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渗透策略

2023-02-23 22:08何俊君何男超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学德育

何俊君 何男超

摘 要:本文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渗透策略,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德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几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的策略,包括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教师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让中学生接受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德育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56

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鲜明特色和深远影响的文化,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他们也处于思想行为最易受外界影响的时期。此时,良好的德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然而,教师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中,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1.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深远影响的文化。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形式、生活习俗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高品质的道德观念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主张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基本道德规范;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慈悲为怀等;各种优秀的艺术形式,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多种传统文化的生活习俗,如节日庆典、饮食文化、婚丧礼仪等;丰富的科技知识,如农业技术、医药知识、建筑技术等;各种社会制度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如家庭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等。

总的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基石。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重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德育中,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强调对人的道德和品德的培养。通过传递道德经典和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例如,教师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引入德育中,可让学生理解仁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公平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力渠道。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学生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友善和谦和的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有责任心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渗透策略

在中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渗透力度。

1.课程设置策略

课程设置策略是教师针对特定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出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课程安排和管理方法,它涵盖了学校课程的类型和结构、各类课程的科目设置和课时分配、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改变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中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应设置合理的课程,讓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有利于中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接收。

教师可以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学科中,穿插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语文课上教授古代诗词时,教师可以讲解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在历史课上讲述历史事件时,可以强调其中的道德冲突和道德选择;在政治课上讲述政治理论时,可以对中国文化在政治体制软性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加以阐述。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要专门设立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包括文学类传统文化如“国学经典”、艺术类传统文化如“中国传统艺术”、历史传统文化如“传统佳节及来源”等,还可以增设本地的传统文化知识类课程,如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历史悠久,可在中学重点设置“古都文化”课程;浙江、湖北、安徽、江西等地的江南文化闻名,可在中学重点设置“江南文化”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系统地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课程中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体验感,便于他们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学校可以在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新媒体设备展示历史文化遗址,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播放诗词中描述的古代历史人文景观,在美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开设传统艺术技艺等手工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视觉感受,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总的来说,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中,需要从课程设置、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课程安排上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

2.教学方法策略

教学方法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教学过程的整体方案。良好的教学方法策略旨在提供全面、平衡和有深度的教育体验,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教师想要实现较好的教育效果,应注重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法。

中学生对知识和理论有着较好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代文学作品、古代哲學思想等。通过讲解、讨论和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知识,学生能够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性认知。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如兴趣爱好、社会竞争等,这些动机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体验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通过参观博物馆、古迹,参与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学生能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开始主动寻求学习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来解决现实问题。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道德困境、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中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和竞争,他们乐于与同学分享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和研究成果,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通过与其他学校、社区的竞赛和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钻研的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自信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

3.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品性形成渗透性、持久性的影响,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凝聚、激励和塑造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这三者在整个校园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学校建构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因此,教师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在中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教师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学校应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戏曲表演、书画展览、民间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文化活动,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古代村落等,在课外文化活动后安排学生投稿,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提高中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应注重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通过布置校园环境、设置校园文化墙、设计校园传统文化黑板报、在学校和班级公众号刊登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教师需要加强校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建设,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教师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明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要求和支持措施。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会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要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的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策略

学校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学校应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能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家长应该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学校应引导家长关注学校的德育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家长会、家访等,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

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孩子传授优秀传统文化。家长可以通过讲述传统故事、诗词歌赋等方式,让孩子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家长还可以组织家庭活动,如包饺子、剪纸、写对联等,让孩子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朗诵等,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

社会教育是指除家庭和学校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同样对中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教育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师为了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校可以积极与社会各方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学校可以与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也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座谈等,为学生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民俗节庆活动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支教、扶贫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应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远离网络不良信息。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德育活动,如在线讲座、网络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中学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在中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提出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等策略,可以有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德育中,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惠嫦《初中德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教育界》2020年第17期。

[2] 张丽娟《试析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9期。

[3] 陈武峰《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学德育中的作用浅探》,《读写算》2020年第36期。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在多解中学创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