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下的课本剧编演路径探察

2023-02-16 05:43安徽省合肥市望湖中学杨凝芳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本剧排练信息技术

安徽省合肥市望湖中学/ 杨凝芳

一、初中语文课本剧编演实践的现状略析

课本剧表演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新的模式,它以语文课程中的知识为基础,对其进行有效改编,在舞台上以多种表演方式进行呈现。[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因而编演课本剧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课本剧编演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一线教师中很少有人涉足,即使尝试,也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实践力度和探究力度不够,这是课本剧编演长期存在的问题。

自2022 年4 月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教学中关于课本剧编演的研究与尝试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篇目选择欠妥、活动流于形式、编排流程混乱等。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课本剧编演的突出问题,务必要深度融入信息技术的力量,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明确倡导“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3]此外还要不断规范和完善课本剧编演流程,极力创新课本剧编演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技术助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功用。

目前,现有的研究仅限于借助信息化技术创设表演情境,信息化技术与课本剧编演的融合度不高。笔者结合现实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下的课本剧编演路径进行探察,旨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本剧编演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理念深度契合,拓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领域的应用渠道,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课本剧编演实践的流程释析

一线教师只有在合理规范、科学有序、系统设计的课本剧编演流程的指导下,才能保障课本剧编演的成功。笔者根据自己日常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并总结出课本剧编演的一般常规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课本剧编演常规流程图

(一)巧选篇目编剧本

课本剧编演篇目的择取很重要,不是所有的篇目都适合编成课本剧。有的文章只适合片段表演,学生可以当堂即兴展示,无须编写剧本。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表演,再如《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动作体验等。此外,编写课本剧还要特别注重选择那些情节丰富、趣味性较强的语篇,这些语篇可操作性一般较强,可发挥的空间较大,有足够的演绎灵活性。[4]当然,确定标准之后,可以在班级QQ 群中用投票的方式,让学生选出适合编演的篇目。笔者曾组织学生进行网络投票,统计部编版教材中适合编演的篇目,如表1 所示:

表1 初中语文课本剧编演适合语篇统计表

此外,名著阅读也可以改编为课本剧,比如《红岩》《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精彩章节或片段组织课本剧编演。编写课本剧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不可背离主旨和人物形象,天马行空,造成情节荒诞离奇,哗众取宠。笔者认为,一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动笔创作,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荐一至两篇参加班级评选,学生投票表决选出一至两篇作为最佳剧本,作为课本剧表演的蓝本。二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由一人执笔编写课本剧,其余学生评点,提出修改建议并陈述理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允许有不同看法,允许争辩,意见分歧较大的可提交至语文科代表处,由科代表组织同学开展集体讨论,完善修改方案。将各组产生的优秀剧本集中至班级,每个同学均有表决权,可制作课本剧评价量表(表2),网络投票选出一至两篇作为最佳剧本,作为课本剧演出的脚本。

表2 课本剧评分标准

(二)自荐互荐定演员

剧本定稿后,即可物色导演人选。导演是课本剧表演的组织者,是课本剧排练的核心人物,导演的产生不可由教师指定,应把表决权交给学生,可以由学生推荐或者自荐产生。如果被推荐或者报名的人数超过1 人,可以通过竞选演说的方式,由学生现场投票,如果课堂时间不充裕,可以录制演讲视频发到班级QQ群,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选举确定。

演员也可由自荐和推荐的方式产生,如果报名人数过多,可以让竞聘者进行情境表演,最终由导演决定人选,可参考图2 选择流程:

图2 导演和演员选定流程

(三)创设情境造氛围

信息技术的渗透与应用,让课本剧编演如虎添翼。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空获取资源。演员的服装、舞台布置等要符合时代特色及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特征,如果年代久远,导演不太熟悉那个时代的服饰、陈设等,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了解时代特色。比如《秋天的怀念》发生的时代背景20 世纪80 年代,当时史铁生的家庭因病致贫,所以人物的服装颜色以军绿色和蓝色、灰色为主,室内的陈设也要符合八十年代的风格。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创设情境。舞台背景的创设可以借助PPT 背景放置呈现画面,比如《桃花源记》的PPT 背景可以从网上选择唯美画面(可以是动态的)作为背景,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用电脑制作背景。如编演《狼》一文,为了增强剧情的紧张性和故事的层次感,可以辅助背景音乐加以渲染。再如编演《谭千秋》,可以播放地震来临时墙倒屋塌的视频以营造氛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演出效果。

(四)双线混合易排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达到较好的演出效果,排练非常重要,可以让表演由青涩、生疏走向成熟。因为疫情、节假日等原因,线下排练有时很不方便,为了解决时空相隔带来的不便,可以采用双线交织混合式排练法。所谓“双线”,即线下排练和线上排练。平时可以线下排练,由导演自行组织。节假日、双休日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排练,解决空间阻隔、交流不便的问题。可以利用QQ、钉钉、微信等组建自排练群,根据需要先进行线下排练,录制成小视频发到群里,组员间相互交流、点评角色把握情况,导演全程参与指导,反复打磨,直至满意为止。

