实际售价称为市场价格,把与商品价值(生产费用)相同的价格称为自然价格(亚当·斯密),自然价格也被称为真正价值。实践中,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之间会有一个价格差值,价格差值的存在源于在不同的条件下,商品的市场效用与客观效用的不一致会产生一个效用差,效用差的产生源于主观评价,因此本文认为效用差就是商品效用的程度维度——主观效用。当前,价值理论没有客观效用价值和主观效用价值两个概念,本文把源于主观效用产生的价格差值称作主观效用价值。

主观效用及主观效用价值是不是社会财富?答案是肯定的。一是现在满足精神需求的使用价值和提高欲望满足程度的主观效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高昂的价格是因为稀缺创造的情感主观效用价值,还是因为戴比尔斯“变卖钻石为买爱情”,创造的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恐怕很难分清楚;二是主观效用价值具有交换其他使用价值的能力,主观效用的提高导致价格提高,多获取的货币可以购买其他使用价值。

5.2 边际效用价值仅是主观效用价值的冰山一角

主观效用价值不是只包括边际效用价值,而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北京一年四季可以吃到新疆的哈密瓜,内蒙一年四季可以吃到海南的虾蟹,价格差距是边际效用价值;20万元奢饰品女包与200元的普通女包,99元一盒的香烟与5元一盒的香烟,价格差额是品牌主观效用价值。普通散蛋糕5斤50元,同样5斤面粉做成生日蛋糕,售价可以是500元,某成年人可能仅因为唤起儿时的回忆就高价购买了某款儿童旧玩具,这是情感主观效用价值;楼下便利店的草莓27元/斤,其他菜市场普遍是11元/斤,为了享受便利效用,心甘情愿每斤多付16元,这是便利主观效用价值。一件商品可以同时具有多种主观效用价值,比如情感主观效用发挥作用时,边际效用同时会发挥作用。

5.3 主观效用价值影响劳动力商品的价格

人与人之间的工资存在巨大差异,有人年薪100万元,有人年薪5万元,除了劳动能力、劳动时间、贡献大小的差异之外,主观评价也是差异的客观因素。最近有消息称,两位知名演员入职阿里,这些演员的报酬应该是主观效用价值大于客观效用价值。劳动力价值是指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身体和智商、知识、能力等,劳动力的主观效用价值是指由于个人的机遇、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名气等影响了他人的主观评价,他人的主观评价影响了工资的高低。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差异说明了主观效用价值存在的普遍性。

6 客观效用价值才是GDP的大多数

创造客观效用价值的是生产力,创造主观效用价值的是主观心理评价,用“老北京炸酱面”作比喻,主观效用价值好比炸酱和菜码,虽然炸酱和菜码是招牌,不可或缺,但是充饥的是客观效用价值,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确定性是主观效用价值的特征,所以不能指望主观效用价值实现民富国强,创造客观效用价值的能力才是一国的实力所在。如果将GDP比作一匹骏马,劳动价值就是马的脑袋,主观效用价值是马的尾巴,客观效用价值才是马的身子。

6.1 客观效用价值成长为GDP的大多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假设案例1,公司甲10个人耕种100亩土地,10个人1年的劳动时间合计是10000个小时,收获粮食10000斤,价格10000元,后来有了5头牛,生产率提高了1倍,10个人可以耕种200亩地,收获粮食18000斤,售价18000元,因为10个人耕种200亩地的劳动时间仍然是10000个小时,所以多出的8000斤粮食、8000元货币性质不属于劳动价值。假设粮食售价不变,由于牛(资本)的投入,提高生产率多创造的经济价值性质属于客观效用价值。

继续假设2,公司甲生产率提高1倍,公司保留5个人仍然继续耕种100亩土地,5个人耕种的劳动时间为5000个小时,另外5个人新建一个手机生产车间,5个人生产手机的劳动时间为5000个小时,年产手机2000部,总售价1000万元,此时10个人合计劳动价值10000个小时没有变,增加的经济价值的性质仍然属于客观效用价值。

再继续假设3,公司甲的生产率继续提高,粮食生产和手机生产各保留3个人,其余4个人又新建了一个电视机生产车间,年产电视机5000台,售价2500万元。

从假设案例1到假设案例3,生产的使用价值种类从一个增加到3个,在主观效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从1万元增长到3501万元,而10个人合计10000个小时的劳动时间始终没有变化,即劳动价值量始终没有变化,通过投入资本、科技等非劳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率,使商品的种类、质量、数量超越社会旧水平,从而多创造了大量客观效用价值,以致劳动价值的价值占比由最初的100%缩减到不足1‰,所以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结果必然是客观效用价值成长为GDP的大多数。

