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色彩与构成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2023-01-25 13:5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3期
关键词:蓝墨云应用程序色彩

李 橙 陆 赟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育人方式的实现,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新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一方面,“粉笔+书本+PPT”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完全自主学习网络资源的网络学习模式也无法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有机的结合,是迫在眉睫的教改方向。与此同时,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如何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也成了“互联网+”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学生可在多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也要求着教师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从传统课堂到利用蓝墨云班课等应用程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设计等,教学模式正在以“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及素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从素描、色彩等此类课程中发现,任课教师多为沿用传统的写实风格授课教学,导致学生仍然以线下课堂为主,再无嵌入形式丰富的信息化教育与资源的共享,进而对未来从业的数字媒体专业较为陌生,这一点与“互联网+”大背景和行业所需相脱节。教师授课内容应与市场需求接轨,教学设计与时俱进。增强学生跨学科的钻研意识,使其熟悉并理解现代媒体、大众文化与社会的紧密关系,为今后的实操打下扎实基础。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学科形成多方向的扩展,动画、游戏和交互媒体不断跨界融合反映出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复杂性[1]。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将新媒体资源带入课堂学习和平时的生活中,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提高自身竞争力水平。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意义上,色彩与构成课程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授、案例剖析、色彩训练等。理论教授主要是从色彩的三大属性及其产生的生理、心理感受感知两个方面。通过一系列图片结合案例分析进行讲解,再让学生用水粉、水彩或者其他工具通过纸质稿的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而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色彩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可以从计算机中运算得来,甚至配色方案也能够快速并准确地呈现。对比传统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大多采用模仿或是依靠想象来进行色彩感知与训练,并不是出于对色彩理论体系的理解掌握,甚至无法合理运用色彩进行搭配和创作。这一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顺应时代的步伐,致使大部分的学生局限于纸张上表现自身对色彩构成的理解与感知。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有其他类型的主要课程,如摄影与摄像、平面设计、二维动画设计、3D建模、影视后期制作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字化技术支持,作品的呈现与后期效果的真实感都离不开色彩这一关键性因素。学生在前期色彩训练中手法单一,没有创新精神,往往会出现因配色不合理导致最终作品完成度不高、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迫使学生对自身创作产生怀疑,对所学专业和课题的兴趣及满意度下滑。

色彩与构成课程的开设常常放在大学一年级,这也体现了其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核心地位,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顺应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突破传统教学思维,融合新时代教学技术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数字化背景下色彩的理论体系,科学合理地应用色彩,从而表达自身作品想要给读者传达的艺术语言。从学生出发结合专业本身,利用多元和灵活化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将“互联网+”这一优势,为传统课堂注入一剂“加速催化剂”。

二、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

1.混合式教改思路

运用蓝墨云班课、钉钉应用程序与色彩与构成课程结合,探索基于移动终端的“互联网+教学”混合式教改研究。

蓝墨云班课诠释了一种基于移动智能设备,能够实时互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种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体系。基于各种实用的功能,将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在线学习(课前自主预习)、线下答疑(课中学习内化)、实践操作(课后拓展延伸)。教学实践中,通过蓝墨云班课应用程序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大大提升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教师开展反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

2.数字化PBL教学方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这一模式主要围绕学生中心,激发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学习色彩知识。基于“问题导向、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蓝墨云班课应用程序提供的多种手段,将色彩与构成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知识初识阶段、知识深化阶段、知识建构阶段、反思评价阶段(如图1所示),实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将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延展到课前和课后,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及时反馈交流。

图1 数字化PBL教学方法(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首先是第一阶段:知识初识。该阶段是对知识的初探,从记忆理论到基本运用的阶段。课前,教师运用蓝墨云班课应用程序将预习任务内容和相关的资源资料推送给学生个人。学生根据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云教材、PPT课件、微视频等进行自学(如图2所示)。而部分未能清楚领略的部分可以通过应用程序中的“讨论/答疑”模块功能与其他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各抒己见。完成本课程自学内容后,学生通过测试活动检验自学效果,通过教师线上出题答题后查看解题思路与答案。如若仍存在疑惑,还可继续通过线上自学或在线下课堂中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应用程序上的相关模块查看各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根据课前的数据反馈,实时调整课堂的教学内容,达到真正的线上线下相融合。

图2 课前知识初识阶段云班课资源(图片来源:作者自制课件截图)

第二阶段:知识深化。基于上一阶段学生彻底掌握课堂理论知识,能够解决难度更高的问题。学生在第一阶段反馈出的问题往往是该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师可在课上先着重对此类问题进行集中、有针对性的讲授分析,再通过云班课应用程序中的头脑风暴、轻直播/讨论、答疑活动等模板帮助学生对此类的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便于更好掌握。

第三阶段:知识建构。该阶段主要将上述所获的新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激发学生展开深度的理解和自我思考,更好地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教师利用蓝墨云班课应用程序中“作业/小组任务”模块设计虚拟场景、布置若干任务,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创作体验,学生自行选择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分工写作完成作业内容。任务完成后,将作品图片、PPT、视频等多格式上传到应用程序中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成品进行灵感、创作过程、遇到困难等介绍,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心得、评分。帮助教师针对各组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一阶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图3所示)

