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功信仰的建构与演化

2023-02-23 22:30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主簿通志

陈 颖

(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

陈应功信仰起源于宋代莆田地区,陈应功至今仍受到莆田一带酱盐业者和陈氏后人的祭祀。最早祭祀陈应功的庙宇为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的“灵显庙”,据《莆田市志》 记载,原灵显庙位于今莆田市涵江区紫璜山上,毁于20 世纪30 年代。 现存陈应功纪念馆,由陈氏后人“将灵显庙的部分原构件迁至紫璜山东麓进行改建而成”[1]。 陈应功纪念馆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宫下路苍然街1 号,它的存在表明陈应功信仰已历经千年,流传至今。

目前关于陈应功的史料,主要围绕灵显庙,共有三则。 第一则是由郑子清撰写的《灵显庙记》,年代较早,记载陈应功的生平与封神经过,《八闽通志》 《兴化府志》 《闽书》 《全宋文》 等对陈应功的记载均以该庙记为基础删改。另有两块碑刻,分别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立的《重建世祖忠祐圣侯庙碑》 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立的《重修忠祐侯公庙记》,现存于涵江区陈应功纪念馆,《福建宗教碑铭汇编》 收录两块碑刻的碑文[2],碑文记载了灵显庙重修的过程和陈氏子孙及相关人物的贡献。

目前关于陈应功信仰的研究不多,主要将其与盐业史联系起来[3],或作为盐神讨论[4]。 对陈应功信仰的形成、 发展和演变,目前没有专文研究,因此目前学界对陈应功信仰的认识还存在一些盲点。 笔者主要考证陈应功的生平、 灵验事迹和盐神传说。

一、 《灵显庙记》 的版本及作者

《灵显庙记》 (作者郑子清)主要有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八闽通志》 和《兴化府志》。比较两个方志版本,《八闽府志》 成书于明弘治三年(1490),刊刻于明弘治四年(1491),现存版本为弘治四年(1491)刊本[5]; 《兴化府志》 成书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但因刻版毁于火灾,现存版本为清同治十年(1871)以《弘治兴化府志》 抄本为底本的重刻本,“雕版不精,讹错过多,甚至整段脱漏之处。”[6]2就版本而言,《八闽通志》 更早、 更精确。 兹摘录《八闽通志》 中《灵显庙记》 如下。

在涵头盐仓之西。 神姓陈名应功,涵江之东山人。 母甘氏,尝载震载夙之时,梦一苍龙蟠于寝室户枢上,明发而应功实生。 年甫弱冠,慷慨忠勇,恒以诸葛忠武侯自许,下视马、 臧、 张、 许诸人,谓不足为。 宋太平兴国初,陈洪进尚据漳泉,应功洞识时机,且以爱护乡邦为念,力劝洪进纳土于朝。 是年,游洋草寇窃发,至有隗嚣、 公孙述伪号。 诏就近地调兵收讨,应功直诣军前,自请讨贼,遂任前锋,越溪谷鏖战,竟为贼刃所劘。 乡人壮之,相率舆棺归葬,而祠之于此。 建炎初,里人陈倅宣抚淮南,每出师讨贼,空中时见陈将军旗,前导所向,贼锋披靡。 他如海道风涛之恐,岁时雨旸之咎,事无巨细,随扣辄应。 宝祐五年,锡号浮善侯。 咸淳以来,累封广利嘉泽侯。 景炎元年,加封忠佑侯。 里人长乐主簿郑子清为记。[7]568

比较两个版本的庙记内容,所载陈应功事迹、 叙事顺序大致相同。 《兴化府志》 版的《灵显庙记》 在《八闽通志》 版本的基础上,补充了较多人物、 细节。 主要添加内容如下。

(1)开头多了一段描写莆田风物的文字:“莆山川奇伟甲七闽,地灵振洩,人物彬彬。 其聪明正直而生者,没而为神,何代蔑有? 要其土神之著,勋劳定国、 祥祉及民,自湄洲妃母而后,涵江陈侯又其表表者也。”

(2)补充了陈父的故事: “父国公尝指示家人曰: ‘此儿必大振吾宗,但恨吾不得亲受牲鼎之奉耳!’ ”

