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教育市场化对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影响

2023-02-18 23:51孙胜男
税务与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市场化学校教育

孙胜男,姚 伟

(1.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一、引 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然而2019 年的新冠疫情成为一股强大的破坏力,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平衡,[1-2]各国相继陷入了“经济寂静期”,[3]引致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和民生就业问题。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明确就业方针和缓解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缓解就业压力。但截至2022 年7 月,全国失业率总体水平高于同期水平,青年人失业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4]面对这样的境况,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就业人员获取就业信息、把握就业机会迫在眉睫。然而当前我国就业服务主要面临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就业队伍专业性不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5],传统就业服务体系的缺点和瓶颈日益暴露。

相对于我国,欧美国家的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较为完善,并且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很多欧美国家采用学校、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长期合作联盟的形式,全方位为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如在英国,政府、企业、学校都会参与到就业服务体系之中,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岗前培训等。[6]与之类似的德国,为保证学生的就业率,政府会按照学生的就业需求,联合当地的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7]虽然欧美国家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主体长期呈现一种联盟的形式,但是政府、企业等机构是联盟的中坚力量,学校并不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尤其是有些学校缺乏市场灵敏性,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落后,导致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学校作为服务学生的主要载体,是就业服务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其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因此,本研究聚焦学校,从教育市场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后疫情时代我国就业服务体系所面临的困境,探索教育市场化对解决就业问题,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国际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实践背景

20 世纪80 年代的经济危机,让新自由主义思潮获得学界的青睐。与此同时,作为该思潮的主流价值体系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运动。“市场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人们力图通过教育市场化变革实现教育自由竞争、教育质量高效提升以及教育公平。

(一)国际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溯源

1.世界经济萧条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

20 世纪70 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工业产值在危机的影响下大幅下降,世界多国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的困境。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局面下,凯恩斯主义无法破解此种困境,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大政府”思想的质疑。基于此,起源于英美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兴起,它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贸易、市场自由调控、效率和利益最大化。[8]尤其是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组织为首的国际经济组织大力倡导新自由主义经济观,为新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肥沃的政治土壤,这成为了该思潮席卷全球强有力的政治因素。自此,新自由主义经济观点成为了各国竞相追捧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重塑资本积累提供了坚实的力量。这段时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发展的第一波浪潮。

20世纪90 年代,英美两国政府都继承了前任政府经济改革的意识形态,该阶段被称为新自由主义发展的第二波浪潮。[9]在经历两次新自由思想浪潮之后,其主要理念不断地向社会各领域扩张,尤其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新自由主义也尝试改变以往的运行方式,不断地强化市场、竞争、效益的重要地位。

2.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教育领域的碰撞

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的尝试和发展,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证实了市场配置和自由竞争优于国家干预,社会和家长们也开始对政府的“理想之手”产生了质疑。新自由主义思想被推广到教育领域,一场教育重建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爆发,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经济领域的规则也被移植到了教育领域。新自由主义思想重申了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政府权力被“下放”,同时降低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公共福利支出,市场成为了教育资源调节和配置的主要方式,并且倡导公立教育机构向私有化转型。由此可见,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教育被等同于商品,教育这个公共服务体系开始从属于市场经济的准则,自主管理、自由竞争、自主选择也成为了教育市场化运行的主要原则。改革为教育领域融入了全新活力。

(二)国际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现实追求

如前所述,教育市场化改革之后,政府逐渐放权、学校自主管理、市场自动调控,试图实现教育这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自由竞争发展,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甚至实现教育公平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推广。

1.促进教育质量的高效发展

政治作为最重要、最集中、最直接的社会权力,具有很大的强制性。为此,政府对教育的影响是普遍、深刻的,在很多情况下政策对教育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政治权力甚至可以轻易地决定和改变教育的实践。然而,新自由主义学派将人视为利己主义者,当政府和官员长期垄断教育公共事业时,可能运用特权谋求自身的利益,进而导致官僚做派,办学僵化、效率降低,浪费资源,这些都是造成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低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此,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根本着力点,大力呼吁将政府权力适当下放,倡导引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对教育资源进行适时的调节和配置。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统一分配开始向市场自由调配转型,教育市场中进入了大量且多元的教育投资主体,原有公立学校也开始私有化转型,这不仅活跃了教育市场,同时也给教育市场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这不仅限制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也满足了教育市场资源配置的需求。在教育市场化改革中,家长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各国逐渐引进家长择校计划,强调教育是个人未来持续发展的投资,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由择校的权利。[10]而与之相对应的,各学校也开始为生源、资金而担忧,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开始以追求效率和经济收益为原动力。在竞争和利润的刺激下,学校开始以提高办学品质为目标,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并开始考虑消费者(家长、学生)的需求,尽力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彰显学校的竞争意识与责任意识。

由此可见,在教育市场化的影响下,教育体制、办学主体、择校方式、办学理念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多元的投资主体、自由的选择权利、效益优先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本犹如一潭死水的教育面貌,使得整个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大市场。竞争机制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教育体系被注入了全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原来教育质量低下的状况,促进了教育高效、多元、高质的发展趋势。[11]

2.促进教育公平的整体推广

教育公平主要指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可以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12]以往典型的公立学校体制主要以地方垄断的形式进行运作。但在教育市场化改革后,在政府控制与学校自治的斗争中,政府主导者的身份悄悄地发生了转变,政策话语权开始向学校话语权倾斜,教育也开始被视为一个自主、独立的领域,存在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意义。[13]

