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应用

2023-02-04 07:44贲燕华于泽芝纪桂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白细胞白血病炎症

贲燕华 于泽芝 纪桂香

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224200

急性白血病为人造血干细胞于短期内出现快速复制增殖的疾病,患者常见贫血、出血、发热等症状,此外,该病骨髓中多出现大量原始细胞、幼稚细胞,从而影响正常造血,易导致贫血、出血、感染等现象,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主要采用化疗、骨髓移植等治疗方法,但极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病死率较高[2]。近年来,去白细胞输血技术逐渐在国内外应用及推广,对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临床关于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应用效果报道鲜见。基于此,本文对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悬浮组(n=32)、少白组(n=32)。悬浮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0.00±6.50)岁,体质量指数18~24,平均体质量指数21.00±5.20;疾病类型:髓性白血病26例、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少白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50.00±6.45)岁,体质量指数17~25,平均体质量指数21.00±5.25;疾病类型:髓性白血病24例、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化疗时间≥1个疗程;住院时间>48h;经细胞学形态、细胞遗传学检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排除标准:48h前具有潜伏期感染;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感染性、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近2周接受抗菌药物、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具有精神类疾病或病史;预计生存期<48h;资料不完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并给予水化、碱化、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需进行输血治疗的不同急性白血病患者,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血红蛋白水平<60g/L,给予输注红细胞,纠正血红蛋白水平。悬浮组:患者输注由采用多联袋采集献血者全血,全封闭状态下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后再加入红细胞添加剂制成的悬浮红细胞;少白组:患者输注由采用多联袋采集献血者全血,全封闭状态下移除大部分血浆,利用白细胞滤器将白细胞滤除后再加入红细胞添加剂制成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白细胞含量1.0×105/L~1.0×106/L。所有制品均符合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标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干扰素-γ(IFN-γ)],免疫功能(CD4+、CD8+、CD4+/CD8+),医院感染发生率,输血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方法:于输血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以3 000r/min转速离心处理,持续10min,选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IL-8、TNF-α、IFN-γ水平。免疫功能检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水平,计算CD4+/CD8+。医院感染发生率=胃肠道感染发生率+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发热、过敏、寒战。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显效:患者贫血、出血等症状显著改善。有效:患者贫血、出血等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贫血、出血等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少白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于悬浮组(χ2=4.654,P=0.030<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IL-6、IL-8、TNF-α、IFN-γ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少白组IL-6、IL-8、TNF-α水平低于悬浮组,IFN-γ水平高于悬浮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2.3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少白组CD4+、CD4+/CD8+高于悬浮组(P<0.05),而两组CD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

2.4 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 少白组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低于悬浮组(χ2=4.654,P=0.030<0.05)。见表4。

表4 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少白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悬浮组(χ2=5.379,P=0.020<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关键原因为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导致患者的造血功能异常,累及肝、脾、淋巴结等人体重要脏器,危及患者生命健康[3]。化疗为治疗此病的必需手段,治疗期间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再加上化疗药物的共同影响,极易出现医院感染,严重者会导致死亡,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痛苦。因此,需关注医院感染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学者指出,血液或血液制品中可能存在致热原,患者在重复输血的过程中极易导致体内出现相应的白细胞抗体,引发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受到影响,从而释放致热源,导致输血中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影响输血效果。

报道显示,血液中的白细胞在较多不良事件中具有关键作用,尤其输血对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预后的影响逐渐受到临床医学重视[4]。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上的优势逐渐得到证实,可降低非溶血性发热,预防输血过程中易出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本文结果显示,相较于悬浮组,少白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说明去白细胞输血技术临床输血治疗效果更好。本文结果还显示,治疗后,少白组IL-6、IL-8、TNF-α水平低于悬浮组,IFN-γ水平高于悬浮组(P<0.05)。TNF-α为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可活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促进炎症细胞黏附等功能,局部聚集的TNF-α,可持续产生趋化作用,诱发长期的多种炎性疾病。IL-6、IL-8、TNF-α可相互影响,诱发或加重急性期炎症反应。IFN-γ由CD4+早期产生、CD8+后期产生,可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可抑制病原菌繁殖及生长。可见,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减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稳定机体内环境,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输血治疗后,少白组CD4+、CD4+/CD8+高于悬浮组(P<0.05)。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显著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抑制,输血相关性免疫调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导致医院感染的风险。分析原因为,血液中白细胞表面,具有的B细胞表面抗原、MHCⅡ类抗原,可诱发患者产生免疫抑制,并且白细胞还具有凝集素作用,可对白细胞在血管内的凝集起到促进作用,导致形成肺血管内栓子,促使肺水肿的形成,最终可导致感染。而去白细胞输血技术中,将大量的白细胞滤除后,血液中白细胞、白细胞氧化代谢产物的积累会明显减少,从而可使具有高活性的氧自由基、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有所减轻。本文结果显示,与悬浮组比较,少白组的医院感染总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更低(P<0.05);提示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且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分析原因:白细胞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后移植抗宿主病等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且是患者感染白细胞相关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T淋巴细胞病毒(HTLV)等的危险因素。通过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滤除99.9%的白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使白细胞携带的病毒减少,从而可降低患者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输血安全性,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提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与悬浮红细胞输血技术比较,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还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显著。

猜你喜欢
白细胞白血病炎症
白细胞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版权转让约定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炎症小体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