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项目化学习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

2023-02-20 18:41倪玉琴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

倪玉琴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法治观念,使其成为有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项目化学习强调的是学习与实践融合,注重对学生自主意识与情感认知的引导。文章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结合教学的实际案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项目化学习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课程活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4-0061-0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的重要使命。过去,该课程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满足当今时代的教育需求。近年来,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活力。

一、项目化学习的特点

项目化学习融入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育理念,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其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点。一是情境的真实性。项目化学习强调的是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二是学生的主体性。项目化学习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主规划,协作交流,反思改进,形成自我驱动的学习动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技能的整合性。项目化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内容,已经融入具体的实践中,与其他学科知识形成交叉整合,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学习的深度性。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并要求学生学会收集和分析信息,解决复杂问题,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五是评价的多元性。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评价更加公正、更加全面[1]。

二、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项目化学习,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究,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项目情境,培养道德意识

项目化学习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特质,给学生提供了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和协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为起点,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项目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使学生深刻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原则和价值,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2]。

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学校美容师”的项目,将学生分成多个活动小组,让他们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校环境观察,并将“不美观”的现象记录下来,如破损的长椅、褪色的墙画、乱丢的垃圾等。随后,各个小组要针对一个特定问题来展开项目探究。其中一个小组选择了“垃圾问题”。当了解到“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垃圾桶少”之后,他们就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如增加垃圾桶的数量、放置宣传牌、设立校园清洁日等。小组成员协同行动,逐一落实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學会了如何团结合作,还有效培养了道德意识。

以家庭生活为背景设置项目情境,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生活不会总是平静的,每个家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纠纷,甚至会发生冲突。教师可在项目学习中设置这一项目情境,让学生模拟家庭中的某些成员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解决家庭矛盾和冲突的办法,深刻意识到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这样才能使家庭幸福、和睦。

(二)依托教材内容,明确项目主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

明确项目化学习的主题,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打开新的视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道德与法治原则和理念的体现,为项目主题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结构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并紧跟动态,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动性,确保项目化主题教学的顺利开展[3]。

以“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为例,教材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对家庭关系、个体责任的探讨。在项目主题的设定中,教师应着眼于教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项目主题,如“探索家庭成员的角色与责任”“理解个体在家庭中的贡献”“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你该怎么做”等。上述主题不仅与教材内容相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探索方向。在项目化学习实施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家庭成员进行访谈,让学生主动与父母、兄弟、姐妹等进行深入交流,

挖掘家庭每个成员所充当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了解他们的艰辛、不易和默默付出,并相互交流和探讨每个人该怎么做。为了确保项目化学习的可行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家庭责任图”,通过思维导图或PPT的形式,将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角色与职责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

在项目主题结束阶段,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视频、PPT或海报,综合展示自己在项目化学习中的所学、所思和所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整个项目过程进行回顾,深入探讨家庭成员的责任与贡献,实现主题学习目标。

(三)提炼生活元素,促进技能整合

在项目化学习中,生活元素的提炼十分重要。教师要将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加深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并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体验整合多方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4]。

以“父母多爱我”一课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制作一份体现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爱的清单”。在这个项目任务中,学生要采访父母为什么对自己那么关心和爱护,观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回忆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点滴,从中列举出具体的事例用以彰显父母的关爱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沟通、观察和总结的技能,还需将这些技能有效整合和运用,提炼生活中最感人的元素,进而深度理解和感受父母深沉的爱。之后,学生需以“爱的清单”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可见,依托教材内容,明确项目主题能让项目化学习落到实处,有效彰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

(四)实践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参与实际情境认知与行为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化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还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此外,项目化学习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学,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深度学习[5]。

在笔者看来,项目化学习更像是一种教育哲学的体现。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对情感的深层理解。

以“弘扬优秀家风”一课为例,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首先布置以下项目化学习任务:A.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哪些良好的传统习惯是从祖辈那里传下来的?B.你家中的哪个规矩最能体现家风?学生会根据这两个项目化学习任务,了解自己家的家风以及家风的传承。在课堂上,教师点名让一些学生说一说自己家的家风以及能体现家风的事例,如踏实做事、诚实做人,勤俭节约、爱惜粮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发奋读书、自立自强,等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家风”的意义,要求学生对家中的长辈进行访谈,了解“家风”背后的故事,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全面思考“家风”是如何代代相传的。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访谈整理成一份报告,与同学分享。

在这一项目学习中,学生体会并理解了“家风”的深层意义,有效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形成,实现了深度学习,发展了核心素养。

(五)评价学习过程,提升项目成效

项目化学习的过程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还是挖掘学生潜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6]。项目过程的评价犹如指南针,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目标。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评价,教师才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进而增强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升华。从理论上讲,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判断,还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完善。评价能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参与者,使他们在交流、反思中获得新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全面性和发展性。

以“学会沟通交流”一课为例,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核心目标。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参与交流,学习并掌握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完成课程基本教学任务后的评价环节中,教师还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的學习过程展开全方位评价。在这两种评价中,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终结性评价则是在项目结束后,教师综合学生在整个项目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沟通交流技巧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学生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对方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

评价结果显示,通过项目学习,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巧,在实际操作层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还学会了如何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实现自我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项目化学习将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活力,成为推动该学科教育创新的重要引擎。广大教师应共同努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共构学生成长目标,为培养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的未来优秀公民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任陆敏.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法课堂中的实践探究:以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安全地玩”为例[J].卷宗,2021,11(3):315.

梁健生.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12(9):191-192.

胡满姣,徐卫平.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道德与法治主题活动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9(7):43-46.

潘晓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项目教学法”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18(57):112-113.

邹伟伟.大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微项目化学习[J].中小学班主任,2023(10):38-40.

黄吉平,杜淑红.新课标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优化策略:以《辽阔的国土》一课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3(4):85-92.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