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解决措施

2023-02-22 15:13陈海菊张丽玲
山西青年 2023年1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职业

陈海菊 张丽玲 高 欣 白 婷 王 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奋斗在教育和管理一线的集教育与管理于一身的特殊群体。随着新时代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及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日益显著,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作用日益凸显。辅导员角色的重要性也体现于国家不断出台的相关制度及召开的重要会议上,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

在我国,职业倦怠现象被发现起因于2015年麦可思研究院对高校教师的调研。这项调研显示,被调查样本中超半数高校教师对工作感到精疲力竭,超八成教师有过厌倦教学经历。[1]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特点导致其易成为职业倦怠易感人群。因此,对这一群体进行职业倦怠研究对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

(一)情绪方面

职业倦怠发生时,辅导员的情绪变化较明显,在工作过程中较易出现紧张、焦虑、暴躁、易怒、抑郁、悲观、冷漠等态度,这些情绪的变化常会给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使辅导员对服务对象——大学生缺乏服务热情及活力,易导致大学生对辅导员产生反感甚至厌烦情绪,认为辅导员与知心朋友及人生导师相距甚远,进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走向僵局。

(二)生理方面

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常常会有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如疲劳、失眠、多梦、恶心、肌肉酸痛、头痛、背痛、消化不良及免疫力低下等,严重的还会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的不适症状出现。这些生理方面的异常表现,使得辅导员个体呈现出病态,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降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对日常繁琐而细致的工作造成困扰,导致工作质量降低、工作效率下降。

(三)工作表现

主要表现为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学者Bandura在1997年提出的概念,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后,对工作表现为失去热情,对工作对象及工作内容、工作质量漠视、不关心,工作态度消极,对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及价值产生怀疑,频繁出现迟到早退现象,甚至产生迫切脱离辅导员岗位思想。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行辅导员准入标准没有对辅导员专业背景作出具体要求,一些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毕业生、部分专任教师及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此背景下涌入了辅导员岗位。辅导员队伍中没有接受过思想政治专业相关教育的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明显知识储备不足、技能不够,思想境界更是难以达到辅导员标准,使工作质量堪忧。

2.辅导员性别比例失调。经调研,目前高校辅导员中女辅导员人数所占比例均超过半数,甚至有的高校男辅导员寥寥无几。辅导员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有的部分类似于家庭教育父母中的角色,因此,性别比例失调会影响教育效果,男辅导员的缺乏会给管理工作中的部分工作和危机事件处理带来不利影响。

3.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辅导员队伍中毕业时间不长的年轻辅导员占多数,缺乏工作所需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其“知心朋友”角色容易带入,而“人生导师”身份却难以实现。据本课题组调查,北京一所211高校Z大学目前有专职辅导员76人,30岁以下辅导员占76.32%,41~50岁占3.95%,无50岁以上辅导员。

(二)辅导员工作强度与待遇不符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的表述,辅导员的工作可概括为学生思想、网络思政、党团班建、学风、危机事件应对、日常事务、心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科研等几大块内容。[3]而实际上,辅导员在工作中时常扮演“无所不能”的角色,还需配合学校其他管理部门工作,如配合校医院组织体检工作,配合图书馆组织相关竞赛或活动,配合后勤部门宿舍卫生检查督查及校园卡的发放与收集,配合财务部门的学费书费等的名单核实与催缴,配合教务部门、保卫处、二级学院各部门等与学生相关的管理工作。

不仅如此,辅导员的工作时间还被无限延长。辅导员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外,经常需在晚上或周末参加班级、院级、校级组织的各项活动。除此之外,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学生夜间归宿检查、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均需辅导员实时参与、时时关注。以上种种可窥见辅导员工作强度之大,打击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辅导员发展空间受限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年流动率在5%~8%,高于高校其他任何岗位。[4]究其原因,除辅导员工作繁重外,主要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空间受限。

从职称评定方面看,多数高校辅导员职称评定没有出台单独评审文件,较多是参照专任教师标准执行并与其一起参评,因此许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止步于中职,极少能够评上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沈阳建筑大学宋克勇等调查显示,所调研辅导员群体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仅占7.8%;长江大学管理学院肖慧调查Y大学的一线辅导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不到1%。从行政职务晋升方面看,各高校适于辅导员晋升的管理岗位有限,与其他行政职员相比不具有晋升优势,因此辅导员行政职务晋升通路不畅。不可忽视的是,辅导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高校的人事关系是合同聘用或人事代理,在部分高校他们没有进行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的权利,不能享有对于辅导员相关评定的优惠条件,个人职业发展更是困难重重。

