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育人视域下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
——以山东职业学院校园改扩建项目为例

2023-02-08 01:0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1期
关键词:共生景观育人

刘 琦

1 “环境育人”视域下的高校校园设计

高校校园在集聚教学、科研等功能要素的同时,也承载着面向未来前景的价值意涵。高校校园空间环境则在提供功能场所的同时,始终对学生的情感认知、意识形态及思考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哈罗德·夏皮罗在就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时曾说:“学生们能够在化学实验室与研讨室中受益匪浅,但漫漫长廊边庄重的石柱,圈圈棕榈下摇曳的树影,亦可培养学生的情操。”[1]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校园空间的物理环境在主体使用中作为一种行为背景存在,对于公共与个人的心理、行为具有影响和导引作用[2]。因此,“环境育人”既是对校园、学生、行为及心理之间整体性关系的描述,亦是将校园规划与设计与意识培育建立深层联系的规划设计思路。本文将以山东职业学院校园改扩建总体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为切入点,从校园和建筑2个层面出发,梳理和分析支持高校实现从“育人”到“化人”教育目的转变的理想校园空间环境营建方式。

2 基于“共生”的育人场域

在校园总体环境方面,山东职业学院改扩建规划设计遵循了以“共生”为概念框架的环境营造逻辑,主要从与城市共生、与自然共生2个层面构建指向创造性、地域性及活力性的育人境域。

2.1 校城共生的环境模式

在生态关系范型的视域下,大学与城市具有依生照应、协同耦合的系统性关系[3]。作为高等教育实施学校类型之一的高职院校依循了同样的生态关系框架,采用校城共生的发展模式更有益于学生在协同共荣的环境体系中,成长为与机构、产业及城市具有多向度联系的综合型社会人才。

基于此,山东职业学院环境体系构建所采取的校城共生深化模式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2个方面,前者决定了构成校园环境的功能要素类型及其关联方式,后者影响到校区面向城市,从文化到景观的资源可供性能够以实体空间呈现的形式可能性。

一方面,校园在与区域性城市功能体系的共生关系中,顺应了从“大学城”到“环高校创新圈”的“知识外溢激发创新型经济”转型规律,将协同创新作为校城共生的路径之一。从校城结构关系的层面看,校园位于作为济南市科创新城的庄科片区,在空间结构上作为科创城区域的关键节点,同时链接齐鲁科创大走廊,与同区域的海天软件专修学院、山东现代学院等高职院校、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先进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等科技园区共同构成高校、研究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融合的环高校创新区域。在此模式下,校园规划将实训及产学研建筑群置于校区与科创城一期相邻的西南侧,并通过典型材料结合使其在形态上兼具工业建筑与教育建筑的特质,希望校区与所在“创新城区”网络实现从功能、空间到形态特征的多维度复合。

另一方面,校区通过在空间环境中打造景观资源与人文环境面向城市开放的可共享渠道,在深化校城共生的同时于校园环境中植入博观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治学态度。根据一期校园建设现状及地理条件,在基地北侧生态休闲用地中设计与山势相合的主题休闲公园,并将开放性的生态公园作为校区与城区间得以交融的结构性连接点。在校区结构中,公园作为景观结构在北侧的端点,以放大的尺度兼容了校园性与社会性的审美诉求;在城区结构中,公园以延展的态势提供了校区与城市间的可交互界面,以景观为介质引发人文要素在校、城领域间的双向流动(图1)。

图1 校园总体鸟瞰图(来源:作者自绘)

2.2 山水共生的环境格局

对于校园空间,自然环境能提供的美学体验、情感滋养及艺术灵感是具有独特教育、导引价值的资源禀赋,应当在校区设计中成为整体性空间语汇的基础。美国杰出的校园建筑师查尔斯·克劳德在面对落基山脉中校园的壮观景致时曾说:“无论是教育方案还是建筑工程,都应与自然母亲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根植于此。她是一切热望与宏愿的源头。”[1]

在总体布局层面,山东职业学院以“校”“园”一体的景观构架作为山水共生的概念载体,并以学校的文化底蕴及学科特色为切入点,通过景观环境实现校园自然与人文构景的相生相长。

校园对自然风景的利用依循了保护性修复的原则,在规划中巧妙利用了东南、东北界面紧邻保护山体及其生态休闲绿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并结合基地北侧部分山体中原采石场遗留的断崖地貌,提出生态修复理念下的主题山体公园构想。同时,利用已有河谷形成立体花园,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延伸一期校园景观,形成贯穿校园的景观轴。依山就势的立体花园能够形成雨水调蓄池,起到调蓄雨水、收集山体径流的生态系统调节作用。通过对校园所在场地生态本底特征的充分尊重,在打造教育场所人工环境的同时,也合理实现了在“改善乃至部分重新开启生态过程”[4]的积极作用。

