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政策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2-03 08:50
制造业自动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服务商供应商解决方案

王 万

(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北京 100089)

0 引言

“十三五”以来,我国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形成了一批典型应用系统与场景,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物流装备、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实现了30%以上的快速增长,发布了285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基本覆盖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制造全流程。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1],加快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在此背景下,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推动政策创新举措,首次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培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和提升改造服务,促进相关领域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推进,企业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国将会是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2]。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旨在引导供应商向专业化、高水平发展,培养既熟悉制造工艺、又擅于信息技术的企业队伍,有效推动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集成,分行业、分步骤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

1 政策实施基本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政策自2019年实施以来,两年支持了112个项目。

1.1 项目安排情况

2019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针对数字化车间集成、智能工厂集成、协同制造集成、智能制造整体规划设计等四种供应商类型,分为28个招标包,58家企业中标。其中,数字化车间集成包含船舶2家、汽车整车3家、动力电池3家、民用航空设备3家、民用航天设备1家、机床及机器人1家、仪器仪表1家、输变电设备2家、轨道交通设备3家、纺织3家、家电3家、光伏3家、电子元器件3家、工业雷管3家;智能工厂集成包含石化和化工3家、黑色和有色金属以及无机非金属矿采选3家、建筑材料3家、食品3家、医药3家;协同制造集成(离散型制造)2家、协同制造集成(流程型制造)3家;总体方案规划(离散型制造)3家、总体方案规划(流程型制造)1家。

2020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针对数字化车间集成、智能工厂集成、协同制造集成、智能制造整体规划设计等四种供应商类型,分为22个招标包,54家企业中标。其中,数字化车间集成包含海洋工程装备3家、汽车零部件3家、民用航空航天关键部件3家、通用机械及零部件3家、发电装备3家、服装服饰3家、皮革和制鞋2家、医疗设备1家、制药专用设备3家、家具制造3家、电子信息3家、印刷包装3家;智能工厂集成包含工业炸药2家、黑色和有色金属以及无机非金属矿采选3家、乳制品和饮料制造3家、新材料3家;协同制造集成(离散型制造)、协同制造集成(流程型制造)各3家;总体方案规划(离散型制造)、总体方案规划(流程型制造)各2家。

1.2 项目完成情况

由于2020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项目正在实施,2019年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因此,本文仅统计2019年项目完成情况。2019年中标企业58家,完成合同总金额累计156.09亿元;服务企业数量累计1336家,其中中小企业704家,占比52.7%;形成标准草案数量累计322份;开展经验交流会累计181场次;免费诊断累计499次。

从细分行业分布来看,食品行业的合同金额最高,为51.49亿元,占总合同金额的33%;电子元器件行业服务企业数量最高,为203家,占总服务企业数量的15%;电子元器件行业供应商形成的标准草案数量最多,高达28项。

从分包类型来看,智能工厂集成和数字化车间集成的平均合同金额分别位于前两位,且合同金额总数占全部合同金额97%;智能工厂集成供应商的平均服务企业数量最多,中小企业占比也较高;数字化车间集成和智能工厂集成项目形成的标准草案总数占比高达83%,成果最为丰富。

2 政策实施后成效总结

通过对覆盖各个行业、各种类型企业以及地方主管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政策满意度达到100%,绝大部分企业完成了合同要求目标,并从中受益。总体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政策成效显著[3]。

2.1 全行业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

供应商以行业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为牵引,持续增强行业工艺知识储备,专业化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已覆盖汽车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电力装备、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二级目录的90%以上。如金航数码基于对航空工业过程、工业知识、业务模型的沉淀与创新应用,逐步形成航空行业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服务中航飞机、中国航发黎明、航空工业太航等多家企业数字化车间改造实施。又如,石化盈科依托行业机理模型和专家经验,形成了“整体方案+单项应用”智能工厂集成解决方案[4],服务九江石化、镇海炼化、中煤榆林、茂名石化等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30%以上,自控率达到95%以上,万元产值能耗平均降低6%。

2.2 带动地方政策实施效果显著

调查问卷显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安徽、四川、青岛、深圳等地,出台相关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政策30余项,支持资金数十亿,形成了一批面向制造业关键环节、应用成效显著的高质量解决方案,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上海推动商业银行为集成商量身定制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提供不低于500亿元的智能制造专项额度;印发《关于组织开展上海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编制工作的通知》,形成了一批有技术、有特色、有规模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聚焦智能制造领域,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政策与财政支持,其中对两年内为北京市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商企业,且验收合格的合同额累计500万元(含)以上的,按合同额5%奖励,支持机科发展等12家智能制造服务商共获得1227万元奖励资金。

2.3 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增长

2019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项目共58家,向各企业发送58份问卷,回收问卷53份。政策实施后,2019年比2017-2018年的相关指标都有大幅度提升。其中,服务商合同额增长28.7%,服务企业数量增长47.7%,服务中小企业数量增长69.4%,公益活动次数增长54.0%,免费诊断次数增长110.2%,标准(草案)个数增长87.6%。

