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若干思考

2023-02-16 05:43赵志毅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库首批专家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教授博导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育人家庭家长

赵志毅(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库首批专家,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教授、博导)

方 峥(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讲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精心绘制宏伟蓝图过程中,在论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时,对提高教育水平提出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具有非凡的意义。广大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时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出的“双加强”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此语切中家庭教育的本质,即:首先,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而生活教育首先是家庭建设,通过家庭教育引导良好家风;其次,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以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后,良好家风是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结晶,体现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笔者将家校社合作育人的机制从“组织”与“内容” 经纬交错的角度加以整理,得出家校社共育的9项内容。见表1:

表1 家校社共育示意表

就家庭的内容来看,应该关注家庭成员的法律责任与法定义务;关注家庭道德建设与良好家风的养成;关注家庭成员的知识学习,打造书香型家庭。

就学校的内容来看,应该关注整个学校的法治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改变以往单纯片面地提倡以德治校的“跛腿”现象,坚持“立德树人”基础之上的法治教育,增强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社会的内容来看,应该关注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创建人人知法、个个守法、依法治理、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杜绝有法不依的行为,坚持德治与法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突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等系列重要论述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对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把握。[1]

一、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面临的问题

长时间以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认识存在偏差、价值错位导致的素质教育的不足,虽然加强素质教育已呼吁了很多年,但是高考升学的指挥棒依然左右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风向标,决定着大众的价值趋向。具体是指家校社围绕升学考试的目标,都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回到家里孩子们永远都是在做作业,即便是举家外出的郊游踏青或是走亲访友,我们的孩子鲜有不带作业的自由出行。家长将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一股脑儿地砸在孩子头上,培训机构更是以提升成绩为目标,做着各种提优提分的宣传广告,分数仍是评价教育成果的关键指标。家校社功能和价值的单一与趋同,使孩子们承受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家校社的功能如何回归“育人”初心?学者们普遍认为应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彻底转变全体国民的教育观念,从高考制度改革抓起,坚决从功利主义的泥淖中走出来。[2]为此教育部从2012 年开始在全国推进制度化家校合作工作,八年后上升到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乐、民以助教为荣”的良好教育生态。十年来通过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凝聚民心、整合资源的战略作用,在事关百姓民生的教育改革问题上,在令家长焦虑的子女教育问题上形成正向支持环境,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五位一体”育人格局。

当今全球教育的发展正在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域教育时代”,家庭教育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互联网教育的强势崛起推动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网络教育的边界正在被解构,它们已经由平行关系走向兼容关系。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广受关切,以往学者们普遍认为的原生家庭对儿童成长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受到质疑,见仁见智的讨论此起彼伏。在社会大众普遍关注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时候,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平衡地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3]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是家校社共育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意味着促进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全民的共同行动,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国家在促进家庭教育过程中职责更加明确、施策更加精准、方向更加明晰。家庭教育的五大内容,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在这部法律中得到了完整的概括。

(一)立德树人 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促进法》 明确提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指出父母或者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提供指导支持服务,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家长的要转变教育观念,破除“唯分数论”的束缚,不要单纯以成绩衡量孩子,具体应做到:

1.身体和心灵全面发展

生命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会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我们要多留意孩子的异常行为,初期发现,早期解决。一个身心俱健的孩子比只是成绩好的孩子更重要。因此,我们既要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防范侵害,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2.道德和法治双轮驱动

执礼守法自古就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孩子人生的发展有两个底线不能突破:一个是道德,另一个是法律。突破道德底线,要受到良心的煎熬和舆论的谴责,会让你失去荣誉和朋友;突破法律底线,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会让你成为囚徒,失去人身自由。遵守道德与法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成人与成才并驾齐驱

教育孩子要遵循成才须先成人的观念。成才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资本,成人却是孩子未来参与竞争的基础。成才了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从社会中获取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成人了才有进入社会的资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人成才观,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健康的审美追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我们作为家长要考虑的事情。

4.民主与严厉和衷共济

孩子是我们教育和培养的对象,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孩子表现好时,不是我们愿望的实现者;孩子表现不好时,不是我们的“出气筒”。所以,我们要放下架子,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不能耍家长威风来打压孩子。同时又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不可溺爱放纵。

5.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同等重要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视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文化知识)好就行了(脑力劳动),不需要体力劳动;而很多孩子也打着学习的幌子,逃避体力劳动。岂不知,体力劳动是人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人能够生存的基本技能,更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进步,正是由于一代代人艰苦的体力劳动的结果。因此,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是家长的必要选择。

多年来我们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常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启迪家长群体自我教育的智慧,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根本方向的一致性,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最终引导青少年走上自我成长的人生大道,完成他们从家庭人到社会人的个体社会化过程。

(二)改进方法 成就儿童

《家庭教育促进法》 的实施促进家庭教育从粗放型、自发型、松散型、经验型走向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的新阶段。建议广大家长要自觉学习有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学知识,只有读懂青少年、理解青少年,才可能有效地引导青少年,最后成就青少年。须知,成就了青少年就是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父母作用,不可替代

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以工作忙等为借口,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导致“隔代亲”和过度溺爱;更有甚者,一些单亲家庭以已经离婚为借口,对孩子不管不问。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教育作用谁也替代不了。学界的研究明确指出:隔代抚养弊大于利。

