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3-02-24 12:29
中国市场 2023年1期
关键词:管护文明生态

罗 斌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尤以邓坤金,李国兴的观点有代表性。两位学者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在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各方面成果的总和。”[1]

对于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去把握。简单地说,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发展关系。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上看,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态文明的内涵更加科学。生态文明目前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为一切文明提供了生态条件。

2 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分析

2.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新标准

人类文明从历史进程上可分为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三个阶段。在采猎文明阶段,人类不具备很强的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此阶段,人类表现为对自然的崇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在此阶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有限,农业生产形式与方法都比较落后,虽然此阶段的特点是改造自然,但对自然的破坏只是小范围的,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和谐共处的状态。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在此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急剧提升。大自然不再令人敬畏,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自然规律不再被人类遵守,在无止境的追求财富,取得经济大发展的刺激下,人类贪婪地掠夺、支配与奴役大自然。生态平衡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人类发展越来越不可持续。

工业文明使人类的财富得到了极大增加,但人类也早已认识到其带来的“恶果”,并开始了反思。经过对人与自然的重新审视,生态文明开始出现。生态文明就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界,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生态文明形态不是简单地对工业文明进行否定,而是对其合理部分进行吸取,并对旧文明形态开展改造。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改变“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建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迄今为止,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新标准。

2.2 乡村生态环境形势紧迫

新中国成立以后,仅用了70多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所历经的4次工业革命共260多年的历史。尤其农村改革开放后,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但由于当时存在严格的城乡户籍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流动到城市工作。一些农民中的精英开始利用乡村的资源、原有的产业基础,借助外来的技术发展乡镇企业。随着乡镇企业的全面发展,对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污染排放大,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农业本身包括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重视农膜的回收,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以及畜禽粪便排污不规范等,也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乡村的价值开始得到重视,并被重新认识。随着“农家乐”“郊区游”的兴起,农业景观、乡村文化逐渐被城市消费者所青睐,乡村生态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凸显。

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从农民自身来讲,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不满意。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2018综合研究报告显示,农村受访者认为,最不满意的社会环境因素就是环境污染[3]。因此,从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以及城市消费者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需求,到农民对环境污染的态度来看,乡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紧迫。

2.3 农民生态意识与参与意识薄弱

农村生态环境形势紧迫与许多农民的生态意识、参与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一方面,部分农民为追求产量与效益,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多年养成的习惯,许多农民乱倒、乱扔垃圾,也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淡薄。农民大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而对于社会整体相关的长远利益则漠不关心。要彻底改变许多农民固有的有关生态环境的事物属于政府的责任,跟自己没有关系的认识。不断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与参与意识,树立起农民主人翁的责任感,真正成为保护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主力军。不断地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思想层次。这就需要通过不间断的环保讲座、社区教育、公益广告展览等传统的方式去教育农民,还需打破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积极创新多种合适的教育形式,以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与参与意识。使他们摒弃生态文明建设只是政府的任务和职责,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的思想,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当中。

2.4 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包括生态宜居的内容。尽管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但相对城市来说,其有着天然的生态环境优势。要推动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不断恢复与构建起优良的农村生态环境。这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就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与精准治理,势必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所以说,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通过对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的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的理解,还为进一步了解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任务打下基础。

3 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则,山水林湖田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原则[4]。这六项原则就是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坚守的原则。

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多年的努力下,经历了由易到难的过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巩固已有的成果,明确工作方向与重点,持续完善乡村生态文明的治理体系。今后一个阶段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一是编制规划。北京编规划坚持三个原则:①坚持统筹编规划原则,村庄布局与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做到紧密衔接。②开门编规划原则,充分吸纳各有关方面和村民意见。③驻村编规划原则,确保每一个村的规划都能够因地制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村民的评议。二是努力整治农村环境。三是在乡村开展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四是对农村水环境加强治理。五是深入治理农村垃圾。六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强建设。七是对农村社会治理不断深化。八是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任务已经明确,为更好地开展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细化建设的路径。

4 北京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4.1 规划推进,营造乡村景观生态美

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系统。只有整体谋划,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方位发展。要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态特点,在考虑景观格局服务生态系统复杂效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充分体现出当地生态环境的景观生态美。

4.2 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北京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在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据多项研究表明,对农业生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力,造成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18年,北京农业打造了113万亩优质产业田、优良生态田和优美景观田。需要对农田生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加强保护。

4.2.1 农田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复杂性的变化对物种的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农田景观的格局优化对于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做好农田景观生境及景观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结构生境的优化配置可发挥害虫天敌的“生态控制”作用,有助于物种的迁移,为天敌提供食物,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

4.2.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网络支持体系。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提升了景观生态功能的连接度,整合了乡村资源,保障了乡村生物的多样性。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创造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加速了城乡的融合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4.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北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及实践的调查。凝聚相关学科的力量,建立科研团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坚实的科学和技术支持。制定系统性、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使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有针对性。

4.3 健全生态管护制度

在积极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管理的重视,使各利益相关方在管理上协调一致。一是充分组织动员村民参与管护,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在参与联防联控的各单位和各类人群之间,细化生态管护责任,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控制体系,确保管护责权明确,主体到位。二是对生态管护目标与标准要明确,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提升管护目标与标准。要及时追踪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制定高标准的生态管护目标。建立数据库、信息平台的共建共享制度,统一规范生态环境的标准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管护考评制度,及时发现管控各类生态违法违规行为及突发紧急事件。

4.4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应尽快建立与完善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相关方利益关系的制度。积极发展环境权益交易,完善环境价格机制。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生态系统的价值,创新乡村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能仅停留在行政层面,还需上升到法律层面。生态补偿机制应依据当地生态状况,运用市场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例如,产业扶持、政策补偿、技术补偿等。

4.5 开展村民生态环保教育

开展村民生态环保教育的目的是让村民知道什么是环保,怎样环保。对于环保教育的实施,绝不只是政府职责,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及村民之间都应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教育的内容,首先就是要让广大村民树立起生态环保的理念。其次是宣传国家环保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做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教育的方式可通过各类媒体营造良好的环保舆论氛围,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融入日常生活中。此外还可通过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的评比活动,充分利用模范的作用来带动村民生态环保素养的提升。

开展村民生态环保教育应增加环保教育资金的投入。建议在环保投入中,设立专门的环保教育资金,以保障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有效开展。

4.6 保持乡土性

对于乡土,费孝通认为是一种根植于土地,靠地缘、血缘关系的纽带和传统礼俗维系的自然村社。乡土承载着乡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乡土性是一种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地方文化特性。它能让人产生情感认同、心灵回归。这种人与乡土的依恋关系构建出了乡愁情结,体现出了乡土性的核心内涵。

乡土性包括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物质性体现为能看见的元素,例如,衣着服饰、饮食住宿、乡土植物、农耕活动的过程、乡土建筑、村落布局形态、田园景观等。非物质性体现为不可见的、无法量化的元素。例如,民风民俗、村民的价值观、乡土意识等。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构成的自然风貌,要与乡土性中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农耕文化特点,使人产生情感认同。

猜你喜欢
管护文明生态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