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

2023-02-14 22:57李联廉杨妍茜
关键词:共同体云南中华民族

李联廉,杨妍茜

(1.楚雄师范学院 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研究问题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版,第2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离不开传播”(2)李颖:《二十大·二十题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传播建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07-13)[2023-09-02].https://www.cssn.cn/mzx/mzx/xksy_llzc/202208/t20220803_5447702.shtml.,新媒体传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表现路径,尤其是在当前所处的“人人都能生产信息”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3)隋岩:《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可以说,网络空间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重因素汇集的地方,它亦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26页。。运用新媒体就成为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平台。运用新媒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丰富铸牢内涵的应然,也是提升国家现代治理效能的使然。

自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界研讨热点,学界“纵横点面”勾勒该领域研究的知识谱系。共同体着眼于“直接、共同关怀”(5)[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2页。,是一种共享的认同感,表述为“社会文化合成体”(6)Dan Rabinowitz,“Community Studies:Anthropological,”in James D.Wright 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Behavioral Sciences,Vol.4,2nd Edition,Oford:Elsevier,2015,p.36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化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称,这些系列活动包括认知、认同、情感等思维活动,具体体现为建构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凝聚文化价值共识。(7)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 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载《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华民族”概念时强调在民族单位中起作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新媒体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于1967年由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德马克提出。当前学者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主要从历史语境和发展脉络两个方面展开。(9)毕晓梅:《国外新媒体研究溯源》,载《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Lievrouw 等学者用复合式定义新媒体,将相关社会背景的信息传播技术结合并集合三大要素:技术硬件和设备,活动、实践和使用,围绕着硬件和应用所形成的社会和组织安排。(10)Lievrouw,L.A.and Livingstone,S.(eds).The Handbook of New Media.London:Stage,2002,p.21.新媒体目标观众群体倾向于选择信息,因而强化了多区隔化,拉进了传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11)Sabbah,Farancoise.”The new media,”In Manule Castells(ed.),High Technology ,Space,and Society ,Beverly Hills,CA:Sage,1985,p.219.新时代新媒体表现为网络信息多样化和社会化,曼纽尔·卡斯特指出:“我们的社会逐渐依循网络和自我之间的两级对立而建造。”(12)[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第一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普遍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全部领域,“提供了一个能够整合多方资源包括学术、行业、政府并促成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乃至学界、商界与政府之间沟通、对话的平台。”(13)周大鸣:《互联网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新路径》,载《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0期。媒体人类学“或许也会为中国人类学研究开启一片新的天空。”(14)郭建斌:《媒体人类学:概念、历史及理论视角》,载《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0期。并且有诸多学者已展开深入研究,如有学者分析了社交媒体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5)李娟:《视角与想象——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交媒体涵化研究》,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以“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作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16)乌小花,郝囡:《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载《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认为铸牢网络空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发挥情感能量的重要作用。(17)周宣辰,程倩:《情感与互动仪式: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新媒体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具有多重效应,通过使用媒介,民众的想象建构国家概念这一主题被反复讨论,强调新媒体在国家认同中的重要角色,但是自相矛盾处很多。(18)Smith,T.W.&Kim,S.Collective Belonging and Mass Media Consumption:Unraveling How Technological Medium and Cultural Genre Shape the National Imaginings of Australians.The sociological Review,2006.54(4),P.818~846.这种观点认为新媒体影响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新媒体,出现新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19)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Falling Through the Net: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1999,http://ftp.columbia.edu/itc/polisci/W3923/digital_divide.pdf.

