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23-01-25 15:37熊小雅
商展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背景数字人才

熊小雅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不同领域的应用尤为广泛,同时也带动了数字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于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尤为深刻。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变革,但同时也给传统的一些行业发展及现行的一些用工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需要合理地发挥数字经济的实际优势,改善就业,促进发展。

1 简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业问题一直是非常核心的问题。可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不同居民能够找准就业机会并且能够顺利就业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就业对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也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数字经济给我国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契机,例如在新形势背景下,我国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一直持支持态度。在数字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对相关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因此,数字经济为现代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在此情形下,就进一步扩充了以往的就业容量,更多的员工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到不同的行业之中。如现代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等不同行业都与数字经济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使得目前的就业方式更为多元化。例如,在以往的就业市场发展中,可能很多居民主要是选择去应聘,进入到不同的岗位。而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找准了创业契机。就现阶段的市场环境而言,灵活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人利用数字化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远距离获得不同的工作机会,甚至是尝试着利用不同的平台去完成国内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接单,还有许多人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办公或远程办公,利用兼职或全职的方式获得更多收入,因此,就数字经济的发展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带动就业。

2 研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数字经济发展为当前我国就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带来了更多新的帮助,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实际上,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给传统的就业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数字经济是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衍生出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而言,也是技术性的人才偏多,因而导致一些传统的职业发展受到比较明显的挑战。例如,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进入到不同行业之中,就会导致一些传统的就业岗位流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结构性失业人员。尤其是针对一些重复性或基础性的工作而言,由于其工作要求不够高,导致员工会被快速替代。

不仅如此,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在就业市场中更需要一些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对一些低端的劳动力需求量明显减小。在劳动力需求有所降低的前提下,可能会导致现阶段很多居民面临着失业的情况。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对于相关就业人员的一些综合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就会对一些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数字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能力较弱、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一些智能领域或大数据方面还存在非常明显的人才缺口。在此情形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实际矛盾。

3 探讨如何应对数字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数字经济发展会给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带来一定的契机,与此同时,也有可能滋生出一些新的就业问题。因此,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合理发挥数字经济的实际优势,能够抓住数字经济发展下的一些现实契机,调整传统的就业模式,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去应对新的发展挑战。基于此,下文阐述了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应对挑战、抓住契机。

3.1 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基础保障

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会给一些传统的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甚至会导致一些员工开始被一些新的技术业态所淘汰或替代。在此情形下,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为稳定的收入,当前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给予不同劳动者相应的保护,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针对现阶段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受到影响较大的一些群体,政府可给予其更多帮助,加大救济力度。在加大救济力度的过程中,从最低工资收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让那些在面对结构调整过程中失业的人员,能够在得到社会保障之后缓解其实际压力,能够有更多调整和缓冲的机会。

并且在现阶段的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现代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还可合理地发挥现代数字技术的实际优势。例如对于不同人员而言,可能在就业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与自身适配度较高的工作,那么在现阶段的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相关人员可利用数字技术收集针对不同就业形态人员的个人信息及工作经历,建立起相关职业数据平台。在平台中,相关就业扶持部门可结合现阶段的市场情况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引导企业利用平台提供一些岗位招揽信息,不同人员都可以借助平台去投递简历,寻找就业机会。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缓解数字经济对传统行业的实际冲击,从而让更多就业者能够找到机会,缓解再就业难题。

3.2 关注人才培育,储备优质资源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相关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质量及人才数量会直接影响其发展水平。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需求,必须着重提升劳动者的实际素质。就现阶段而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摇篮,高校教师需对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进行合理的革新。如在以往的高校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以理论性人才的培育为主,没有组织一些多样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应对数字经济时代所带来的不同挑战,也很难快速地融入岗位之中。

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高校管理人员需立足于数字经济的实际特点进行考虑,除了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理论性知识之外,还要重视目前教学的实践性内容,通过设置不同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现代各类信息技术的实际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此外,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为保证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度,当前不同企业还可推进与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阶段,企业可以立足自身实际对高校提出不同的要求,高校也可以立足企业实际进行考虑,构建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借助这种方式,能够为未来数字经济行业的发展储备更多优质人才,进而对行业的发展产生更为明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3.3 灵活转变思维,调整发展模式

面临数字经济的冲击,一些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可能会催生很多新业态。在此情形下,一些传统产业行业可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甚至是发展情况不理想。部分传统行业会出现大规模裁员的情况,甚至会招揽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不再选择一些低技能的劳动者。但实际上,在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阶段,当前政府对不同企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因此,相关传统企业的人员可以合理地转换思维。例如当前我国对于技术相关人才的需求较大,我国还存在较为明显的技术人才缺口。因此,作为传统企业,可以尝试加大培训力度,针对现阶段企业中的一些低技能劳动者,企业可以组织不同的培训活动。在组织培训活动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低技能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在发展自身素质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借助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实现现代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双赢。并且对传统产业的一些管理人员而言,也可以有较强的转型意识。

在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很多新的平台型企业应运而生。因此,传统企业也可以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合理地进行调整,传统企业除利用线下营销模式之外,还可以合理地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相关的线上交易平台,通过远程营销的方式扩大企业的实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自己拥有更为明显的发展优势。在这一环节,相关企业管理人员还可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到一些全新业态的实际优势,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进而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3.4 完善专业内容,扩大就业优势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在就业之前会在校内接受教育,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去完成工作任务。但在传统的高校教育实施环节,教师对现代技术的关注度不高,导致学生未来在就业环节很难具备明显优势。在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增强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高校需要合理转换人才培养思路。在专业教育实施阶段,教师可以合理地引入数字经济概念,并且分析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现状,如当前许多传统行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了数字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融合应用,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及接触不同的现代化技术,并且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去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以增强学生对于数字经济的了解。从学到用,全方位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人才,为个人提供职业发展机遇。此外,在提高学生专业“硬实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创造力等“软实力”,解决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就业危机。

4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对我国的就业环境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在新时期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甚至是员工,都需要辩证地去看待数字经济,要立足于数字经济的实际特点进行合理的思考。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自我提升意识,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主动转换思维,有效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自身平稳发展。

猜你喜欢
背景数字人才
人才云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