比如排练课本剧《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母亲的扮演者可以在家里跟奶奶或妈妈学习系围裙的动作,录成视频发到剧组群里。如果其他演员提建议认为动作太麻利了,不符合人物重病缠身的身体状况,那么演员就要反复练习,让动作慢下来,配上愁苦的表情,更加贴近人物形象。再如笔者带领学生排练《皇帝的新装》时,其中一个骗子的扮演者表情较为拘谨、木讷,导演就通过给演员说戏,让演员反复揣摩、把握人物心理,体验人物表情、动作,导演全程指导,不断跟进、纠正,直到演员表演到位,将骗子演得活灵活现为止。

(五)评价宣传重展示

课本剧编演不能一演了之,演出之后的评价与交流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采取现场直播或录制小视频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老师、家长、学生)参与进来,进行多方评价、多维评价。[5]

教师可以制作评价量表(表3),组织网上投票活动,选出最佳演员,如果是两场同台演出,还可以评选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演员要谈心得体会,观众要谈观后感,这样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和交流互动,可以实现思维碰撞,相互启发,会让学生对文本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更为透彻。

表3 课本剧最佳演员评分量表

如课本剧《谭千秋》演出结束后,小编剧兼导演洋洋洒洒写了3000 多字的导演心得,回顾了自己创作剧本、组织排练的艰辛与曲折的历程,最后得出了这样的心得体会:“我总算体验了一把当导演的感觉,也终于知道了导演的辛劳。一个团队只有坚定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变得强大和无坚不摧。一个智慧、有责任心的领导者也同样必不可少! ”

小导演的家长看到孩子编演课本剧之后的变化,也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孩子每天在写完作业之后总不忘把剧本翻翻看看,似乎感觉总有一些不足,修修改改一直折腾到深夜。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很欣慰,感觉孩子有责任心了,我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给孩子加油,助孩子努力到最后。”

评价与交流结束后,要做好展示与宣传工作,可以选取精彩镜头、视频、多方的评价语及心得体会等,做成美篇在家长群、教师群推送宣传,这既是对资料的整合、留存,又是对学生辛苦付出的肯定,更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本剧编演的兴趣,展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风采,为学生留存了珍贵的美好记忆。比如课本剧《红岩》演出后,笔者精选图片、视频,配上文字表述,将表演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凸显了演出的成功和化妆师(某学生的姐姐)化妆技艺的精湛,配上背景音乐《红梅赞》,做成美篇,在家长QQ 群、微信群、钉钉群推送,家长们积极在朋友圈转发、评价、点赞,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全体编演人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同时也传承了红色文化,弘扬了革命精神。

(六)反思优化促改善

课本剧编演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打磨。在排练过程中,应该客观、冷静地通过观众的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哪些环节没有做好,哪些细节没有做到位。编剧、导演、演员都要进行反思,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剧组线下或线上召开总结反思会议,可以邀请家长观众和教师观众参加,倾听观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演出体验,进行自我反思。通过谈论不足之处、商讨优化方案和改进措施,可以促进课本剧编演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升,比如演员演出时因为紧张,表情有些刻板、动作不到位、舞台站位较偏,等等。演出结束后,剧组成员应再次进行反思,并将反思经验及时总结收集起来,以供后来者研究参考。

三、初中语文课本剧编演应注意的问题与现实意义

课本剧编演过程中,除了需要规范的设计流程和科学的指导理念以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本剧编演要注意其目的不是为了编演而编演,不能理解为单纯的活跃气氛、凑热闹,课本剧编演是为了深入理解文本,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不可以喧宾夺主,比如与剧情不适配的配乐,声光电组合过于繁杂的舞台背景等;第三,教师在角色定位中一定要把握度,既不可包办代替,也不可以放任自流;第四,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扩大受众面,让观众参与评价,以评价促进反思,在反思中促进提升;第五,宣传展示必不可少,要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宣传展示的平台,在宣传展示中强化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概言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的教学理念,[6]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本剧编演无疑是最好的践行例证,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丰富和拓展教学方式,给语文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跨学段选择篇目打通了学段之间的壁垒,将名著改编为课本剧,学生须研究整本书阅读,精选片段编写剧本,前后勾连情节,个体、群体间切磋琢磨,准确、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从而为整本书阅读及展示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下的课本剧编演,以阅读为基础,以理解为内核,以演出为外化,在评价和反思中促进语文素养提升,对语文教学极具启示意义。

总之,课本剧编演属于综合性学习活动,[7]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而信息技术和课本剧编演的高度融合、全面渗透则如虎添翼,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未来的探究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课本剧排练信息技术
舞动未来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两个大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