图1 2017年-2019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能力

2.4 区域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东部地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传统制造业大省智能化优势明显。中标服务商企业和被服务单位数量相对较多。东部地区积极培育供应商企业,引领我国智能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受东部纵深发展带动,中部新生力量不断涌现,河南、湖北、湖南等地依托区位优势和自身智能化发展基础,在东部智能化发达地区带动下,逐步成为全国智能化发展的新生中坚力量。部分西部地区智能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四川聚力信息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北斗卫星导航等相关产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被服务单位处于第5位。贵州省、重庆市、内蒙古、陕西依靠国家大数据和软件信息等基础,加快培育本地服务商,同时带动东部地区供应商服务西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智能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3 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 考核指标设定与行业匹配不足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政策的考核指标相对统一,主要以合同额、服务企业、标准草案、公益活动等为主,但每个行业的合同额大小不同,服务的企业性质不同,各个行业的指标不同。一是大规模定制的指标,适合于消费类等企业可以容易实现。对于生产类,离散型企业应用场景不多;二是网络化协同的指标,对应军工类企业有限制;三是运维服务的指标,对产业链前端的企业其本身产业地位不适合去实施运维,意义不大。同时,对国产化率指标不够重视,比如数字化车间的设备国产化率要求不高,自动化控制、传感、网络的硬件、软件平台,均以进口的产品为主,国产的平台和软件还不具备建立大型系统的能力[5]。同样,进口的ERP、MES软件同样冲击着国内的软件,在软件建构、基础开发上领先国内很多。而国内开发的软件也是基于国外进口的软件语言/平台。在相关指标设定上,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软硬件设备国产率要求不高。

3.2 智能制造服务商供需对接不顺畅

一是缺少专业化系统服务商队伍。现阶段,国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依然存在缺少行业龙头、良莠不齐、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不能高质量地满足强劲的市场需求;二是中小企业智能改造成本较高。据统计,国内80%的企业希望智能化改造升级,但只有40%的企业制定了规划,具体实施的更少,主要受成本等要素影响;三是技术改造复杂性高。由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复杂性,用户企业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独立完成智能化升级。且行业差异性较大,需要定制化服务方案;四是推广示范效应不足。已有供应商队伍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推广会、对接会、宣传会等措施落实不到位,地方支持政策分散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改造、制造强国等专项内,没有形成政策合力。

3.3 智能制造政策实施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之间效果差距明显,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供应商项目也存在差距。统计数据显示,服务商承担单位东部地区占比超过66%,被服务单位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集中在省会城市,以智能制造服务商为例,两者比例均超过50%。如江苏地区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四川主要集中在成都、绵阳、德阳等地,智能制造改造项目占比超过65%。行业发展不平衡,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汽车工业等产品利润率较高产业智能制造改造升级取得较快进展,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制造业进展极其缓慢。企业发展不平衡,大型企业普遍具备高质量发展意识,已逐步实施智能制造改造升级;中小企业受限市场前景,加之难以找到性价比较高的改造升级系统解决方案,多数企业停滞不前。

3.4 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管理宣传不到位。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政策对政策了解不清、理解不深。企业中标后,实施过程中对考核指标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中小企业认定、合同认定等政策,导致考核验收存在问题。二是入选系统服务商企业缺少更好的推广渠道,部分省市不掌握全国中标企业名单,无法对相关服务商进行重点支持,影响优秀企业的示范推广。

4 政策实施的优化对策

4.1 优化考核体系

建议考核数字化转型对行业发展的助力,差异化细分行业和产业链,优化评价体系。可根据不同分类依据分别评价:离散型、流程型(生产模式);消费类,生产类(客户类型);产品型、工程型(产品类型);设计、研发、生产、服务(产品生命周期)等。建议参考行业相对水平,考察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力。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存在行业间的巨大差异,行业投资水平也存在差异。如:电子信息、互联网、消费零售等行业:智能化的前沿应用,资金体量巨大;冶金、船舶、机械等行业:数字化补课,资金总量有限。同时,进一步明确合同认定范围、中小企业认定材料等指标考核标准,完善相关验收管理办法。

4.2 强化供需对接

一是发挥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聚、凝、汇”作用,打造供应商和制造企业的供需对接平台,加强面向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对接,构建网络化系统解决方案供给服务体系。二是调动行业协会、地方和供应商队伍力量,面向产业链上下游集中、资源配套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鼓励企业“现身说法”,组织供应商“开方抓药”,推动区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4.3 增强自主可控

一是聚焦聚力、找准方向,在“卡脖子”的核心工业软件方面加大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二是推动自主可控技术应用示范,好软件是用出来的,只有更广泛的应用才能锤炼出受欢迎的工业软件产品;三是探索研发机制创新,利用国家、省市创新中心建设等方式为自主可控技术研发与推广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条件。

4.4 注重地域特色

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在2019-2020年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招标中,中标单位相对集中在沿海发达省份,考虑到西部欠发达省份中标单位数较少,部分省份至今没有一家中标单位,本地服务能力极弱。建议在顶层设计时适当考虑地域平衡问题,有所侧重,积极扶持和培育西部地区解决方案供应商,引导东部地区供应商服务西部企业,并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系统服务商集群。

5.5 打造供应商品牌

一是夯实品牌基础。引导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深耕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技术诀窍,推动专用成套装备和应用软件的研制和应用,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模块化解决方案供给,鼓励行业领军供应商固化经验形成标准化产品。二是深化品牌推广。遴选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推广效益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发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目录。将成熟的解决方案产品融入行业技术人才培养,组织行业专家因势利导、因业施策,同时将精益化、信息化、数字化改造融入大学、高职院校课程教育培养体系。三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加强面向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对接,构建高水平系统解决方案供给服务体系,实现系统服务商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生根开花,实施相关政策的协同效应和放大效果。

猜你喜欢
服务商供应商解决方案
航天卫星领域专业服务商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论IaaS云服务商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7大睡眠问题解决方案
期刊展示宣传服务商
2014中国金服务·十大杰出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