2.寓教生活,相机而教

教育孩子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时时、处处皆可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平时不管不问,成绩差了打一顿,打完之后还是不管不问,这种方法很难教育出健康的孩子。如果非要选择教育的时间段,我建议未雨绸缪,把孩子的错误消灭在萌芽阶段,而不是等犯过错之后。

3.体验熏陶,潜移默化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方法单一,做法老套,在苛责与放纵之间两级跳跃。言词说教,孩子很难听进去,甚至导致逆反,建议采用换位思考和体验式教育,比如体验体力劳动的辛苦、体验被伤害后的痛苦等。感同身受的换位体验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4.尊重差异,培养特长

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更不能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物来对比自己的孩子。我们要把握好孩子之间的差异,避免经验式的教育,别人成功的经验不可复制,但是失败的教训可以借鉴。可以将孩子的喜好培养成日后谋生养家的一技之长。

5.言传身教,做出表率

身为父母,我们要特别注意,孩子小眼睛看大世界看得是一清二楚的,家长举手投足带给孩子的是他模仿的榜样,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大概率就会是什么样。所以,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违法违纪和违背道德的现象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呼吁广大家长以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契机,更加重视自我完善,更加重视家庭建设,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为我们共同的事业积极努力,再做探索。

三、学校教育是家校社共育的中坚力量

在家校社育人机制的建构中,在立德树人的旗帜指引下,学校所具有的教书育人的专业优势以及凝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牵头者。学校教育是通过传授知识来传承文化,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家庭教育是生活方式与生活技能的训练,而社会教育则是为人们提供实践或体验的场所和环境。今天我们倡导打造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意在促使各方面完善各自的本质属性建设的同时形成知识传授、生活训练和环境影响协同育人的网络格局,建立一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学校所起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高屋建瓴的正确指导

既然是育人,家校社协同首先要坚持方向的正确性。学校一定要坚持科学的育人导向,现在的问题是依然有少数学校表面上讲育人,其实质是升学,这样的导向毫无疑问是有严重问题的。学校要聚焦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强调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是最为密切的,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往往决定着后者的走向,如何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更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学校应认认真真地反思自己所奉行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出现导向性的错误。

2.强化教育专业的全方位引领

在教育的专业性上,学校具有毋庸置疑的先天优势。老师是专业的教育者,理应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具有更加权威的话语权。现在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有很多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例如有人曲解教育学家的教导,片面渲染表扬的作用,提出“所有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否认严厉的纪律要求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而有的人又将“严师出高徒”推向极致,信奉严厉管教对孩子的约束作用。究竟对孩子严厉好还是温和好,其实各有利弊,大众希望教师能够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并结合孩子们的特点从教育理念到具体方法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3.发挥居间协调的综合能力

学校完全可以将社会优质资源通过公共服务的方式引到学校中来建构校家社共育的新教育生态。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作业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睡眠管理、体制管理)文件中的核心是作业管理,而做好作业管理的关键因素是学校。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布置作业这个环节中有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什么样的作业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既是关乎课堂教学改进的问题,又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学生作业大多是在家庭完成的,对此学校管理一定要综合施策。

4.制定公正客观的测评方法

长期以来,评价问题一直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从理论角度来看,无论是才高八斗的学者,还是教学有方的教师,大家都明白,评价要坚持公平公正,毕竟,只有公平公正的评价才可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因此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建立起科学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公平公正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大家所期待。问题出在操作层面,须知,世界上其实没有可以衡量一切的所谓标准尺度,任何评价的方法,有优点就必然有缺陷。因此,我们应秉持这样的观点,即评价制度的改革应坚持评价的摸底和激励机制——使得教育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机制——避免因测评带来的不尊重或歧视现象。建议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要让家长及社会都知晓,这样家长才有可能全面地评价孩子、全面地评价学校。

四、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

为处理好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使三者协调发展,这里提出五项对策建议:首先,政府要科学看待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共育的合作机制。其次,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通过社会教育机构向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环保教育、创业教育、公民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对学生具有社会文化的传承、社会规范的养成和社会生活技能的习得等多种功能。再次,学校要以自身为载体,不断强化校长和教师的社会教育意识,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把学校打造成地区精神文明的辐射源。复次,除了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教育基地外,新闻媒体、电影电视、网络机构等都要承担社会教育的功能。政府应对社会教育机构加大规范管理的力度,把社会教育作为发展的方向。最后,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4]社会教育虽没有学校教育那样集中、有目的、有计划,但社会教育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又能巩固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深远,更易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各级政府是国家管理的中枢机构,在系列整合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政府的治理协调能力。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对于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政府管理已经做到了运筹帷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管理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治理方面,政府的引导管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对于社会领域的教育潜力的发掘以及教育因素的协调仍然需要政府统筹协调。

结语: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长期以来,多上课外班、取得高分数、争取进名校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家校社教育被卷入学校化和知识化的歧途。须知,家校社共育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为学校的附庸,而是应该让家庭更有亲情和魅力,不是将社会作为可有可无的原野,而是将其打造成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快乐。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都在积极建设中,各方要协力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高度融合,促进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5]

猜你喜欢
育人家庭家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