(3)补充了陈应功劝谏陈洪进纳土一事的细节: “……条陈古今天下分合之由,备述天命人心归属之意,谓负固一隅,不量事势者,皆非保身全桑梓之计也。 陈公义其请,遂纳土于朝,闽之人民藉以奠枕,侯之赐也。”

(4)补充了灵显庙初建庙时的所在地: “侑食于昭灵张真君之祠旁,由是灵德峻功,日以昭著。”

(5)补充了陈应功帮助宣抚淮南的细节:“卒能获救援,保采石,神与有力焉。 惜乎陈公父子死难,而神之伟功潜德卒未能发扬其万一。”

(6)补充了“灵显” 庙额的来源: “淳祐十二年,太学前进士陈应祥请于朝省时,赐‘灵显’ 庙额,神于此时始大赫厥声,濯厥灵矣。”

(7)补充了庙记的起源,并指出作者为“世儒”: “里社方佥谋广祠宇,中有老识之人谂于众曰: ‘我侯之显迹此邦,三百年于兹,而功德之衣被此邦,亦且三百余载矣。 然庙食虽隆而壁记未睹,非缺典欤?’ 遂请世儒笔之,庶几来者粗有所考焉。 侯他时庙宇鼎新,显号日彰,将大书特书,不一书,亦未晚也。 乃属予记其大略。”

(8)结尾有“景炎元年八月朔日立”,或该版本的庙记曾经刻为碑文,删去了《八闽通志》结尾的“里人长乐主簿郑子清为记” 的署名,简称“主簿郑子清”,放在标题后[6]773。

由此可见,在内容方面,《弘治兴化府志》版《灵显庙记》 是在《八闽通志》 版《灵显庙记》 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扩充,显然后者更具有史料真实性。 因此本文以该庙记(下称“ 《八闽通志》 版《灵显庙记》 ”)为主,辅以《弘治兴化府志》 所收录的《灵显庙记》 (下称“ 《兴化府志》 版《灵显庙记》 ”)为参照,作为考证。

从内容推断,《八闽通志》 版《灵显庙记》的写作时间不早于庙记结尾处的“景炎元年”(1276)。 作者为陈应功的同乡、 长乐主簿郑子清。 史料中没有关于郑子清的记载。 查弘治《长乐县志·秩官》[8]与崇祯《长乐县志·职官》[9]中收录的主簿姓名,亦无相关记录。 主簿一职,属县佐官。 宋代主簿主要职掌“勾稽簿书、 征督赋税、 出纳官物、 参与县内司法活动”[10]。 长乐县,南宋时期属福州,这一时期福州地方志《淳熙三山志》 中,对长乐县主簿一职的描述是:

主簿一员。 元丰七年置。 元祐元年省,四年复置。 岭口盐仓,旧置主簿一员,元祐元年减罢。 四年,知县袁正规申: “所管盐额浩瀚,乞复置主簿或监当官。” 遂置主簿一员。[11]7994

据此,长乐县下设一员主簿,其设置、 复设均与盐仓有关,职掌包括对盐额的审计。 《淳熙三山志》 中亦载北宋政和八年(1118),长乐县建怀安盐仓,替代水口盐仓。 《淳熙三山志》 原注中指出“时兴化军以涵头仓运盐到此,搬剥留滞,奏移怀安”[11]7852,可见当时有从涵头仓向怀安仓转运仓盐,而在庙记开头提及,灵显庙“在涵头盐仓之西”。 因此,郑子清作为长乐县主簿,有可能与涵头盐仓有来往,又兼为陈应功的里人,应对陈应功的生平有所了解,所记的陈应功生平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二、 陈应功的生平及灵验事迹

《八闽通志》 版《灵显庙记》 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陈应功的生平事迹、 死后灵验事迹与封神经历三个部分,有迹可考的有四件,均存在模糊、讹误之处。 考证如下。

1. 劝谏纳土

陈应功曾洞识时机,以爱护乡邦为念,力劝陈洪进纳土。 陈洪进,《宋史》 有传,载其太平兴国三年(978)四月献纳土地[12]13959-13962。 纳土一事亦载于《宋史·本纪》: “己卯,陈洪进献漳、 泉二州。”[12]58劝谏的细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

