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性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特质与现实要求

2023-02-23 22:30杜世雄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总体性共同富裕精神

彭 陈,杜世雄

( 1. 厦门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 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重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的优良传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 多元化、 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面临不平衡、 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境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和实践选题。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议题已经受到学界的热烈关注和积极探讨,学者们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逻辑、 时代内涵、 理论意蕴、 层次结构、 实践路径、 指标体系构建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全方位阐述和学理性阐发。 无疑,上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主张和理论认识,从不同层面对如何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富有启发的研究视角。 但必须指出,在当前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诸多研究中,存在着单向度阐释较多而整体性研究不足的现象。 因此,需要加强对其总体性的学理性阐释和实践性探索。 本文立足总体性的哲学视域,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予以学理性阐释和思辨性探讨,从而揭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总体性之维,呈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意蕴和理论特质,探究新时代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以期深化和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总体性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以总体性视域探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意蕴,必须理解其理论内涵和内在结构。

1. 何为总体性视域?

“总体性”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和重要概念,指包罗万象的绝对精神,是在汲取黑格尔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总体性视域意味着一个客体是由若干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之间往往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从而具备层次性、 结构化、非线性等复杂特质。 “总体性” 是包含自然界、精神文化、 人的发展等内容为一体的整体性、 系统性、 综合性概念,具有大于部分总和的功能,是一个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实践总体,是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限定和超越的辩证总体,是人不断实现自我生活理想和成就自由存在本质的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成长、 社会运作、 国家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对这一整体的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无法脱离其存在的整体结构和内在关联,因为任何一个基本要素或有机整体的变化都可能带来一系列与之对应的变动。 可见,“总体性” 是一个内含要素但优于要素之和的总体,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超越性总体和追求无限完满和至善的总体[3]。立足总体性视域分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对其予以总体性审视和价值性观照。 具体而言,可以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的全民性、 实现内容的全面性、 实现过程的渐进性和实现方式多样性等加以考察和分析。

2. 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是指在坚持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实践基础上,以发展个体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精神条件和精神素质,促使个体在自觉的精神生产中不断创造精神财富并充分享受精神财富带来的满足,使得全体人民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上达到精神心理、 道德审美、 自我发展等方面明显提高的总体性精神发展状态[4]。要想全面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中汲取思想养分。首先,必须理解精神生活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 有计划的、 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5]作为感性存在物,人能够自觉主动地在有计划的生产、 分配活动中,追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必须理解精神生活代表着社会现实观照中的多重维度。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受限于物质资料、制度限制、 历史使命等因素影响,但他们从未停止对精神生活的探求和追问,他们细致地描绘精神生活富裕的实现路径,“对科学的向往、 对知识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6]。 最后,必须理解人类解放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前提。 单纯的物质解放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解放根本上还取决于精神层面的富裕和自由。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由于自己的直接地位、 由于物质需要、 由于自己的锁链本身的强迫,是不会有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能力的。”[7]“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的“共同” 体现了精神生活层面的富裕方式和富裕形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个别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暂时的、 片面的富裕,而是持续的、 全面的富裕。 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既包括个人层面精神生活、 精神面貌所呈现出积极乐观、 成熟理性的状态,还包括社会层面所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 何为总体性视域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新时代赋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的总体性内涵。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凸显,人们对精神生活层面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 差异化和个性化,对高质量、 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供给需求愈发强烈。 基于此,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 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全面提升人们的理论认知、 道德素养和艺术审美等精神要素,坚持不懈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由此可见,基于中国实践而孕育生成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话语体系,其所蕴含的主要内容、 理论特质和价值意蕴,都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理清的基本内容。 可以说,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为根本的就是要依靠人民发展精神文化、 由人民共享精神文化发展成果。 一言概之,总体性视域下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包含丰富理论内涵、 多维价值意蕴、 多元分析视角的总体性概念,必须要从复合性、 系统性、 整体性的视域对其进行把握,予以整体推进、 全面探讨。

二、 总体性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特质

新时代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既包含我国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他国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普遍特征,又体现了基于自身现实背景、 现实条件、 国际环境所蕴含的独特理论意蕴。 实现主体、 实现内容、 实现过程、 实现方式等维度构成了新时代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相互联系、 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 重点考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体的全民性、 内容的全面性、 过程的渐进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理论特质,是新时代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

1. 实现主体全民性

实现主体全民性彰显了新时代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立场。 主体具有自主创造性和社会历史性。 在这个主体意义上,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就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 我国14 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不仅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还要充分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既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诉求,又要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同时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文化向度的体现,必然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特征。

