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阈下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1-25 13:5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3期
关键词:视阈校企岗位

宁 河

(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钦州 535499)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以师傅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学徒制,融入职业学校教育,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乡村在现代学徒制视阈下,探索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乡村联动一体化育人,为乡村振兴培养高质量的乡村适用技术和管理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一、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不匹配

1.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发展不匹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方向由增产、增收导向,向提质、增效导向转变,传统农业向生态健康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等现代农业转型。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中,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人才的现实要求,且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乡村建设的意愿不够,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盲目地迎合学生和家长的价值追求,缺乏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乡村振兴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意识。

2.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了解和熟悉“三农”问题,能在农、林、牧、渔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具备研究与分析农业综合经营与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农村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充分考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目标实现上,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课堂教学为主,岗位实习为辅;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与乡村产业知识关联性少,知识陈旧,与现代农业发展严重脱节。这些与学校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目标严重不符。

3.农村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和动力不匹配

农村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性强、管理水平高、适应乡村产业岗位、能吃苦耐劳、有扎根乡村意愿的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农村职业学校为达到这一目的,只有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把课堂设在企业,建设实训基地,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了解企业的新工作流程,才能根据企业技术的新发展,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不断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以获取盈利为主要目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缺乏与农村职业学校一起进行人才培养的动力,没有把培养农村产业人才纳入企业的价值链中,校企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基于校企合作双方不同的目的和动力存在差异,当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中不能达到真正的双赢局面。

二、构建现代学徒制视阈下“一体双师三元四融合五保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

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是农村职业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在培养乡村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现代学徒制视阈下“一体双师三元四融合五保障”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图1),能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

图1

“一体”是现代学徒制视阈下校、企、乡村培养人才共同体。“双师”是学校专任教师兼职企业员工培训师,具有教师资格证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兼职教师可作为学徒师傅、学校兼职教师,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三元”即学校元、企业元、乡村元三方。“四融合”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就业能力;培养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培养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的创新精神在校、企、乡村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机制平台上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五保障”是构建既符合政策法规,又能保障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建立既相互合作,又相互促进,有统筹协调,又有分工合作的组织保障;建立既能提质增效,又能管理有序,确保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管理保障;建立满足人才培养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层次激励保障机制,确保校、企、乡村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形成。

三、现代学徒制视阈下,校、企、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1.打造现代学徒制视阈下政、校、企“三元一体”合作平台,共育乡村振兴人才

传统的校企合作由于偏向于突出校企合作的主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学校热情、企业冷淡、政府为难的现象。根据《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基于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现代学徒制视阈下乡村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建立地方政府和乡村、企业和学校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乡村基层组织根据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人才需求方案,地方政府结合当地产业布局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农村职业学校根据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对人才的需求,主动地与企业对接,校、企、乡村一体化育人,为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提供师资力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基础理论和技能教学、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企业,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企业的工作岗位,校企合作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产”为方向,以“学”为基础,以“研”为纽带。校企双方共同推进教学运行与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建设,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学生由企业师傅一对一结对培养,因材施教,定岗培养,在进入企业起就进入了成长的快车道。校企双方用协议和制度规范校、企、乡村的行为,确保现代学徒制视阈下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和效果,实现互惠共赢。

2.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提高乡村产业对接衔接度

随着乡村振兴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农业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乡村的人才需求也产生了新的特点。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乡村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懂科技、有实用技能、善经营管理的人才,需要大量受系统训练,能使用新型农业机械,掌握育种、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建设新农村,需要具有开拓精神,懂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新的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行政管理者。乡村农产品的种植、收割、贮藏、加工、包装、营销,需要大量掌握新生产方法、加工工艺、新营销方式的农业专门人才。为了满足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应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状况、劳动者的素质需求情况和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设备、办学特点,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在办好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开发和增设乡村人才需求的专业。农村职业学校应做到专业面向乡村人才需求增设,课程围绕专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

3.建立互融互通、互认互聘的双师型教师人才资源库,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服务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双师型教师人才资源库,建立校、企、乡村师资互融互通、互认互聘制度,建设一支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服务于岗位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行的关键。校、企、乡村共同建立教师信息档案,包含教师基本信息、职称、专业特长、教学经验等,共同组成混编师资团队,双方实行身份互认,角色互通,实行“互认互聘制”。在校、企、乡村合作过程中,各方根据自身的优势,在理论上、技术上、实践经验上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积极地从企业和乡村中聘任一些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实践经验丰富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行业专家,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学生岗位实习的师傅,承担任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及岗位实习的指导工作,企业员工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实践案例带进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也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下乡村挂职顶岗,担任技术顾问、企业项目研发与创新工程、参与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企业和行业培训,开拓视野,掌握最新知识和技术,为企业、乡村服务,教师进企业,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效果好。校、企、乡村在合作过程中,有效地改善师资的“双师型”结构,提升师资的“双师型”素质,逐步形成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人才资源库,为校、企、乡村合作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服务。

4.构建“岗课对接”的课程体系,培养有针对性的技能人才

在现代学徒制视阈下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岗课对接”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实行“岗课对接”的课程教学,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技能人才。“岗课对接”课程教学,要求将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环境转为课堂教学环境,将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规程、工作技能和工作要求转换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专业知识学习中,就能了解实际岗位工作的技能、技巧、岗位工作流程和处理方法,为将来从事这一岗位工作做好充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准备。“岗课对接”课程体系建设,在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设置课程外,更应注重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乡村产业人才的需求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应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乡土特色产业、乡村服务业等诸方面新的诉求,制定相应的乡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制定相关的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课程大纲和考核评价标准,开发相关专业教材,设立与这些新兴产业相关的课程,形成具有现代学徒制视阈下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岗课对接”课程体系。但这些课程的设立,并不是社会上出现什么新兴产业就开设什么课程,而是通过开设课程把乡村具有品牌效应或是社会需求广泛的岗位技能通过开设相应品牌专业课程来引导推广。

5.“四推进”建设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视阈下乡村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

校、企、乡村共同推进乡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共同推进校企课程标准建设,共同推进校企双导师双向交流建设,共同推进学徒考核评价标准建设的“四推进” 建设,是现代学徒制视阈下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效能最大化的重要支撑。农村职业学校、企业、乡村合作的目标是为乡村人才培养服务,校、企、乡村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工学结合分段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工学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特点,以提高乡村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学徒培养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职业学校专业骨干老师与企业师傅和乡村技术能手等共同组建校企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校企专业课程标准主要以岗位的实操性为前提,遵循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专业操作能力成长规律的要求。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具体规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教学顺序,课程体系在遵循规范、实用的原则外,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校、企、乡村在合作中共同推进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的建设,共同开发校企教材。农村职业学校承担校内对学生系统的课堂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岗位实训。校、企、乡村师资进行双向流动,学校教师可受聘进企业授课,乡村技术能手、企业师傅也可兼职到学校授课。现代学徒制视阈下,乡村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培养的人才质量,校企要共同推进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考评”制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考评标准,衡量与评定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通过考核评价,激励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能真正获得某种职业能力,提高乡村人才培养的质量。

农村职业学校只有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到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在现代学徒制的视阈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乡村合作平台,才能培养出大批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视阈校企岗位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校企合作五反思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