上述成果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为本文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但现有研究对新时代互联网+新媒体矩阵传播视域下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关注不够。作为多民族聚居的云南,拥有25个边境县(市)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因此,本研究既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也是维护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不仅是对新媒体语境下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现状、经验及启示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而且能证实新媒体矩阵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内在理论逻辑就很有必要。

二、理论逻辑:运用新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成为客观存在。不同声音在舆论场上的角逐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效度和社会影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今天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一)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演逻辑

随着新媒体社会化发展,新媒体传播信息不仅成为获取财富价值不可或缺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媒体传播或者新媒体创造信息,生成新的事实。“媒介成为变革的载体、历史的创造者。”(20)[加]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如今,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与国家整体发展紧密连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2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8日第002版。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新媒体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工具性”的作用。

新媒体是大众传播的旗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媒体的重要功能。对新媒体的依赖使得社会大众对新媒体传播的真实和真实的现实接受、相信、认同甚至效仿。大众传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属性。媒介技术让意识形态传播找到了现实途径。电子媒介的影像技术用拟像方式建构意识形态,在无形之中操控受众。电子媒介和消费社会的合谋,带来符号消费主义的兴趣,“媒介通过间接转移受众的批判兴趣从而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有效渗透与权力操控。”(22)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78页。新媒体作为传播和表意的工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机制、场域和元概念。

(二)基于认同理论的新媒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媒体“社群”传播时代,多种现实因素的叠加,使得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整合功能,正在新媒体情境下遭遇困境。由于文化里主导意向和技术的扭曲,导致出现“文化与传播的偏向度”(23)[加]罗伯特·洛根 (Robert K.Logan):《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8~319页。。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从“认同”说起。“认同是集合概念而非个别现象,认同又是不断发展的变化之中的。”(24)[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认同源自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个人、集团、社会、国家、民族等群体集体性的行为,认同具有塑造性,特定群体有着不同层面的认同。认同离不开媒介传播,新媒体是形成认同机制的重要要素。借助新媒体可以实现大众信息传递,“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25)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载《人民日报》2021年08月29月第001版。新媒体对社会的意义,已经超越以往大众传媒单向度传播属性,而且倾向于“双向”互动全面地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时代利益诉求、文化价值多元,认同更加复杂,认同挑战困境呈现出新特征。

新媒体拓展了信息传播新空间,带来人的能力的延伸,改变人类生产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由此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产生影响。共同体意识不仅在不同的时代,而且在同一时代不同人那里,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因为“认同由差异构成。”(26)[英]戴维·莫利,[英]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因此,认同也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媒介社会化导致特定环境的个人甚至部分群体对集体的认同遭遇考验,如“片面不完整”负能量传播。新媒体赋予更多的公民以个人力量,成为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果党和政府对新媒体管理不当,大众新媒体使用不当,就会解构共同体意识的管理权、话语权。积极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积极推行媒体问政,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短视频号,主动运用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矩阵传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新媒体矩阵具有传播技术特征,是一项社会化的技术,其带来的是公民媒介接近权,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产生影响。新媒体“多点对多点”“一点对多点”的互动特征具有组组动员的功效,社会民生类新媒体事件就是新媒体“工具”互动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样本。互联网+新媒体矩阵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具有的技术性、信息性和工具性等特征,使得新媒体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现新的趋势。

三、探索实践:云南运用新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及经验

云南加快新媒体矩阵平台建设,升级铸牢传播平台、提升议程设置的能力和建立新媒体矩阵传播体系,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矩阵平台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显著成效。云南充分发挥新媒体正能量影响力,形成新媒体+文化+生态+产业+治理+致富的经典云南传播模式。新媒体矩阵传播成为云南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实践方式:新媒体矩阵合力传播