首先,教育成为了人们自由选择的基本权利。在以往政府垄断教育的办学体制下,所有的学生必须到一个指定的学校就读。但在教育市场化的倡导下,英美等发达国家在择校方面,主要表现为支持、满足家长跨区域选择学校的多元化需求。这样,学生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不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并且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特点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全体学生都可以公平地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学校作为办学主体,也拥有了更多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主运行的空间。在没有政府对学校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各个学校可以自主制定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就学标准等,进而极大地实现了学校的多样化发展。这样拥有不同特长、个性发展特点、种族、信仰、性别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后疫情时代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大着重强调“就业优先战略”,同时就业也被列为“六稳”“六保”之首,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就业问题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然而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就业渠道不灵活,就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4 月,16 ~24 岁青年人口的失业率高达18.2%。[14]我国仍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挑战。

(一)就业渠道不灵活

相对于传统就业而言,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保险福利等方面不同于全日制的各种形式就业的总和,是一种非传统就业形式,包括互联网行业、电商、临时工、钟点工等。我国在2004 年就将灵活就业指标应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之中。此后中央以及地方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如2019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随后《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等文件中也都提到,政府要加强对自主创新和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与支持,极大地调动了灵活就业的积极性。多渠道灵活就业不仅提供了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机会,同时还满足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需求。

然而在后疫情时代,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互联网经济、线上教育、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从业者选择新型灵活的就业形式。尤其是从业人数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多渠道灵活就业存在的不足也愈加凸显。政府之前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免除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部分收费、积极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等。这些政策大都是倾向于以激励劳动者创业为主,对于如何培训劳动者灵活就业,为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最大程度地降低自主创业失败风险等实质性问题的保障政策较少。尤其是很多应届毕业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对就业认知和就业权益保护意识很弱,他们为自己缴纳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意识严重不足。由此可见,虽然国家不断推出政策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但是就业者自身对灵活就业概念认识不够深入,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在多渠道灵活就业建设方面仍处于初期的建设阶段。

(二)就业结构不均衡

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主要表现为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以及在同一产业内部的分配比例。就业结构不均衡指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失衡,其本质是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不匹配。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2019 年新冠疫情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民众的购买力迅速下降,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需求收缩,行业订单大幅降低导致很多企业的业务量减少、资金链短缺,甚至陷入长时间停工停产的困境。为解决企业的发展窘境,企业纷纷采用精简岗位、裁员降薪、减少运营成本等办法缓解生存压力。疫情结束后,全国岗位供给有回增的趋势,但面对我国新增长的近1600 万的城镇劳动力,总体仍然呈现岗位供给能力不足。针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创了历史新高,高达1076 万,比2021 年增加了167 万。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的留学海外的高端人才也涌现了归国求职的热潮。此外,2019 年我国高职院校开始了“百万扩招”计划,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也将进入就业市场。加之往年的剩余劳动力的积累与叠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岗位供需矛盾较为严峻。

其次,从质量上来看,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劳动力市场“大材小用”“高才低就”等现象频发。传统行业以及新兴高科技行业岗位缩减,对求职者的要求逐渐提高。体制内稳定性较强的工作,甚至文员、客服等技能要求较低而替代性较强的工作,对求职人员的学历需求也逐渐提高。人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学历结构失衡。

四、教育市场化对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影响

后疫情时代,面对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出现的就业渠道不灵活、就业结构不均衡的困境,教育市场化所提倡的自由调配、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理念可以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建构公平的就业市场环境、建立均衡的就业人员配置,为建构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有效的疏解路径,实现就业人群和就业市场的有效双向对接,有序推进就业与创业的良性发展。

(一)建构灵活的就业市场渠道

当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及就业指导工作严重阻碍灵活就业的渠道。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较少创设社会实践或实际操作方面的课程,不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及自身发展上,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并且学校在自身发展定位上也主要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并不趋向于技术型大学方向发展。再次,在促进学生就业指导上,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灵活就业的相关信息迟缓,工作人员对灵活就业相关业务能力欠缺,尤其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足,导致学生对灵活就业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在教育市场化的导向下,学校可以综合社会调查、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多方面信息,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促进课程设置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相结合,促进学校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提供劳动供给。学科和专业特色需要以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培养和建设与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匹配的特色专业。重构教育课程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实现订单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15]为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灵活就业观念,就业指导要从用人单位和市场人才需求的视角,为学生提供灵活就业的辅导工作,不仅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切实提升学生灵活就业的相关能力和知识,同时也帮助毕业生建立灵活就业的积极心态。

(二)提供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国家采用了多种政策与措施缓解就业压力。如教育部自2021 年8 月首次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包括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重点人群就业帮扶五类政策。时至今日,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已经启动了三期,至今已有1000 余家用人单位与1800 余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达成项目立项2 万余项。

教育市场化的转型推动了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帮助学校为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16]同时为了适应社会所需,实施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定向培养培训人才办学模式,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嵌入合作企业的应用型课程,企业高层员工可参与学生的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满足了当前市场的用人需求。

此外在教育市场化的推动下,人力资源部门也可与学校签订定向合作关系,共建就业实习基地、人才工作站或专门人才基地,建立紧密的人才对接关系,为重点就业人群提供就业实习场所,帮助校企双方在定向人才培养培训,深度对接,提升人才与就业市场的供需匹配。2023 年毕业季,在教育部举办的重点领域人才校企供需对接会上,来自装备制造等15 个重点领域的35 家企业中,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5 所高校现场对接中,现场达成合作意向的约有300 家。[17]

在教育市场化的趋势下,教育系统应聚焦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和当前市场的就业状态,准备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细则、编发政策手册、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需求现状,切实关注重点就业群体为毕业生提供有温度、“一对一”的就业指导,为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市场化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