“己卯,平海节度使陈洪进用其幕僚南安刘昌言之计,上表献所管漳、 泉二州。” 后注: “己卯四月二十五日用幕僚记,此据《大定录》,其详未闻。”[13]426

这段记载中,劝陈洪进献土的幕僚是“南安刘昌言”。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 后注,幕僚一事依据《大定录》 一书的记载。 《大定录》,全称《天下大定录》。 据《宋史·艺文志》: “王举《天下大定录》 十卷。”[12]5167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天下大定录》: “始高季兴,终刘继元。 其所记疏略,独江南稍详。 本十卷,今但为一卷,恐非全书也。”[14]《天下大定录》 一书目前已佚,所以此事仅有《续资治通鉴长编》 所收录的部分可供参考,但 “其详未闻”。 刘昌言,《宋史》 有传,泉州南安人,在陈洪进治下担任功曹参军,掌笺奏,与陈洪进关系密切,以至于“洪进遣子文显入贡,令昌言偕行。” 传中没有提及劝谏陈洪进纳土一事[12]9206。 因此,陈洪进纳土一事真实存在,但陈应功是否劝谏陈洪进纳土,则“其详未闻”。

2. 协助平叛

陈洪进纳土同年,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陈应功在宋廷镇压“游洋草寇” 时阵亡。 对这一事件的记载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 等。

会仙游、 莆田、 百丈草寇乘虚啸聚十余万,来攻城。 城中兵才三千,势甚危急。 ……时两浙西南路转运使杨克让在福州,遂率屯兵往救之,围既解,监军军器库副使王继升率精兵二百骑,夜出追击,悉擒其魁首,械送阙下,草寇悉平。[13]438

会盗起仙游莆田县、 百丈镇,众十余万攻城,城中兵裁(才)三千,势甚危急。 ……继而转运使杨克让率福州兵破贼,围遂解,诏褒之。[12]10117

泉州民啸聚为盗,克让在福州,即率其屯兵至泉州,与王明、 王文宝共讨平之。[12]9270

会游洋洞民万余叛,攻泉,继升潜率精骑二百夜击破之,擒其魁,械送阙下,余党悉平。[12]8406

“草寇”,指反抗宋廷的农民起义军。 在起义过程中,来自仙游县、 莆田县的“草寇” 集结攻打泉州城,最终被朝廷委派的福州转运使杨克让率福州兵镇压。 朱维幹在《福建史稿》 中对起义的原因、 过程及结果均有考证,指出本次起义的领导者为林居裔,起义人数约万余,经过晋、南、 惠诸县的农民相继响应,扩充而成。 在《福建史稿》 中,朱维幹也引《八闽通志》 版《庙记》 内容作为注释。

隗嚣和公孙述,在前后汉间,分踞陇蜀称帝。 林居裔自号西平王,故记中有“至有隗嚣、 公孙述伪号” 之语。[15]

结合《兴化府志》 版《灵显庙记》 中“朝旨就近调福建兵收讨,侯直诣军前,请身收贼” 的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陈应功前往杨克让军前,主动请缨,任前锋,并在镇压起义时身亡,但这一细节也仅在碑记中记载,具体的细节不详。

3. 立庙祭祀

陈应功阵亡之后,乡人载棺以随、 为其立庙。 这里提到的庙,应是灵显庙,位于“涵头盐仓以西”。 据 《兴化府志》,涵头盐仓位于“郡东南二十里,元丰三年置,属莆田县延寿里”[6]1312。 宋元丰三年是1080 年,而陈应功阵亡的时间为太平兴国三年(978),因此,在乡人修建灵显庙的时候,涵头盐仓尚未建立。 这意味着在修建灵显庙的102 年之后,庙址东边才出现了涵头盐仓,也意味着郑子清所记录的“涵头盐仓以西”,参照的是撰写庙记时的灵显庙和盐仓的位置。 “涵头盐仓以西”,位置或在《莆田市志》 提到的“紫璜山”。 今涵江区仍留有地名“仓前”,位于紫璜山到青璜山之间,地名中的“仓” 应是“盐仓”。

在《兴化府志》 版《灵显庙记》 中,对灵显庙的位置有补充说明: “侑食于昭灵张真君之祠旁。” 据《宋会要辑稿》:

张天师祠。 在福州福清县。 石上有足文,旧云天师遗迹。 熙宁十年封保禧真人。 高宗绍兴八年正月赐庙额“昭灵”。 一在(莆)田县岩浔山江口奥(澳),汉天师张氏别祠。[16]1012

