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2023-02-09 18:28汪伯承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过秦论五代史贾谊

汪伯承

文题呈现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有一作文题:本单元的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思路点拨

我们应先抓住两篇文章的论点,再去质疑、辩驳。《过秦论》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使用的论据是陈涉与秦、陈涉与山东之国的多方面比较,以及秦的兴亡史,前四段在内容上属于叙,其论证主要集中在文章最后一段。《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以“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为例,进一步强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对比文章内容和标题,梳理文章论据与论证,的确有不妥之嫌。

从文体来看,本文题适合写论述性的文章,且以驳论文为佳。具体来说,可以反驳这两篇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我们可以先破后立——先证明对方的观点错在哪里,会有哪些危害,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观点的好处并提出具体的做法;也可以以矛攻盾——在论证过程中,努力捕捉敌论的漏洞、矛盾,适当加以分析引申,从而引出错误的结论。

从写作内容来看,除了要适当引用这两篇文章的一些内容外,还要“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体现出自己的历史视野和专业素养。这需要我们熟读作品并占有材料,选好角度并恰当议论。根据题目要求,不应只针对一篇文章进行质疑或辩驳,也不应对两篇文章进行全盘否定。我们可以适当质疑文章的论点和论证,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文章作者的时代性和创作动机,认识到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所发挥的积极意义。

佳作一

让议论真正发生

◎舒翼飞

历史上不少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引来了无数人的咏叹。欧阳修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唱叹存情;贾谊在《过秦论》中借古讽今,被誉为“西汉鸿文”。可若从议论文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篇史论看似议论有理有据,实则存在两点严重的错误。

首先,论点均模糊浅薄。《过秦论》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里的“而”是表承接还是转折?不同的理解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结论,但哪一个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呢?有点说不清。而且后唐覆灭的主要原因是庄宗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不得章法,致使众叛亲离。欧阳修看到庄宗“与伶人共戏于庭”的表象就想当然地认为后唐灭亡是因为庄宗溺于“逸豫”。殊不知李存勖宠幸伶人以为刺史是为了以内制外;同时不顾“兴教门之变”的根本原因是朝廷“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使戍边将领人人自危,不得已发动兵变。在我看来,将两篇文章的论点都改为“统治者在中央集权时触及其他阶级的利益,促使军事谋反,导致国家灭亡”更为恰当。精准的论点就像议论文的眼睛,一篇议论文在确立论点时应挖掘事物的本源,这样才会有助于议论真正发生。

其次,两篇文章论据的选择均有不当。《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只提庄宗“系燕父子以组”般的意气之盛,以及其“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凄惨结局,并由此得出一个毫无关联的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硬牵强。在我看来,既然想论证这一观点,不如举庄宗得意之后如何不理国事,和伶人共戏于朝廷的论据,自然能顺理成章地推出文中的论点。《过秦论》中前三段写秦六代帝王的奋斗,与“过秦”毫无关系;其次,贾谊认为秦因“仁义不施”二世而亡,可文中六国贤士皆“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却也摆脱不了“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的命运,而秦暴虐无道却能“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这似乎与贾谊的观点背道而驰;并且从文末对秦亡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也找不到任何陈涉等施仁义得民心的证据。依我之见,不如将秦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人民不堪压迫起义而反抗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读来更令人信服。

性灵彰道者,文骨载风仪。这两篇文章中蕴含的广阔胸襟和家国情怀固然令人敬佩,但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应该论点鲜明深刻、论据恰当合理,这两篇文章在文体上确实存在缺陷。但瑕不掩瑜,我们应吸取这些史论带给我们的其他启示。

【四川绵阳东辰学校高2021级(14)班】

◆点评

作者先肯定了两篇史论所蕴含的宏大情怀,然后结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从论点和论据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它们的不足之处,有理有据。例如直指《过秦论》中只论述了秦之强和陈涉之弱,没有体现出任何的“仁义”之举;直指《五代史伶官传序》只提其意气之盛和凄惨结局,强加出一个结论。作者在反驳时,始终注重结合文本,体现出严谨的证据意识。虽然指出了两篇文章的一些不足,但也强调了这是基于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这些见解,确实能为我们议论文写作带来一些启发。

佳作二

盛衰之道,岂能一言以蔽之

◎廖玮伦

贾谊的《过秦论》,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都对国家兴盛衰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概括,大抵都强调要“以民为本”与“仁义并施”。于是,便归言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然而,盛衰之因可单一归于人事吗?

《论衡》一文有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失政者在草野。”《过秦论》中,认为秦之过错在于为政者滥行暴政,为陈涉亡秦奠定了基础,但第五段论述陈涉的身份地位、军队素质以及用兵之道与九国之君无可匹配,突出其渺小及力量的微不足道,這一点却与“仁义”无关,可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这个论断无论是论据还是论点都不够充分,因此这个立论无法站住脚。欧阳修在论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自然之理的过程中,我们也可知一国之兴衰灭亡与其处境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不能将庄宗由盛转衰单一归于“人事”。例如明末的崇祯皇帝,即使那么励精图治,也难改国家的颓势,国家积重难返,其中的原因往往是非常复杂的。

秦始皇采取弱民、防民、愚民,由量变引起质变,让本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落得二世而亡的下场。民怨聚集,忍无可忍之时就会有人揭竿而起,反之,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便可平定天下,造就王道。《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也提及“祸患常积于忽微”来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统治者的警惕。如若不改变积贫积弱的政权,又何以保证民治久安?防微杜渐,及时止损,同样关乎国家兴亡。

但是,难道说贾谊与欧阳修当真不知道自己论断中的纰漏吗?我想,并不是这样的。在《过秦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者都将“人事”置于国家兴衰理由之首,而略述了其他因素。贾谊、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对治国之道理应是很清楚的,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各种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他们不是不明白治国之道,而是想要借前朝旧国灭亡之教训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借古喻今,启发当下。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天下兴衰、民间疾苦是古今圣贤经久不衰的论题,于是才有了《过秦论》,才有了《五代史伶官传序》,才有了《六国论》……而论断国家兴盛与衰亡并不能只以“人事”“民本”为缘由,这是古之圣人都应懂得的道理,更何况国泰民安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忧患意识、用兵之道,抑或天时地利等,都不能完全概述兴衰之理。

【四川绵阳东辰学校高2021级(20)班】

◆点评

作者认为天下兴衰、民间疾苦是古今圣贤经久不衰的论题,因此,贾谊和欧阳修都对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盛衰之因可单一归于“人事”吗?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各种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还特别点出贾谊和欧阳修应该是知道自己论断存在纰漏,但毕竟“文章合为时而著”,也算是揭示出文章的一个价值:为时代、现实服务。

猜你喜欢
过秦论五代史贾谊
《五代史阙文》所引《五代史》版本考
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以吕思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为例
宋初诗人李九龄考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漫画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怀才不遇的贾谊
新旧《五代史》中有关少数民族记载异同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