建立“新媒体+矩阵”体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的矩阵传播,实现1+1 ≥2的传播效果。(27)新时代,媒体呈现的不再是单一的传播渠道,而是呈现出“方阵”形状,媒体矩阵则借用了“方阵”“纵横阵”的概念,从纵阵即连续之轴角度分析,由报纸、广播、电视、博客、微博、微信等不同的媒体平台构成,全方位多渠道的覆盖,实现矩阵传播,使新闻报道更加立体全面。云南各州市传统媒体机构组建新媒体矩阵微信群已经成为媒体融合的新路径。在新媒体社群传播时代,“新媒体的本质是媒体,新媒体的舞台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靠融合,新媒体的担当要自觉。”(28)胡正荣,黄楚新,吴信训:《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2)》,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年08月17日。要达到传播的效果,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运用好新媒体宣传工具。新媒体+传播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的矩阵,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宣传效果。党和政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建立政府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视频号以及政府门户网站等,使电子政务成为一种常态,同时运用新媒体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参与观察、调查走访、关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相关新媒体平台的方法,对近5年新媒体+传播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及成效进行分析。近年来,主流媒体(官方媒体)互联网+宣传发布了100多条关于铸牢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实践的信息。各级党政机关开通微博账号,通过微博宣传新媒体+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9)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类型,微博新媒体+传播具有微内容化、碎片化和移动化等特征。其中,微博新媒体+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40多条,近年来发布新闻数量呈逐渐增长之势。政府部门通过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共享信息服务,开通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基于微信便捷的传播特征,手机用户微信使用率高,政府部门开通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用户可以关注公众号,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关注公众号浏览、分享和评论信息。近年来微信(公众号)APP新媒体+传播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有120多条信息。“学习强国”以新时代党的思想和理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宣传主题。(30)学习强国是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学习平台,于2019年1月1日上线,由PC端、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组成。该平台PC端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17个板块180多个一级栏目,手机客户端有“学习”“视频学习”两大板块38个频道,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期刊、古籍、公开课、歌曲、戏曲、电影、图书等资料。近年来学习强国APP传播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主题为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程、经验和启示等,传播内容主要来源为国内主流影响力较大的媒体或杂志社刊发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此外,省政府在2018年推出的以“一部手机游云南”微信公众号为引领的“一部手机”系列工程面向大众,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中,将云南旅游资源进行集中且便捷化展示,形成可快速浏览的线上电子名片。

新媒体矩阵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实现?我们可以从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模式的5W即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中获得启发,他认为传递者向受众移位,通过信息传递,受众获得信息,并产生行动意向和效果。(31)[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这个传播模式的“谁”就是新媒体的主要组织框架,包括党的各级宣传管理部门和媒体单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掌握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权力。从实践方式而言,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媒介实现方式由单一的建构范式转向多元、多种表现手法,共同体意识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信服。云南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对原有媒体机构的整合组建传媒集团,央地联动建设的省级融媒体中心指挥平台,重点是打造县(市)融媒体平台,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例如,2020年11月28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融媒体中心和红河州弥勒市融媒体中心分别成为全国首家在新华社客户端和新华网客户端同步发布内容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德宏团结报》“七刊一网五公众号”的新媒体矩阵内容具有多元化、结构分层和传播垂直化的特征,具有分散风险、协同放大的传播效果。(32)孙信茹,赵亚净:《新媒体与区域社会文化互动——以〈德宏团结报〉微信矩阵为例》,载《当代传播》2018年第1期。德宏州委政府整合媒体资源,成立融媒体中心,推行组合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传播好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的故事。(33)2021年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德宏团结报》粉丝达8万,《掌上德宏》粉丝达10万、《直播德宏》粉丝达3万,连续3年成为德宏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总阅读588万+,头条阅读量5000+,近年来粉丝不断增多。同时,德宏传媒新媒体开通抖音号《德宏团结报》、犀鸟视频(掌上德宏)、犀鸟街坊(直播德宏))粉丝10万+,每月作品99+,单条播放500万+,点击数160万+。可见,快手、抖音等平台不仅是日常生活记录,也成为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宣传的阵地之一。