校园对人文构景的塑造则以自然风景作为延续历史、传续文脉的空间基底,将深厚的文化意涵融入到可被自然滋养的环境体验之中。首先,设计从历史性视角深入梳理山东职业学院的铁路文化演进与教育发展中的积淀,确定将铁路文化作为传承校园历史基因的重要人文景观要素。因此,规划以铁路文化为基点,以人文景观最大限度地激活和扩展自然景观的内在活力,构建出集山地景观游览、铁路主题体验、教学实训和体育运动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景观公园式”公共空间体系(图2)。

图2 校园总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在山水共生的拓展策略下,校园中将山、水为主体的自然风景及以铁路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结合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空间环境特征,也正构成了麦克哈格所提出的“将按照自然的演进过程保护的开放系统与城市发展系统结合起来,所建立的理想开放空间”[5]。

3 承前启新的育人场所

在校园以建筑为主体的场所方面,设计以“协思”为环境营造的总体理念,从思想传续、思维融汇2个层面建构具有历史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育人场所。

3.1 以协同形制传续文化

二期校园作为对既有园区的拓展,对空间形态的塑造既应从学校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可唤起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亦应通过对当代性演进趋向的理解和诠释来回应更为广阔的学术前景,具有时空延续性的校园形态图释能够提供一种可叠加的思考方式。

首先,扩建规划在空间秩序上尊重和延续了既有校园主从有序、结构清晰的空间序列。以一期校园为基础,延续已有的东西向轴线,并在二期核心转折轴线串联公园景观,以强烈的秩序构架实现一、二期校园的高度一体化。多个标志性建筑物(一期图书馆、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东湖体育馆与教学实训综合楼)锚固校园公共空间核心,通过轴线串联,形成3个地块协同、空间不可分割的整体(图3)。

图3 二期校园宿舍形制传续与革新(来源:作者自绘)

其次,在新建建筑形态上呼应既有校园建筑红砖与白色组合的欧式古典风格,合理延续具有学校特色的建筑风貌。新校园的单体建筑设计呼应建成校园的红砖色彩与材质,以格构划分、强调水平线条的设计语言,体现出校园整体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融入了更为灵动活泼的曲线造型,彰显时代特色,校园整体建筑风貌更为现代与多样。譬如二期校园宿舍在设计中关注到,校园有于不同时期建成宿舍建筑的演变趋势—从最初装饰性的坡屋顶和楼梯间造型,到之后采用竖向或横向的线条装饰,再到最后使用的简洁的楼梯间造型和横向长窗,该校宿舍建筑的设计语汇具有从繁琐到简约的历时变革。因此,二期宿舍建筑不仅采用了形体错动以适应山地高差变化、使用了红砖的色彩与材质、立面上有格构划分、强调水平向的线条等传续性的形制图释,在此基础上也通过更为现代的建筑语汇、更少的装饰性元素及更开放的公共空间,传续了校区宿舍建筑设计的变化趋势。

3.2 以开放空间拓展教学

《礼记·学记》即提出:“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6]校园建筑发展至今,更加注重在提供学习、教育功能的同时为交流性学习、交往性合作提供更多契机。因此,山东职业学院的空间组织在传统教学空间的基础上设置了更多可及的交往空间、复合空间及非正式学习空间,以使校园成为多元思维得以融汇、碰撞和升华的精神之所。其中,教学实训综合楼以传统书院为原型,顺应地势特征沿斜坡拾级而上,形成具有3种标高的方形院落,景观庭院穿插布置,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渗透性和交互性的“林下求学”交流空间;差异化尺度的实训教室打破常规的横、纵向并置空间关系,以可穿透庭院穿插形成多样行为流动的立体叠院(图4)。公寓组团则在提供良好采光和景观视野的同时,采取底层架空的空间模式,形成师生共享的可穿越公共空间,通过提供师生间交流、互鉴的开放场所来渗透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图4 教学实训综合楼高渗透性与交互性的空间模式(来源:作者自绘)

4 结语

高校校园空间环境在教育效用方面具有超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更深远意义,以空间规划、设计的角度营造环境以启迪新思,在本质上与“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的理念一致。以自由开放的环境体验陶冶和塑造学生,也是高校校园建筑的社会、历史、美学及文化价值得以深化和重构的途径。

猜你喜欢
共生景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沙子的景观
共生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