6.2 劳动价值在GDP中的价值占比趋于0是历史的脚步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写到:“正如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大工业所依据的基础——占有他人的劳动时间——不再构成或创造财富一样,随着大工业的这种发展,直接劳动本身不再是生产的基础”“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又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一般财富发展的条件”(马克思,1858)。

这几段话是马克思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的预见,164年过去了,期间发生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伴随着生产要素队伍的不断扩充,无止境的科学发展,未来工厂无人化已是大势所趋,马克思的预见距离我们已然近在咫尺。此外,据多家网站报道,有英国大学研究预测,到2061年,人工智能将可完成所有人类任务,例如预测2057年可以做外科手术,2060年可以研究数学。因此,如果说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退出体力劳动是人类的自我解放,那么劳动价值在GDP中的价值占比趋于0就是历史的脚步。

7 广义效用价值论观点总结

亚当·斯密、萨伊的一般效用价值论(或称古典效用价值论)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来自它们的效用”,而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三位一体”生产的,因此一般效用价值论是客观价值论。杰文斯、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取决于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因此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主观价值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般效用价值论是宏观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价值决定问题;“均衡价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微观价格理论,研究的是价格决定问题。

各学说的内容、意义和作用有质的不同,不能相提并论,无法互相替代。目前,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但是这只能说明西方现在只关心价格不再关心价值,不等于价格理论能够替代价值理论,也不等于价值决定理论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当下,在我国,资本、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合理性问题的讨论尚在进一步深化中,因此我们讨论价值决定理论比讨论价格决定理论意义更为重大,“均衡价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满足不了中国的理论需要。本文受广义劳动价值论的启发,以人们熟知的GDP为研究价值决定理论的新视角,把一般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合二为一发展为广义效用价值论,不仅能使价值理论符合GDP的本来面目,还能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合理性、科学性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广义效用价值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GDP=广义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广义主观效用价值+折旧,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和主观效用价值都是实际计入GDP的经济价值,是人类可以用货币计量、交换、分配的真实财富。“国内生产总值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与太空中的卫星能够描述整个大陆的天气情况非常相似,国内生产总值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象”(萨谬尔森,1999),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各价值源泉涌流总值。例如,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中国各价值源泉涌流总值114.4万亿元,是否满足公式成立是对价值决定理论是否全面的验证。但是,笔者以GDP为视角,逆向反视传统价值理论的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主观效用价值,却发现三者单独都不是GDP的全部,暴露了古典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等传统价值理论的局部性,现实需要升级版的《广义效用价值论》描述价值源泉的完整图象。

第二,实践中,资本、科技、管理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的既不是单纯的劳动剩余价值的分配,也不是边际效用价值的分配,而是GDP的分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GDP的直接创造者,“多一点定律”是自然界和经济界的普适规律,生产要素使用价值的使用创造的经济价值比其自身价值“多一点”是生产要素创造剩余经济价值的普遍原理。

第三,客观效用价值是GDP的大多数。原始社会初期,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价值的价值占比是100%,随着生产要素成员的扩充和成长,人类逐渐把自身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价值的价值占比趋于0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第四,广义效用价值论认为效用价值包括客观效用价值和主观效用价值。

第五,主观效用价值的创造源泉是多元的,包括边际效用价值、稀少性效用价值、品牌效用价值、情感效用价值、广告效用价值等在内,边际效用价值仅是主观效用价值的冰山一角。主观效用价值是人们身边随处可见、真实、客观、广泛存在的经济价值,有交换价值的地方就有主观效用价值的存在,有交换价值发生时,就有主观效用价值的发生。

8 结语

富裕的国家为什么富?肉眼可见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强盛,种类一应俱全。贫穷的国家为什么穷?虽说不幸的国家各有各的不幸,但贫穷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生产要素残缺不全,有些国家为什么会由富变穷?如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自己弄残了自身的某些生产要素。我们在这不讨论造成生产要素兴衰的原因,只讲生产要素兴衰的后果,各个生产要素对一个国家的财富创造能力而言,就好比一个足球队的各个球员,富裕国家的11个队员不但各个身强体壮、发育良好,而且在不断挖掘、培养新的苗子,而贫穷的国家只有6个队员,除了名字叫劳动的球员较为强壮以外,其他的球员还发育不良,结果当然只能是输。

我们生逢国泰民安的伟大盛世,举国上下各阶层人民同心同德前进在正确的道路上,然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竞争对手虎视眈眈,要想坚持胜利,就要保持资本、科技、劳动、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一个也不能弱,就要保持劳动价值、客观效用价值、主观效用价值一个也不能弱,“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需要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两条腿跑起来。

猜你喜欢
效用主观要素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潜力分析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用观察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高等院校对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的效用研究
对立与存在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