大众媒体具有相对独立特征,新媒介传播信息和观点是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消除信息鸿沟。但是,存在拥有媒介权力的组组机构,凭借权力,建构具有“偏向度”的意识形态。新媒体的权力体现在传播的价值链上,新闻生产的过程,设计出来的信息对受众的诱导,通过议程设置等方式,使受众潜移默化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程设置是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重要程度。”(34)[美]奥纳·赛佛林,[美]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进行议程设置,实现预定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需要从受众的角度,考察议程设置中的中介因素,充分考量受众这一因素,从媒介使用者的角度议程设置,使自己议程与群体的议程一致。通过揭示媒体使用动机,强调媒介在受众细分化时的社会整合功能。设置议程经历了媒介及时与传播环境深刻变革,这个过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可通过调整议程设计,来引起人们注意力的变化。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云南”新闻专题,全媒体矩阵融合传播,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二)实践成效:充分发挥新媒体正能量

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35)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版,第120页。云南运用新媒体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发挥新媒体所体现的文化传播优势,助力民族团结进步。新媒体以特有的传播速度、低成本、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以及传播方式更加个性化的优势,运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深入人心,凝聚起共识的力量。例如,云南怒江独龙族的特色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IP”。运用新媒体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各民族文化在传播中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文化的传承。在新媒体环境下,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新媒体,在此接触、阅读、互动、分享的过程中,每个人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如,大理官方在抖音、快手、公众号、B站、小红书等各大新媒体平台都有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大理扎染的宣传,在这一宣传过程中,用户接触到了大理扎染文化,接着用户又成为了一个传播源。通过用户互动分享,该文化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最终形成一个网状的传播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大理扎染,加深对多彩云南认知的同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激发互联网+新媒体的宣传动员力量,有助于巩固乡村脱贫,建设乡村文化网络共同体。云南运用新媒体助力乡村脱贫攻坚的巩固,带动乡村其他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上新台阶。此外,云南依托数字技术,打造乡村非遗文化的有型数字形态,“乡村非遗数字化创新正成为乡村文旅消费升级的重要动能”(36)李燕琴,王鑫蕊:《乡村非遗数字化创新的主客价值协同路径:共振-共创-共生》,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怒江独龙族通过运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形式和新手段,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文化、民俗、生态资源的宣传,有利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助农“新名片”。同时,通过运用新媒体,能及时加强村民对各地农产品、民俗文化、生态农业等产业政策的解读,以及对各地农作物的丰收宣传报道,向当地民众全方面呈现各地实现增收模式和经验。当前智能手机成为了综合重要的传播媒介,“智能手机使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就业生计等生存议题,也能提供大量的娱乐社交功能,手机互联网日益成为了共享的集体资源。”(37)邱林川:《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4页。近年来,新媒体融入云南民族乡村的日常生活,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大众消费品,信息技术推进云南多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网络共同体意识建设。

迈向数字时代的今天,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重塑国家治理的理念和方式,正在驱使民族事务治理转型升级。运用新媒体调动民族事务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数字赋能民族事务治理效能。通过运用新媒体的传播超时空性和交互性,生动、全面、立体传播党的民族政策,推进新时代党民族事务的落实。云南在城市管理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新媒体与城市智慧管理的深度融合。例如,楚雄州采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实现楚雄网格化管理,网上监督,提升智能化治理成效水平。因此,新媒体传播民族事务法制化,新媒体技术赋能民族事务治理任务更加智能,通过运用新媒体平台,提升民族事务智能化治理水平。运用新媒体提高机构服务部门的主动性,提高社会民众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回应性,新媒体赋能民族事务落实实现科学化、高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三)经验启示:形成新媒体+经典整体传播模式

新媒体矩阵传播云南宣讲会、鲜活故事、微电影、短视频、专题片等典型案例,宣传云南民族地区“全面富裕路上一个不能少,一家人都是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让共同体理念意识融入百姓生活。新媒体矩阵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各类活动,包括征文、主题摄影、全家福拍摄主题活动等,大力宣传云南,尤其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跨境民族的团结典型故事。通过新媒体宣传,民族团结意识、共同体意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使精神家园建设硕果飘得更香更远。运用新媒体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腾冲中寨村司莫拉村的故事,其主题和亮点结合《总书记来到咱司莫拉村》等文艺作品,宣传建设美丽家园,“感党恩、跟党走”的现场教学的生动案例,汇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运用新媒体矩阵大力传播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型案例,建立新媒体+分享+互动的宣传经典模式,脱贫摘帽的生动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感,不断凝聚起各民族群众“心向党”的广泛共识。