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是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历史上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相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全民性,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不是面向少数人,而是面向全民。 这过一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覆盖人民与服务人民的过程规范,消除两极分化,尤其是避免大众在精神层面的分层,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诉求。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富裕。 近代以来,广大人民始终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他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设定为一个又一个的奋斗目标,既追求生活的安定与幸福,又追寻平等与公正的社会秩序,探求文化的多元与繁荣,迎接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的初心和使命。 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要以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为目标,既要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实现内容全面性

实现内容全面性蕴含了新时代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坚持要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坚持辩证、 全面、 平衡的现代化原则。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把握现代化的全面性准则,以全面视角来审视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 重要特征和实现路径。

一方面,要从认知的层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互动、 感知、 经验等方式所形成的对世界的理解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个认知构建的过程,是通过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元素、 概念、 观点等组合、 整合和创造,来形成认知个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并基于此构建意识形态的框架。 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要从认知层面来把握其内涵,坚持从大众在精神层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感知、解释和理解来推进文化建设进程,引导大众正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 时代背景和自我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要从情感的层面满足大众精神文明诉求。 在政治体系运行过程中,政治情感一般是指认知个体对政治现象的主观体验和情感态度,会影响政治行为体的行为,对政治情感的不同解读可能导致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想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准确理解大众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观体验和情感态度,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于大众的引导作用,摒弃落后文化对大众的消极影响。 既要以多样化的文化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还要深刻把握精神生活富裕的组成要素,加强大众文化产品的创作、 传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除此之外,要从价值倾向的层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在精神生活领域,认知个体基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差异会持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反映个体对社会问题、 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态度和观点,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关键所在。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对认知个体所持有的不同价值倾向予以关注,既要广泛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又要有效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大众拥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创造条件,尤其要注重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和接受不同认知个体的文化差异,使大众能够以全面、 辩证、 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而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性。

3. 实现过程渐进式

实现过程渐进式体现了新时代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方式。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效把握其秩序性、 时序性特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是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面向,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面向,必然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具有秩序性的共同富裕。 当前文化基础设施不够、 文化产品质量不高、 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文化建设和提升人民精神生活质量的主要障碍,而处于不同层次的人的富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不同区域、 不同主体在同一个时期对于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追求是不尽相同的。 要解决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矛盾,必然要从意识层面把握当前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不平衡、 不充分发展的普遍性与层次性,尤其应该把握大众经济状况、 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的差异性。 既要从不同层次把握大众精神生活的现状,处理好“先富” 和“后富” 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人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元性,防止对发展基础不一致、 致富起点不一致的不同人群千篇一律推进同步富裕而造成的“一刀切” 的现象。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具有时序性的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但必须清醒意识到,我国人口众多、 民族差异、 地区之间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难以齐头并进地让所有人同时富裕,必然沿着从局部到整体、 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逐步实现,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同理。 不同社会发展状态下,人们对精神生活也会有不同的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于自我实现、 社交关系、 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需求也逐步提升,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体验和情感富裕,这是一个过程。 在不同阶段,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和追求都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8]。 因此,既要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来把握其进程,明确在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又要以分阶段、 分目标的方式来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水平,提升人们精神生活层次,增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层面的获得感、 享有感和幸福感。

4. 实现方式多元化

实现方式多元化凸显了新时代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多重渠道。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涉及内容广泛、 过程曲折艰难等因素决定了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要把握共同富裕的多样化特征,既要从系统层面把握精神建设的复杂性,又要从横向层面为不同类型的文化提供生存空间,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包容性,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一方面,要从系统层面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复杂性。 只有充分理解精神生活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复杂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是要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置于全体人民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明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社会建设、 经济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的过程,并且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循环中了解其正向作用与负向作用,了解这些循环之于整个系统的重要性。 二是要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向性、 斗争性来把握其进程。 既要明确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先进性特征的文化建设来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建设进程,又要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进程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作为根本指南,理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于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从横向的视角来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多元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享用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 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多元性。 既要致力于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求和追求的多样性,又要致力于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大众精神生活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尤其要充分考虑精神生活多元性对制定包容性政策和措施的影响。 与此同时,要把握不同群体的关注点,知悉不同群体认知和情感、 世界观和信仰的多样性,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 多样性及其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 多样性的实现途径以及不同领域的影响,才能创造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精神生活环境。

三、 总体性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

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措并举、 多管齐下。 新时代,总体性、 全方位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建构来源于现实并指导于现实,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化拓展,这不仅是理论追求,也是现实要求。 为此,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同时要坚持提升供给能力与健全共享机制的统一、 坚持系统谋划部署与阶段实施推进的统一、 坚持强化政策保障与营造文化氛围的统一,从而为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汇聚不竭思想动力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1. 党群融合: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