图3 课后知识建构阶段云班课资源(图片来源:作者自建云班课截图)

第四阶段:反思评价。学生在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色彩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利用蓝墨云班课应用程序反馈的多评价方式和真实可靠的过程性记录,学生可以从定性的数据中发现自身的不足部分,做到及时弥补,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T型人才→T型教学理念

依据知识结构区分理论,成就新型T型人才培养。字母“T”形象的表示所含知识结构特点,“—”从横向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拥有强大而广泛的知识面,“|”则为纵向,指的是扎实的本专业基础支持。“深”与“博”两者结合(如图4所示),打造多维度、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美国的Altschool,T型学习者的培养融入学校教学之中。而这种教学理念非常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图4 T型人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T型教学符合现阶段数字化理念培养人才的要求,需要学生既对其专业的理解、体悟程度深,又有较高的审美与眼界,还能够跨学科、跨专业地思考和探究艺术的广度;从一个点上专注到投入,围绕问题进行根源思考,最后发散出去,从色彩理论体系整合设计解决方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所以我们更加需要符合时代需求的“互联网+教学”改革。

三、基于蓝墨云班课的PBL教学方法的应用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PBL教学模式,以目标为导向,通过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整体教学活动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实现过程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的有机结合。应用到《色彩与构成》的课程情况,可将课程分为四个主要环节:设计问题、确定方案、实践实训、总结分析。

1.设计问题。PBL的核心环节是问题设计,主要把握问题的方向和内容设计尤为重要。我们把《色彩与构成》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组,分为色彩基本原理、色彩三要素和主要理论体系、色彩对比与调和、色彩心理感知与象征、综合色彩创作实践,分别针对每个模块提出相应问题。例如,如何用色彩表达人物情绪?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共性?色彩与味觉、嗅觉和听觉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同样,问题的设计可让激发其自主思考,促使其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2.确定方案。学生根据上述问题开展小组集中讨论,发挥每个成员的个人特质,利用自身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达成解决方案。教师继而提出意见和建议,确定最终答案。例如: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共性是什么?如何用色彩表达音乐?中国古人有云:“以耳代目”和“听声类型”。当人们欣赏一首音乐时,仿佛能“看”到音律描绘出的场景与色彩。又如,抒情的音乐,它的调性是柔美,令人联想到在明度九调中的中短调、对比较弱的色彩。音乐与色彩的联动感知,不仅需要依靠个人丰富的想象力,还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其艺术修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从色彩的心理学等角度来更清楚地理解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共性[3]。

3.实践实训。学生根据讨论出来的方案进行实操训练。提倡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数字化手段来丰富作品内容。比如,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美色,感受浑然天成的色彩构成,也可在众多成熟的设计师作品中学习色彩搭配的方案,对这些配色进行一定的自我理解与消化,将其运用在本人的设计作品中,创造出含有个人艺术风格的、新的视觉体验。同时可以借鉴我国优秀的民族的传统服饰图案、古代建筑物(如图5所示)、陶瓷等配色,将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融入课程教学,遵循“思政”与“专业”相长的原则,增强学生专业自信、民族自豪感[4]。

图5 传统建筑物的配色(图片来源:作者自制课件截图)

4.总结分析。根据以上实践实训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再次帮助学生进一步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通过蓝墨云应用程序的互相评分,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最后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课堂满意度(如图6所示)。

图6 数字媒体艺术2103班学生谢尚凯色相对比作业及同学评分(图片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我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2021级4个班级做了教学改革的尝试,主要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授课班级的教学实施效果。

1.教学过程分析

2021级数字媒体艺术1、2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用PPT讲解色彩学的课程内容,根据需要进行范画示范,学生完成纯手绘作业。学生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2021级数字媒体艺术3、4班采用了基于蓝墨云班课应用程序下的PBL教学模式,教师结合平台课前预习的问题及课件资料,课上讨论并解决,然后由教师布置提升任务,学生根据预习得到的知识尝试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留出大部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作。学生的想法各有不同,通过师生反复讨论,大家积极参与确定方案,并实践操作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均以“问题导向、学生中心”。学生都很享受这种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5]。

2.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

课后对教学做了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发现,1、2班学生中有5%非常满意,14%满意,81%表示一般。3、4班学生31%非常满意,57%满意,12%一般。可以看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过程没有吸引力,缺乏学习兴趣,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的学生大部分表示满意,占总数的88%,其他同学比较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3.期末总评成绩

汇总该课程期末总评成绩(如表1所示)显示,1、2班学生成绩50-90分之间的占总数的91%,而3、4班学生成绩90分以上占68%,这说明应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手段使课程目标达成效果大大的得到了提升[6]。

表1

总之,选择有效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是混合式教学时代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利用蓝墨云班课应用程序结合PBL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顺应时代的要求,革新教师观念,将传统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下让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和创新发展。“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师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为同类型本科院校的色彩与构成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实例参考。

猜你喜欢
蓝墨云应用程序色彩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过程性评价对终结性评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
删除Win10中自带的应用程序
云教学,让“教”更智慧
蓝墨云班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谷歌禁止加密货币应用程序
信息化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