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品格及深远意义*

2023-02-24 05:45杨增岽
高校辅导员 2023年6期
关键词:时代思想文化

杨增岽 尚 晋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近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深邃精辟,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和系统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理论界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其生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历史承源性、学理厚重性、传承发展性、实践战略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和发展的基础上,扎根于厚重的中华文明历程,积淀于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经验,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升华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形成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文化的产生原因、价值追求和主要功能进行论述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了。”[1]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们首先必须完成基本的生活,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文化产生于物质生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统揽“两个大局”,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实际,不断加强文化理论创新。从2018 年8 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到2023 年6 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十四个强调”,再到2023 年10 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七个着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文化发展局势的准确把握、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已初步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文化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其价值追求也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人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将人民利益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利益全局的首要位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两个结合”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3]这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思想观点,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立心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脉相承,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多个重要元素,如和谐共荣的社会理念,以人民为本、以德治国的治理思想,九州一家、多样性统一的大一体传统等,这些重要元素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思想智慧与精神内核,逐渐凝结成我国的文化特色,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力量支撑。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深深扎根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来丰富治国理政的思路与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列于“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这是对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的一脉相承。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生动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7]纵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都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其中“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次宝贵的思想解放,让我们更进一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进而探索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理论与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性,证明了我们党的文化创新发展到达了新阶段。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文化血脉的同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三)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对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历史与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思想文化领域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与碰撞趋势明显,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挑战,我们党始终深刻总结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逐渐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始终将文化建设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坚持把文化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加以谋划,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审时度势调整文化发展战略。党始终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局势,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消极文化的侵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正是在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党不断从以上层面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四)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回应中形成

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了时代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迸发出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精神自觉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渐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迈上新台阶,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经过高度凝练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回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这一重要论断说明当前人们除了追求物质生活改善以外,还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质量的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0]如今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

最后,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对的国际新形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日趋激烈。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在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同时,我们要警惕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与意识形态渗透,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险与挑战,我们党着力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在思想文化领域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对国际局势特别是文化领域竞争态势的回应。

(五)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对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合理借鉴与扬弃中形成

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充满生命力。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而形成的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以学习西方文明为起点,开启了现代化历程。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促进中西交融、探索旧邦新命。然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1]西方文明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在当今社会也出现了贫富悬殊、发展失衡、个人至上等一系列问题。在文化交流借鉴中,我们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始终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面对国强必霸、党同伐异的西方文明,我们坚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交往之道;面对发展失衡、贫富悬殊的西方社会,我们坚持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核决定了我们在文化借鉴交流中要立足本国,辩证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合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总结西方社会治理特别是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发展。

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促进了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发展。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我们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各国文化美美与共,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吸纳各国文明的有益成分,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坚持独立自主,使各国的优秀文化基因与我国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明借鉴。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人民群众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萌发出的,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的伟大思想。我们可以从“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人民至上”“守正创新”和“胸怀天下”等主要角度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

(一) 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彰显出了其厚重的理论与实践智慧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本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品格的概括。这八个字高度凝练、鞭辟入里,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智慧。

欲明其理,需先解其言,知其意。“体用”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体”通常指本体,也就是永恒的、根本的原则和基础,而“用”则是具体的实践和方法。“明达”中的“明”是清晰、明了,意指能够看清事物,而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将“体”和“用”、“明”与“达”落实于新时代的思想文化工作领域,是对其内涵的时代重塑与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指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用贯通”则侧重于说明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二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又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体”引领航向。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党中央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积极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全局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提出将“两个巩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方向正确、内容丰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路径转化为治理效能,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达用”落实要求。“达用”体现出实践操作层面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实践“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七个着力”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战略路径,生动地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经世致用的特点。

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体用贯通”彰显其辩证特征。文化理论上的创新与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相互贯通、有机结合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2]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第二个结合”作为一次宝贵的思想解放,必然决定了文化建设新的实践路径的提出,即“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3]而后者也集中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时代价值。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体用一源、体用贯通的辩证体系。

(二)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展示出了其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诞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鲜明的人本特征和人民逻辑。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文化创新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史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人民群众开创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文化产生的源头活水,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生特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我们党文化建设的工作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如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包含“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这些重要论断体现出党中央始终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力求让人民群众切实得到文化领域的实惠,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人民群众从内心认可、喜爱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汇聚起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依靠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在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剧中人,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始终在文化建设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对于文化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人民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受益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出了鲜明的人民情怀。

(三) 牢牢坚持“守正创新”体现出了其发展进步的时代特性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被正式提出,在今年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守正创新”以凸显文化建设的发展性特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对文化自信的坚守把握中实现对使命担当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谋篇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新命题,为新时代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充分认同和坚定信心。新时代呼唤新理论,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四个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5]由此,文化自信成为与“三个自信”相并列的新命题,“四个自信”的时代课题正式形成。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6]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这生动彰显出我们党既坚持正确立场,又不忘面向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出新气象和新作为。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对理论的守正中实现对前进道路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17]“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党中央对我国前进道路的精准锚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党领导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又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方向。新时代新征程上,“两个结合”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出发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实践落脚点,二者具有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契合。“第二个结合”的创造性提出,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也是为传统文明注入现代力量的过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对我国前进道路的认识到达了一个新高度。

(四) 以“胸怀天下”展现出了其恢宏的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人“视天下犹一家”的博大胸怀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如今构成了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世界取向。

这种路径和处理方法也可以称为未列举基本权利的救济方法,其难点在于既然宪法未列举此类基本权利,则当事人的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是否可以获得司法救济[4]?这也是长期以来被激烈争论的且不断演进展开的问题。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被推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如何构建时代背景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8]我们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创作更多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展现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人民在文化交流中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谱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艺篇章。

呵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观点。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我们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明姿态,不同文化的相互包容与交流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步和丰富全球文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以宽广胸怀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主动架构起人类文明进步相互了解、包容的桥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远意义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推动我国文化自信发展到达新高度,促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彰显了深厚的人类情怀与广阔的全球视野,体现出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推动我国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不断铸就着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就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法宝。只有具备文化自信的国家,才能在全球舞台上坚定立足、稳固前行。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纵使屡遭挑战,却依然充满活力。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是我们源源不断的自信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握中华文明这一理论根基,在守好魂脉和根脉的基础上,肩负起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责任。“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时代发展方位的创新结合与融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还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切实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使我们党的文化自信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经久不衰,这样独特而深邃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历史主动,强调“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增加了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表明我们党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党的文化自信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巩固了文化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的布局谋划,体现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方针和原则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将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将文化建设视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灵魂要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等。这些思想实现了在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发展,体现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三) 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指引了道路和方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指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以文化自信担负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的阐释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坚定的主体性的先进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不竭的自信之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开放包容担负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19]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等重要论断,彰显了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宽阔胸襟。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为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提供了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

(四) 彰显了深厚的人类情怀与广阔的全球视野,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于时代潮头、统揽两个大局,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科学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重大课题,充分彰显出深厚的人类情怀与广阔的全球视野,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在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高度,积极策划推动并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以“中国之答”的形式深刻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相处”的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战略指引。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被推进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成为关乎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着开放包容、纳新接远的中国气度,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兼收并蓄中实现发展,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胸怀,体现了我国的世界情怀与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时代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