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2023-02-22 14:07张雨婷钦斌郑鹤琳徐晔蔡金华何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影像学教学模式能力

张雨婷 钦斌 郑鹤琳 徐晔 蔡金华 何玲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优势体现在落实学生中心理念,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引导、启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首先关注的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科专业与课程要求,线上线下教学的合理组织,以及教学资源的建设使用[4-5]。同时也要关注教学评价,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6]。文章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医学影像学的课程教学中,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并将形成性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探讨了混合式教学在提升师生能力及教学质量中的价值。下面以医学影像学中“骨骼与肌肉系统—骨感染”为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介绍。

1 课程性质与定位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利用各种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各论部分重点讲述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X线和CT 以及部分MRI 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的典型X 线和CT 影像诊断。一共有44 个学时,授课形式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针对的授课对象是儿科系大四的本科生。每个知识单元教学团队由1 名主讲老师、1 名辅讲老师和1 名助教构成。

骨骼与肌肉系统—骨感染这个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探究。要求学生掌握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点。熟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脊柱结核、四肢长骨结核的病理和临床特点。熟悉影像学技术在骨关节和软组织中的应用,且应掌握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脊柱结核的检查方法的选择。(2)能力建设。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正确的获得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临床思维的能力。(3)课程思政。主要体现在价值塑造和人格培养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兼顾品德导向的培养,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相关伦理道德。一切治疗手段坚持以减少痛苦、兼顾成本的医学伦理学与卫生经济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爱岗敬业以及人文关怀。教学重点包括: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及检查方法的选择;化脓性骨髓炎的鉴别诊断。教学难点包括:化脓性骨髓炎脓肿蔓延的病理过程;化脓性骨髓炎病理过程及其对应的影像表现。

2 课程改革与规划

新的教学模式的设计,首先需要针对授课对象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学生比较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转变为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利用工具来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实施了器官系统整合的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强调了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但影像知识和临床知识的横向联系的这个思维需要弥补。往届的临床本科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实践的病例联系上应用比较少。医学影像学的基础学科是解剖和病理学,这些是大一的基础课程,当大四再来学习医学影像学的时候,基础知识的遗忘比较多,需要学生提前复习和回顾。

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以知识学习为主,分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这3 个部分。实践课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理论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由学生来汇报并充分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解答疑惑,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推进者和指导者,给予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度,但又能进行很好的监管,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关于教学条件,主要利用学校的超星平台发布一些导学信息及相关资料获取的途径。提供儿科医学影像网(http://202.202.232.210/childrenpacs)这个本院自己建设的学习平台,上面有上百种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资料,病例资料完整。每个病例包含“病史”“检查结果”“诊断与讨论”“文献”4 个卡片,“检查结果”包括影像图片、病理图片和视频,纳入不同影像检查技术、不同序列或不同时期的多幅连续图像(每个疾病至少3 幅图),力求病例呈现的完整性;采用直观的卡片式阅读结构,阅读体验感佳;网站内置基本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在线进行缩放、调窗、移动、反相等后处理,贴近实战阅片。提供学校COOC 平台,上面有教师上传的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视频,见图1,均由本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录制,均具有完整版权。基本覆盖儿科影像急症、常见和多发疾病,采用小视频进行规范的医学影像教学,仿真影像读片场景,进行知识传播,依靠病例进行讲解,更贴近临床真实,克服传统学习的不足,有助于培训更全面的临床分析能力,且学习不累。

图1 网络教学平台读片小视频

(1)课前环节。首先进行教师动员、学生动员、课前学习辅助以及完善课前准备。教研室集体备课,以3 位老师为一个教学小组,培训翻转课堂,还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7-10],以及研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的设计。集体备课首先根据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来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无线WIFI、可链接儿科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与重医大网络教学平台(http://e-learning.cqmu.edu.cn/)、PUBMED、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微信在线,PPT 投影,黑板,学生分组桌牌,学生自带手机或电脑。课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等方式发布学习资源,包括PPT,微视频等,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自主学习,发放一些测试题目,见图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在线学习及学生进行自学效果评估的情况,做好课堂讲授内容的调整,并与团队教师沟通协调,完善课前准备。并进行在线的答疑,来收集学生的问题,根据预习的反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资料的查询。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选出学生代表在这个课堂上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做好补充的准备。