文中,“昭灵” 是福州福清县张真君庙的庙额,赐封于宋绍兴八年(1138)。 而《八闽通志·祠庙》 中所收录的福清昭灵庙,由邑人高赟率众立庙于宋天禧元年(1017)[7]514。 另有莆田县昭灵庙:

在南厢之东峬。 其神即保禧贞人也。 江口岩浔俱有祠,而郡人亦立庙于此。 号详见《福清县·祠庙志》。 宋乾道三年夏,不雨,郡守钟离松祷祠下,辄应。 寻增修之。[7]566-567

两座昭灵庙均未注明建造时间。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最早有记录的昭灵庙建庙时间(1017)晚于乡人为陈应功立庙的时间(978)。 因此,“侑食于昭灵张真君之祠旁” 这句话,也是后人所加。

4. 灵验事迹

宋代封神的条件是“祈祷灵应”[17]。 宋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二十五日诏曰: “应天下祠庙祈祷灵验,未有爵号者,并以名闻,当议特加礼命。”[16]988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时,对封神的条件有所增加,为“所祷累有灵应、 功德及人、事迹显著”[16]990。 所以灵验是宋代封神的主要标准之一。

陈应功阵亡后,经常“显灵”,帮助乡人,灵验事迹包括护航、 降雨等。 有具体人物、 时间的事件有建炎初年帮助里人陈淬宣讨淮南。 陈倅,《八闽通志》 版《庙记》 中称“陈倅”,《兴化府志》 版《灵显庙记》 《宋史》 中作“陈淬”,应为同一人。 陈淬字君锐,兴化军莆田人,生前屡败金兵,其建炎初年的事迹如下。

建炎元年,辟诸军统制,宗泽命击金人于南华,败之。 兼大名府路都总管兵马钤辖,擢知恩州。 王善者,金之种落也。 拥众十万,长驱两河,遂袭恩。 淬与长子仲刚拒战,贼飞刃及淬,仲刚以身蔽刃,死之。 明年,善复围陈州,淬大败善兵,拜宿州安抚使。 李成叛,诏以淬为御营使、 六军都统、 淮南招抚使,讨之,三战三捷。

未几,金人犯采石,又檄淬回援建康。 淬将中军,戚方将前,王将后。 淬曰: “彼众虽多,然止有二十艘,一艘不越五十人,每至不过千人。 吾伏兵葭芦翳荟间,俟其旋济旋获,前后不相知,讫济,当尽获矣。” 杜充不从,金兵遂犯板桥,诸军皆溃,淬独与战,势穷力尽,据胡床大骂,刃交于胸而色不动,与其从子仲敏俱死。 诏赠拱卫大夫、 明州观察使,官其一子一婿。[12]13295-13296

根据记载,陈淬于建炎二年(1128)任淮南招抚使。 结合两版《灵显庙记》,陈应功“显灵” 的时间为陈淬征讨李成叛军三战三捷时。 《兴化府志》 版《灵显庙记》 增加了陈应功“保佑” 采石之战以及陈淬、 陈仲敏父子死难的内容。 但两版《灵显庙记》 中关于陈应功显灵的描述“每出师讨贼,空中时见陈将军旗,前导所向,贼锋披靡” 仅在《灵显庙记》 中可见。

《重刊兴化府志》 中提到涵头市有忠孝坊[6]268,是元代魏天祐为陈淬父子所立,但没说明地址。 《涵江区志》 载“陈淬祠堂在紫璜山麓”[18],与灵显庙旧址在同一座山上,但祠堂现已无存。

《灵显庙记》 为研究陈应功的生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其中记载的大多数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然而,在记录这些历史事件时,没有明确陈应功是否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两篇《灵显庙记》 的写作时间与陈应功的生活年代相去甚远。 留存更早的《八闽通志》 版《灵显庙记》 的写作时间距离陈应功时代已经过去了近300 年,因此存在后人附会的可能性,或相关史料在流传中遗失,这些都有待研究与考证。

三、 陈应功与“盐神” 传说

后世称陈应功为盐神,但这点在两篇《灵显庙记》 中都没有提及,仅有《兴化府志》 版《灵显庙记》 记载陈应功“珍护盐艘”。 这意味着陈应功成为“盐神” 的时间在两篇《灵显庙记》 之后。 然而,陈应功“盐神” 传说至今仍在莆田地区广泛流传,主要内容是他发明晒盐法的过程[19]。