云南把新媒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抓手,纳入文明城市、年度考核内容,列入政协、人大建议提案,压实责任,深化合作,进一步务实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矩阵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成效。“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38)沈向兴,尤功胜,周月,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与启示》,载《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下发3份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通知》,建强宣教队伍,开展针对性宣讲,创新工作手段,打造实体化平台,制作宣传教育产品,开展社会化宣传教育,建强宣传教育阵地,强化理论研究与阐释。(39)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宣传处、教育科技处:《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多举措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载《今日民族》2022年第6期。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牵头出台了具体的推进措施,开通微信公众号“云南统战”,运用新媒体“七学模式”,通过媒体矩阵进行转载跟踪传播,由此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心,引起共鸣,达成共识。运用新媒体矩阵宣传红色革命精神,并将其与红色旅游宣传结合起来,推进新媒体+旅游的模式,让生态文明思想和文旅促产双丰收,新媒体+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新媒体+互联网+文旅+生态+产业+致富的模式,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新媒体、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记忆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综合效益整体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揭示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40)郝跃,陈凯华,康瑾,等:《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12期。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处于迈向数字时代的历史机遇期,如何运用新媒体赋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运用新媒体赋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新媒体矩阵宣传民族事务体系现代化治理水平、治理成效、治理温度、治理水平。通过新媒体传播党的宗教和民族理论政策,云南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经验启示是:“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1)李正洪:《把握时代要求 聚焦工作主线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出云南示范》,载《今日民族》2021年第7期。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做法与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经验互动分享有机结合起来,把治理经验和成效传播出去,参与到省外更大范围的经验交流与互动中。云南把握智能化发展机遇,运用新媒体优化民族事务治理路径,实现高效能民族事务治理。

四、优化路径:运用新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未来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疏堵结合,亮出底线,画出红线,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造谣生事、调动民族情绪的行为,鼓励有利于密切各民族感情、增进各民族了解的做法,把网络建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网。”(4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版,第120页。这为今后新媒体语境下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新的方向和提升路径。运用新媒体推进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速打造新媒体矩阵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共同体意识的升级版,实现其内容、载体、手段、管理和机制创新,这是云南民族地区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内容创新:持续提升新媒体产品质量

社交媒介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技术工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作为技术的新媒体。面对当前社会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对于反华势力利用新媒体散播破坏民族团结的虚假信息以及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43)谢清松,金炳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探析》,载《青海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以互嵌模式促进各民族团结,提高实践效果。同时,要为新媒体用户赋权,提高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发挥情感能量对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44)周宣辰,程倩:《情感与互动仪式: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在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媒体矩阵传播中,要快人一步,第一时间发布高质量权威新闻产品,争取创建多个阅读量突破10万+的新媒体好事件。高质量原创内容至关重要,在云南新媒体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牢牢把握住“内容为王”这个核心。“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具有社群化、社会化和日常化特征,其传播的效果更加依赖内容本身”(45)李永宁,吴晔,杨濮宇,等:《内容为王:社交短视频平台的知识传播机制研究》,载《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6期。,新媒体传播要以“内容为王”,持续提升传媒产品质量。