图2 课前摸底测试

(2)课中环节。课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法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11-14],主要由学生进行学习汇报,老师来进行一个适当的补充和总结。每组由1 名学生来主讲,组内其他学生做补充。其他小组在听取汇报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和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教学难点或重点在课堂上进行强化。首先给出一个临床病例,提问需要做什么检查,引导学生掌握该病的检查方法。主讲老师用图片与PPT 展示问题,助教同步推送图片到学生课前扫描的二维码。各小组学生陈述汇报课前学习问题及与老师讨论,老师进行补充和讲解重点。辅讲老师给予学生小组评分。课中会设计一些互动的环节,发放一些题目,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或者是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回答,然后实时地传给老师来分析,还可以通过答题卡片的形式给授课老师一个直观的、实时的反馈。这几个环节都会有助教进行打分和记录。教师通过课中学生线上及线下的答题正确率,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掌握程度,有侧重点的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掌握知识点。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引入了组间竞争机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答题积极性,使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

(3)课后环节。课后会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作为本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发布在超星平台由学生作答并提交,由辅讲老师评分,记入形成性评价。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实践课进行阅片实践,通过对影像典型教学片的阅片,去巩固知识点。

3 改革成效与创新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并强化对教学过程合理规划的教学模式。

(2)教学理念创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单方面知识输入的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并学习的理念,加强师生互动的理念,实施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理念。

(3)从临床表现入手,结合医学影像学,推导临床诊断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对临床实际病例进行分析,再学习疾病的相关影像表现,最后通过联系临床特点与影像表现,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临床思维能力。

(4)培养综合素质。通过主讲、辅助教师与助教结合的教师团体合作进行精准教学,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化脓性骨髓炎相关知识的学习,加深骨感染疾病的理解。

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见表1,期末考试只占30%,其中大部分的70%的内容,贯穿在这个课前、课中、课后,由不同的这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评分,使得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准确,达到一个公平和合理的评价,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总的来说这个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把原来的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方法。这个过程当中,结合了PBL 教学法、CBL 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这3 大模式来实现这个转变。并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一个多环节、多角度的评分,最后来算出一个最终成绩的形成性评价。

表1 形成性评价方式

4 持续建设与发展

关于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就是要始终贯穿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既提升学生的能力,也提升教师的能力[15-17]。学生的能力包括知识、学习、思维和演讲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能力包括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双语教学的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打破,转变为最终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及改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参与度高,课堂生动活泼,在实际应用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但由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思考,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准备、课程设计和编排上,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把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包括增加主讲教师和辅讲教师的互动,讲解为主,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教学片的选择。课程设计病理影像结合增加视频动画环节。讲课时适当用贴合当代学生的时髦语言,形象比喻,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创意。结合临床真实病例学习,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5 混合式教学应用效果

本教研室在本校2016 级及2017 级儿科系本科学生中已开展两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得到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2016 级形成性评价平均成绩(81.71±8.17)分,2017 级平均成绩(81.52±8.06)分。网络教学平台PC 端点击率达到了40 000 多次。针对混合式教学效果在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包括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教学活动设计的满意度,教师指导的满意度,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学习能力提升的满意度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评价等级分为A 非常满意、B 比较满意、C基本满意、D 不满意。在授课班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共60 名学生参加,调查结果如表2 所示。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生总体满意度超过80.0%,对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指导和教学评价方式感到非常满意的超过60.0%,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不满意的均小于20.0%,说明学生能较好的接受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改善了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表2 学生满意度调查 [名(%)]

6 小结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度,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课程落实学生中心理念,教学设计符合学科专业与课程要求,教师团队合作,以前置问题引导的PBL 模式引入,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且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改善了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影像学教学模式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