海盐制造方法主要有煮盐法和晒盐法两种。作为更早的制盐法,煮盐法在宋宝祐五年(1257)纂修的《仙溪志》 中就有记录。 志中“货殖” 部分,最先列出的条目就是盐,下注制盐法。

《海物异名志》 云: “编竹为盆,熬波出素,即以竹名盘也。 其法以竹篾织之。” 缝以蛎灰,使不漏不烧者,以卤水隔之也。[11]8279

《海物异名志》 的作者是和陈应功同时期的陈致雍。 “编竹为盆” 指竹篾编成的大型盐盘,在竹盘内外涂抹牡蛎灰,以防卤汁泄露,通过竹盘熬海水制盐。 然而,《仙溪志》 中仅提及煮盐法,这至少说明南宋末年晒盐法尚未广泛应用。

在《兴化府志·货殖志》 中,同样首先提到了盐,但是制盐法却是晒盐法。 晒盐法是先在沿海的荒滩上建造盐滩,引入海水,利用日光蒸发、 浓缩海水提取海盐。 这种方法“一夫之力可晒盐二百斤”,且“大省柴薪之费”,提高了制盐效率,降低了制盐成本。 最晚在明代中期,晒盐法成为更普及的制盐方法。 志中提及陈应功与“盐神” 传说。

按,天下盐皆烹煎,独莆盐用晒法。 莆人云: “陈侯教我。” ……入国朝来,始有晒法。闻其初有陈姓者,居陈侯庙南,为人多智计,私取海水,日曝盐园中。 及成,乃教其乡之人。 后人失真,遂以为陈侯云其法。 ……莆人往往祀陈侯而忘教晒盐之祖,失之矣。[6]334

其中“入国朝来,始有晒法” 一句存在争议。蔡国耀《陈应功发明晒盐法吗》 一文指出,晒卤成盐始于南宋,丘盘晒盐始于明初[20]。 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 一书区分了发明与推广,认为晒盐法的发明时间应在宋、 元之际。 元初推广晒盐法,“元代初年,福建沿海十分之六的盐场,已普遍采用晒法,而摒弃煎法”[21]。 另外,志中提到莆田地区晒盐法的发明、 推广者为居住在灵显庙南的一位“陈姓者”。 虽然时间上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陈姓者必然对莆田晒盐技术的推广和改进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虽然志中提到了“陈姓者” 对晒盐法的贡献,但“陈姓者” 的身份和背景仍然缺乏确凿的历史记录。 后人将陈姓者与陈应功混淆,并将陈应功奉为盐神。 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或有助于揭示“陈姓者” 的身份,并进一步验证是否就是陈应功。

四、 结语

陈应功在莆田地方社会中被广泛崇拜和供奉,供奉陈应功的庙宇成为当地人民寻求庇佑的场所。 这种长久而持续的信仰传承,体现了陈应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笔者主要考证了陈应功从烈士到祠神再到盐神的史实,但在考证过程中发现关于陈应功的记载,无论是成为祠神还是盐神,多为附会,亦有讹误之处。 因此,关于陈应功的历史多为虚构。

深入研究陈应功信仰的源流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民间信仰的流变、 地方文化的延续以及历史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陈应功信仰在流传过程中展现了其丰富性和独特性。 笔者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在涵江灵显庙附近的苍然社区有一座名为“灵显祖庙” 的楼房建筑,门口树立着一块名为《闽粤莆田涵头陈氏宗祠碑记》 的石碑,立碑时间为2015 年。 根据碑文内容可知这座建筑是涵头陈氏宗族的祠堂。 结合现存的《重建世祖忠祐圣侯庙碑》 和《重修忠祐侯公庙记》,可以发现陈应功信仰从清代至今还经历了第三次建构和演变: 成为当地陈氏的祖先神。

陈应功信仰丰富的演变过程承载着社会、 文化和宗教的变迁,反映了陈应功信仰在不同时期的适应和转变。

猜你喜欢
主簿通志
Beat the Grass and Startle the Snake打草惊蛇
割发代首
更 正
做官不识字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曹操割发代首
不知足诗
云南编年史之力作——评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