(二)载体创新:构建新型“双赢”新媒体矩阵传播平台

新媒体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新媒体具有舆论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新媒体使用不断增强公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和社会管理能力。如,“媒体问政”成为了新媒体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媒体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一定的载体为支撑,创新信息传播载体。加大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凝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平台推进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其范式转化、路径创新与平台升级。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新媒体矩阵传播的内涵,掌握其带来的利与弊,最大化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结合云南实践经验,开发以“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专业APP,新建设的专业APP要遵循传播规律,具有“整合资源、全方位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贴近生活的微产品系列联动”(46)程早霞,李芳园:《融媒体矩阵如何发挥传播优势》,载《人民论坛》2020年第Z1期。特征,尊重民族文化和民间智慧,争创全国示范的专业APP。在创建专业APP的基础上,构建云南特色新媒体矩阵体系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为载体,让各民族网民获得真实信息,获得自由平等共享的交流平台。搭建新媒体矩阵传播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形态。随着新媒体向大众普及,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地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不仅需要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审美的参与,还需要考虑经济实用性。所以,搭建资源共享新媒体矩阵平台,将云南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还可以对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效、快捷地保护,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打造云南特色的一流新媒体矩阵传播平台,新媒体网络平台创新,让传通效果达到最佳,实现文化资源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监管创新:创建数据库“云”环境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国56个民族共同奋斗、发挥集体智慧,整合集体力量,形成凝聚力,共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问题,“针对网络空间主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47)冯登国,连一峰:《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10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到了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与冲击。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在网上传播,贪腐现象正在消解人们认同感”(48)李兴选:《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载《理论导刊》2015年第2期。。面对网络空间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管理者要坚决打击和斗争,严厉打击利用网络挑动民族情绪的行为。当前,云南边境地区可能出现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之一,对此要加强边境地区网络化防控建设,引导联动机制的建构,创建新时代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据库和“云”环境,加强该领域的智库团队建设。数据库分为正能量数据库和负能量数据库,团队要对正能量的数据库的宣传主题和效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也要对负能量的数据库的传播链进行研究,坚决把负能量的信息扼杀在源头。打造正能量的“云”环境,实现新媒体语境下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监管创新。

(四)机制创新:出台新政策纳入现代治理体系

新媒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具备众多优点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尤其是新媒体迅猛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新媒体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新媒体具有舆论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新媒体使用不断增强公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和社会管理能力,“媒体问政”成为了新媒体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化媒介使用,新媒体的自由表达功能形成了“大众民间舆论场”和“党政官方舆论场”两大网络舆论空间场域。“两个舆论场”较以往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态势,“从最初的‘潜意识’向主动作为转型。”(49)张建雄,吴秋华:《主动作为:探索“两个舆论场”的融通之道——〈苏州日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几点策略》,载《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在准确把握运用新媒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机理的基础上,把脉未来发展趋向,以制度优势深化实践,相关责任部门出台政策,形成机制,试点推进政策落实。要提高议程设置的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新媒体赋能国家现代化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实现其理论创新,实践深入,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智能化、精细化和现代化。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完善机制体制,推动新媒体传播与国家现代治理的深度融合。要大力推进保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稳定大局。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实现新媒体矩阵传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角色作用使其由表象、想象的感性转变为深刻、印象的理性命题。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新媒体矩阵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阐明了新媒体语境下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与经验启示,分析了新媒体对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及对策,勾勒出新媒体作为一种独特社会力量与众多社会因素结合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互证的全景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5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24页。。云南省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交流、互动传播的优势功能,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深化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政府行政能力和公信度。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了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坚持“一心一意跟党走”“一个大家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和“一个示范区建设”的立足云南鲜明特殊的“实践经验”和“云南现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对受众产生极大感召力,从而得到民众的高度认同,获得持久的合法性。传播达成共识,“传播不但是达成共识的方法,更是共识形成的结果,而大众传播几乎等于大众共识”(51)[美]伊莱休·卡茨,约翰·杜伦·彼得斯,泰玛·利比斯,等:《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常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媒介话语一方面用“共识”来引导自己,同时又用一种建构的方式塑造共识,媒介不只是在生产现实,它定义了什么是现实。(52)罗岗,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受众是存在社会差异的主动选择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复杂的妥协与对抗的过程中建立的认同。新媒体在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质上就是想象的感性上升到印象的理性自觉认同。新时代新媒体社会化传播、共同体意识铸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功能的趋同性。

猜你喜欢
共同体云南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云南邀您来“吸氧”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