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2023-02-24 05:45
高校辅导员 2023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话语

王 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2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话语亲和力的提升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话语亲和力源于对话双方的认同和尊重,表现在话语内容能够符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被理解,同时吸引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话语’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肩负着知识传递、表达信仰、价值引领的功能”[2];“亲和力”是指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情感交流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可亲可近的力量,具有亲和力的话语能够使教育对象乐于接受、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优化话语空间形成亲密的话语关系、创新话语表达形成亲切的话语内容、加强平台建设形成亲近的话语环境等方式有效提升。

一、话语空间:以主体间性为主导,增强话语受众黏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通过一定空间实现知识导入、品德塑造、价值观构建,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形成全局性结构,将受众规约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引领及思想熏陶范畴内。”[3]现代网络已经重塑了话语空间格局,教育主客体无须同时“在场”即可实现话语的传递,但网络的海量资源也吸引占据了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干扰了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压缩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空间,导致教育主客体的分解和割裂,难以充分实现话语的互联互通互信。有鉴于此,教育者要在网络空间建构以“主体间性”为主导的话语空间,营造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互相信赖的对话环境,同时以“有效度”的内容供给增强话语受众黏性。

(一) 构建“平等性”的话语关系

开放、包容、互动、创新是互联网文化的主要特征,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于主体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平等对话交流。

第一,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教育对象进行平等、公正的交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是建立话语空间的必要前提。一方面,要给予教育对象平等的表达机会,让其能在网络话语空间进行情感释放和观点表达,帮助教育者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引领。另一方面,要坚持平等的话语表达方式,避免单一化、命令式的交流方式,规避使用“务必、不得、责任自负”等权力话语,减少压制性语言的使用,以“说理”方式达成共识,构建教育主客体之间平等、和谐的信任关系。

第二,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网络对话机制。网络提供了多种便捷的信息表达和交流方式,教育双方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互动交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平台的话语交流中达成价值共识。一方面,通过交流和对话弥补“信息差”、扩大“共识域”,将教育者主导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线性话语交往转化为“多对多”的对话式话语交往,把“你”转变成“我”,把“你们”转变成“我们”,建立成长共同体的“合作对话”。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换位思考,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和接受能力,采取“提问”“设问”等话语表达进行逐步引导,提升受教育者在对话中的参与感、体验感,帮助其进一步理解话语内容的内涵意蕴,实现对话语内容的“自我消化”。

第三,教育者要主动创设网络对话情境。现实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等方式为话语双方营造对话空间,鉴于网络场域的虚拟性,教育者务必要主动触网,在熟练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的基础上,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注意力锚点,以受众乐于接纳的语言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对话交流,将受教育者从浩渺的虚拟空间吸引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同时,教育者也要用实际行动彰显师者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营造关心受教育者日常生活、解决受教育者实际困难的良好氛围,在各类社会重点、热点和痛点问题发酵之初“抢滩登陆”,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信任、依赖、敬佩,从而主动寻求对话,在话语交往中形成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化。

(二) 加大“有效度”的话语供给

资讯、娱乐、社交等网络资源都吸引占据着受众的时间和精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亟须“有效度”的话语供给,为受教育者传递主流价值观念、解决实际问题、打造云端心灵驿站,变“我想说”为“我想听”,“听我说”为“我要听”。

第一,做好话语的实践性转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在网络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实践活动,其话语作为实践的直接载体,本身即具有实践性。教育者要摒弃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制粘贴”“理论说教”,将话语内容与受众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教育者要号准受众真实需求的“脉搏”,从需求的性质、层次及样态等入手,围绕其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开展对话,为话语内容供给提供“第一手”信息,以增强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话语的实践性还体现在话语的“受用”程度和针对性,教育者可以将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情况相结合,避免大而空泛、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的宣教话语。

第二,做好话语的时代性转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符合时代趋势,基于时代关切充实话语内容,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网络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使得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飞入寻常百姓家”,要通过理论宣讲和解读的时效性、持续性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还要立足于当下社情国情、放眼于世界发展大势,将当下热点话题引入教育内容之中,在对话题的剖析和解读之中引导受教育者思辨,开展与时俱进的话语创新。

第三,做好话语的情感性转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奠定了其理性认同的基础。如果网络对话交流缺乏面对面交流的全方位实时感知,无法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更多表达,教育者也就无法实时捕捉受教育者的反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性主要体现在话语之中,教育者要多用温暖受众的“关怀”话语、情理交融的“说理”话语、激发共鸣的“共情”话语,提升思想政治话语的亲和力,与受众之间建立稳定、牢固的情感纽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表达向隐性表达过渡,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所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形成价值共识。

(三) 凝聚“大思政”的话语合力

网络的发展使得个体之间呈网状相连,政府、社会、高校等育人力量紧密相连,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重要节点。凝聚“大思政”的话语合力,有助于将“教育者的独奏”升级为“群众性的合唱”,构筑起网络思政“同心圆”。