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其一,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的优势。 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健全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的体制机制,搭建各方力量联结互动平台,科学厘定各方主体权责边界,更好把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赋能。 其二,发挥党的领导的凝聚整合优势。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 “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实现公共文化治理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充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要。 同时要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成果的普惠和共享,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期待,切实提升人民精神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其一,在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凸显“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 不同历史时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构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 的唯物史观。 新时代,要始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着力点和立足点,实现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集中力量解决文化企业实力偏弱、 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矛盾。 其二,在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进程中凸显“一切依靠人民” 的价值立场。在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要以大众对文化建设的广泛参与作为重要路径。 除了解决国家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外,还应致力于推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的大众化和生活化,确保全体人民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中权利平等、 机会均等,以共建共享理念来构建人人享有、 人人参与、 人人创造的良好格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进程,直至引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2. 提质增效: 坚持提升供给能力与健全共享机制相统一

一方面,要提升供给能力、 优化文化资源。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精神文化公共服务供给,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议题,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结构性改革,逐步构建起实效性高、 可持续性强、 精准度好的公共文化治理体系。 二是加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文化创作和文化生产要源于人民、 扎根人民、 依靠人民。 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鼓励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业余生活中发挥特长,参与创意研发活动; 要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获得思想启迪。 与此同时,要扩大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作更加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做好精神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 在城市,通过科技赋能提高人民对智慧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在农村,重点聚焦供需不相匹配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另一方面,健全共享机制,汇聚文化力量。以共创、 共建、 共享理念持续引领文化发展成果分配和推动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共创精神生活的“美好未来”。 新时代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要立足中国大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和世界各国人民、 全国人民共创精神生活的美好未来。 二是共建精神生活的“优质蛋糕”。 在共建精神生活时,必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是共享精神生活的“丰富食粮”。 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要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要求和价值导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无缝对接,其中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3. 统筹兼顾: 坚持系统谋划部署与阶段实施推进相统一

一方面,要在顶层设计层面加以系统谋划部署。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框架内的关键一环和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必须坚持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 推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需要运用文化建设的总体性思路和综合性措施,既要有理念层面的设计,又要有实践层面的落实,还要有制度层面的保障,为新时代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条件。 这有赖于各部门、 各主体的积极主动作为,自觉承担各自的责任,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检测和预判能力,平衡战略的稳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共同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 二是科学拟定评价指标。 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全面了解个体、 区域和不同群体的精神生活状况和内在差异,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9]。 要注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和总体性评价,完善评价反馈内容、 优化评价反馈方法,以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构建人民精神生活的评价指标,切实形成体系完善、 反馈有序、 评估科学的工作体制机制,以保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更加有序有效有力。

另一方面,要在实践探索层面注重阶段实施推进。 在长期性、 渐进性和协同性相结合的进程中把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是针对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目标。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分阶段、 渐进式推进的过程,必须根据目标的阶段性,确立切实可行的长、 中、 短期文化发展目标,分阶段、 分过程、 分步骤逐步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现实文化诉求。 二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考虑到各个区域、 城乡和个体之间的适度差异,不能要求不同空间、 不同人群在同一个时期达到一致的水平,而应该分区域、 分时间逐步提高。 三是以协同的方式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在这一过程中,要协同经济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其他要素共同发展、 整体推进,最终实现人民精神层面和精神追求的不断提升。

4. 软硬兼施: 坚持强化政策保障与营造文化氛围相统一

一方面,强化政策保障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着力解决政策保障相对滞后于文化市场发展的现状。 其一,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等法律法规,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如建立文化、 旅游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线上线下内容的动态审核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完善各领域的黑白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 其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大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利益诉求,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 强基固本的作用,以此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和夯实价值根基[10]。

另一方面,营造文化氛围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 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品质的文化空间有利于形成文化消费集聚带,大力促进高品质文化消费。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高品质文化空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高质量文化空间,促进创意生产和消费。 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着力于文化氛围的塑造。 其一,要积极培育城市人文氛围,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要目标和有力抓手,优化社区公共文化布局,创造人们真心喜爱且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提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民主法治素养、 生态文明素养和网络文明素养,不断增强人民的主体意识、 开放意识、 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其二,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计划,优化乡村文化空间布局,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加强网络文化和道德建设,引导广大网民遵纪守法、 理性表达。 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建设村民身边的文化生态圈,用切实可行的保障举措提高保障水平,深度推进人民群众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水准。

四、 结语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蕴含丰厚的理论底蕴和鲜明的理论特质,其实现的过程具有全民性、 全面性、 渐进式、 多元化等基本特征,必须要把握其内部诸多要素的关联性。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依赖于每一种文化形态的有效运作机制,更得益于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主体的统一、 供给能力与健全共享机制的统一、 系统谋划部署与阶段实施推进的统一、 强化政策保障与营造文化氛围的统一,既要尊重个体多样化、层次化、 差异化的原则,还要遵循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点,逐步缩小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层面的贫富差距。 唯有如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精神力量、 积蓄强大势能,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1]。

猜你喜欢
总体性共同富裕精神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