(四)辅导员双重身份难以体现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辅导员要符合教师身份需具有讲授课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辅导员要符合管理者身份,则需达到管理相关水平并以决策者身份出现。但是,因高校政策落实不到位,辅导员的以上两种身份均难以体现。辅导员没有专门教研室,同时其教学和科研经费也难以保证,难以教师身份评定职称;辅导员服务对象为学生,在行政职务晋升方面不占优势。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及原因的分析,课题组认为,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需要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等层面出发,从政府政策支持、社会舆论导向、高校制度制定及人文关怀、辅导员个人规划等方面进行努力,以期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使其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助力学生成长、践行光辉使命。

(一)国家层面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关注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高,巩固了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规划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方向,接下来的任务是需要各高校按照政策、制度、会议要求去落实,去执行。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监察和督导,以确保政策和措施落地,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权利和义务。

(二)社会层面

基于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意义及目前社会层面对于辅导员职业的认识程度,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可以在对辅导员职业、先进人物及事迹上多做宣传,引导社会舆论重视辅导员工作,从而协同配合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思想政治工作引路人的角色深入人心。通过辅导员优秀个人及事迹的宣传,巩固辅导员在社会层面的良好形象,使辅导员身份得到社会认可,使辅导员成为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可信、可依、可托付的知心人、引航人,并通过家校联系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高校层面

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为使辅导员角色丰盈,降低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发生,高校要对辅导员队伍无论从基础知识的培养还是实践的应用和提升上都要加强,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机制,拓宽辅导员工作视野,提高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待遇水平,加强辅导员间工作的沟通和经验的交流,为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及人文关怀,激发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高校首先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选聘,从源头上选配有较强服务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助力学生成长等优良意识的人员进入队伍,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员素质提升培训及训练,如通过岗前培训、业务培训、校内外工作经验交流、辅导员工作分享会等弥补辅导员基本素质及工作经验的不足。

其次,对辅导员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辅导员确立职业目标。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引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先达标,才能培养更优秀的学生。育人先育己,高校应助力辅导员设定自身素质提升计划,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业务素质上都达到合格辅导员的要求,并对目标的实现制定可行计划并积极行动。同时,高校可根据辅导员自身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分类培养。如可将辅导员工作划分为日常教育管理方向、资助育人方向、就业及创新创业教育方向、党团工作方向、心理指导方向等,辅导员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工作方向,高校根据辅导员的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指导,如此,可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能动性,使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发热发光。

再次,对辅导员进行系列关爱活动,开展人文关怀,使辅导员产生终身从事思政工作的思想并以此为荣,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对辅导员的关爱及关怀可考虑通过以下途径:为辅导员科研提供经费及制度保障,调动辅导员科研积极性;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畅通辅导员职务及职级晋升路径;通过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精品项目评选、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选树辅导员工作典型,激发辅导员自豪感及工作自觉性,通过榜样的力量引领辅导员队伍朝着积极蓬勃的方向发展;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开展心理沙龙活动,释放辅导员工作中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保障辅导员心理健康。[5]

(四)个人层面

辅导员高度的职业认同及个人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召开的不同层面的会议,辅导员能切身感受到本岗位的重要性和辅导员角色的使命担当,因此辅导员要坚信自己的工作不可或缺,要坚定走辅导员之路的信心,要厚植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的情怀。[6]在辅导员进入工作岗位初期,要对本职业进行科学的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通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同时,通过用心工作不断积累积极的工作情绪,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进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满意度,实现辅导员良师益友角色。

四、结语

辅导员工作是对学生付出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良心工作,他们的很多工作内容都是与学生心灵打交道,需要触动学生的心底。因此辅导员工作除了自身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需要具有很多交叉学科的知识及素质。无论是初入职场的辅导员小白还是深谙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资深辅导员,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只要从以上分析的国家、社会、高校及辅导员个人层面入手,正确认识辅导员职业特点,积极应对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定可对职业倦怠问题防患未然,并有效降低或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为辅导员实现知心朋友及人生导师的角色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职业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