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瘤CT影像学表现及与病理学结果对照分析

2023-01-31 01:17王婷婷高金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腮腺性质影像学

温 辉 王婷婷 高金光 张 炎

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河南省总队医院影像科,河南省郑州市 450007;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人体口腔中存在三对大的唾液腺,分别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而其中高达90%的唾液是由腮腺和颌下腺分泌,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腮腺肿瘤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在涎腺肿瘤中占80%[1]。腮腺肿瘤发病原因是众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等。腮腺肿瘤在临床中以良性多见,但近几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同性质腮腺肿瘤治疗方式以及预后也大不相同,因此,在临床中准确地对腮腺肿瘤进行区分对其治疗方案制定以及预后情况评估有重要的价值[2]。CT检查为目前临床中常用检查方法,在腮腺肿瘤检出与肿瘤定性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回顾性收集61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提高临床对腮腺肿瘤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9年10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61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8.95±12.36)岁。根据病理分型分为良性34例(多形性腺瘤12例,淋巴瘤9例,基底细胞瘤8例,肌上皮瘤4例,良性淋巴上皮瘤1例)和恶性27例(腺泡细胞癌10例,淋巴癌5例,鳞状细胞癌4例,腺样囊腺癌4例,恶性肌上皮瘤2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2)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面部创伤者;(2)存在其他部位肿瘤者;(3)有严重内科疾病者。

1.2 CT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患者平躺于扫描床,选取仰卧位。在检查时清除患者身上所有金属设备。扫描部位:扫描范围从眶耳平面至锁骨上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30kV,管电流350~400mA,扫描层厚、间距均为0.5mm。首先进行平扫,平扫完成后碘比醇 300mgI/ml,剂量80~85ml,以2.5~3.0ml/s流率经肘静脉注射,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专业医生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在图像上设定感兴趣区域(ROI)以此测定患者病灶CT值,在ROI选取时需要注意,在确定层面上下2个相邻层面选取3个值,求其平均值;同一病灶需要保持平扫、增强期层面、大小、性状的一致性;需要避开囊变、硬化区域伪影。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性质腮腺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分布部位、形态、密度、边缘、强化程度、邻近组织结构、侵犯程度、囊变坏死情况、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2 结果

2.1 61例腮腺肿瘤病理 (1)腮腺良性肿瘤病理结果:肉眼可见患者肿瘤切面呈灰白淡褐色或半透明状,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或坚韧,炎性病变其切面为灰白淡黄色,和周围组织粘连呈结节状。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多为腺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可见为不均匀生长状,有黏液及软骨成分存在明显纤维包膜。(2)腮腺恶性肿瘤病理结果:肉眼可见肿瘤切面为灰褐色、灰白色,半透明状,边界不清楚,质地脆,无包膜,可见有坏死。在镜下可见肿瘤多为实性、片状、腺囊状,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表现为细条索状,为浸润性生长,周围组织遭受压迫,出现萎缩,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所分隔;而瘤体中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出现,并存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情况。

2.2 不同性质腮腺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 不同性质腮腺肿瘤其肿瘤生长部位、形态、密度、边界情况、淋巴结肿大情况、囊变以及强化程度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良性腮腺肿瘤多数生长在浅部,肿瘤形态规则、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少数患者存在淋巴结肿大(8.82%)以及囊变(41.18%)情况,肿瘤为轻、中度强化;恶性腮腺肿瘤常生长于深部,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88.89%患者可见淋巴结肿大,92.59%可见囊变,肿瘤多为明显强化。详情见表1。

表1 不同性质腮腺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n(%)]

2.3 典型病例 患者男,88岁 以“左侧面部肿物1个月余”为主诉入院;CT平扫示:左侧腮腺见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影,呈分叶状。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增强扫描示左侧腮腺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影像诊断:左侧腮腺占位,考虑腺癌;术后病理示:左侧腮腺腺癌。见图1。

a b

3 讨论

腮腺作为最大的涎腺,帮助口腔中的食物进行消化是腮腺的主要作用。腮腺肿瘤通常生长缓慢早期无明显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肿瘤若侵犯面部神经会导致面瘫出现。腮腺肿瘤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而其治疗方式选择、预后情况评估和肿瘤性质有极大的关系[3]。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CT检查已逐渐成为此病的首要检查手段。在以往文献研究中提出,80%的腮腺肿瘤为良性,以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较为常见,其中多形腺瘤为临界瘤,在其生长活跃或是出现包膜不完整的情况时,CT常难以与恶性肿瘤区分[4]。在以往文献研究中提出,依靠单独的CT诊断准确率为75%,但结合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可有效提高检出率,在本文中通过CT征象和病理检查对照分析,可更全面的了解腮腺肿瘤的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腮腺可分为深、浅两叶,走行在腮腺中的面神经、下颌后静脉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5]。在CT检查中通常难以显示出面神经情况,因此,在CT检查浅深叶分界的解剖学标志常使用下颌后静脉为分割线。在本研究中可知,良性肿瘤61.76%位于浅叶,为轻、中度强化,而恶性肿瘤则多位于深部,由于其血供丰富的影响,其在增强扫描时为明显强化[6]。病灶密度研究均以强化后的情况作为评价标准,73.53%良性肿瘤为均匀密度,恶性肿瘤则70.37%为不均匀密度,与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其病灶中心处常会存在坏死和液化区域有关。在CT表现中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且存在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域,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这和恶性肿瘤生长活跃,血供不足,常会出现不同程度坏死有关。

良性肿瘤中图像可见斑片状囊性区域,但密度规整,肿瘤边界清晰。肿瘤囊变坏死区域、形态、边缘均可作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依据。良性肿瘤边界清楚,不累及周围组织,有时肿瘤过大或是存在包膜不完整的情况时,与胸锁乳突肌、咬肌分界较模糊,属于推压性改变,但并未出现肌肉浸润,局部无毛糙等侵袭性改变[7-8]。淋巴结肿大情况也是腮腺肿瘤性质鉴别的重要一点,在临床检查中需仔细观察。恶性肿瘤常会出现淋巴结转移,其边缘为低/中度环形强化,中央可见低密度囊变区域。良性肿瘤也会存在淋巴结增大情况,但多是由于炎性反应增生所导致,多为小淋巴结,肿瘤中央亦不会出现坏死环形强化现象。在临床中不能只依靠一个点对肿瘤性质进行诊断分析,需中和多个标准,才可对肿瘤性质做出鉴别, 病理学结合CT影像学征象可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资料[9-10]。

综上所述,不同性质腮腺肿瘤CT影像学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病理基础结合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腮腺性质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厉害了,我的性质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