第一,有关部门要动员各方主体全员参与。党政干部、辅导员等高校思政工作者,专业课教师、网络“大咖”等群体可以依托其所在的网络平台,结合实际工作和擅长领域,有侧重地开展面向大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教育者要以系统完整的宏大叙事为主要结构,将彰显顶层设计和制度优势的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主要话语内容,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奋进之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用微观透视讲述身边人、身边事,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用乡村振兴的今昔对比、平凡岗位的坚守奉献等生动故事引发受教育者的情绪和讨论,引导受教育者经历“共情—共鸣—共识”的内化过程。

第二,促进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互鉴。各教育主体之间要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借鉴。“浙江宣传”作为思想与文化宣传的官方渠道,以“深耕浙江、解读中国、影响世界”为目标,创作了多篇10万+文章,引发网友热议;“南航徐川”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打破校园围墙,备受青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网红”董宇辉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表达能力,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社会持续输入正能量。教育者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工作,从话语理念、话语方式、话语内容等方面进行学习借鉴,创新思路、深耕实践,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

第三,跨界联动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所谓‘跨界’是指跨越原来区域划分或产业分类意义上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4]全媒体时代“互联网+跨界”已然成为热门与趋势,具有一致价值追求的教育主体具有跨界联动的先天优势。例如,作为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B站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共创的优质内容,既能够传播主流价值观,也能让年轻用户认可和接受。各方教育主体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和受众共享,进而实现突破既有的圈层限制,打开思维、放下姿态,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提升。

二、话语创新:内容与形式并重,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

丰富的话语内容、新颖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激发受众兴趣。教育主体要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形式的改进优化与相辅相成,打造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话语内容。

(一) 聚焦内核,整合话语创新资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内核不变,在党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中进行话语创新。

第一,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一方面,在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对红色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赋能,打造多样式、轻量化学习载体,还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充实话语内容、积累话语资源。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通过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民族的血脉、文明的底蕴”,[6]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充足的文化底气。当前,传统文化节目频上“热搜”,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良好契机,值得倍加珍视、深入发掘、宣传阐发,教育者要从中广泛汲取话语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合理吸收“网言网语”。网络语境中孕育出的网络语言,因其生动、多样、富于表现力,以及与当代生活特别是与青年一代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的特点,成为网络交流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和恰当运用“网言网语”,能够迅速拉近教育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将积极向上,既能符合受教育者特质,又能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言网语”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增强话语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其次,任何一个网络词汇的出现与流行,都必然有着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者要从网络流行语中辨别和倾听出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通过合理设置议题等方式进行正面引导。例如,针对“内卷”“躺平”等词汇背后隐含的现代性焦虑,教育者可以通过正面引导等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在动态平衡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节奏,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三,积极融合“圈层文化”。网络的便捷性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的网络用户通过个性化推送、建立社交群等方式深度连接,“在圈层化交往中,各圈层独有的话语体系在固化各圈层边界的同时,也让圈层外的‘他者’处于一种‘失语’状态”。[7]随着汉服、手办、游戏电竞等“部落化圈子”规模持续扩大,领域更加细分化,圈层壁垒使得用户在不断重复接收相似内容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茧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深度透析“圈层文化”,理解圈层、走进圈层,才有可能“破壁”“出圈”。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让圈层文化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积极要素为更多人所知晓和认可,从而推动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 守正创新,提高话语转换能力

网络话语通常形式多变、内容丰富、表达幽默,文字、符号、图片、视频、表情等要素组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网络语言文化。教育者要主动适应网络话语表达习惯,做好话语的通俗化、故事化、图像化转换,将具有科学性、真理性、思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换为能抓住兴趣点并引发共鸣的网络话语。

第一,教育者要用通俗化的语言变理论为白话。列宁曾说:“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8]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话语讲述创新理论、热门话题和国际时事,将“理论”翻译为“白话”,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风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和文章中,善用白话、巧用俗语、妙用新语,经常运用接地气的通俗话语阐释深刻的道理,体现出极强的话语亲和力。比如,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强调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揭示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深刻道理……将“小常识”与“大道理”相联系,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鲜活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第二,用故事化的语言变枯燥为生动。网络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容易导致教育受众在信息的广度中迷失,对枯燥深奥的、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而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故事化表达,往往更能打开受教育者的心扉。教育者要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内容与时空、人物、事件等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进行“二次加工”,使受众对话语内容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9]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广泛汲取故事素材,把枯燥的理论讲深讲透讲活,通过讲述具有“生活感”“身边感”的故事激发共鸣,达到共情,实现价值传递。

第三,用图像化的语言变抽象为具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媒介的多样化发展,图片、视频、表情包等图像化作品的创作门槛不断降低、传播效率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重要话语载体。激起全民观影热潮的“我和我的”国庆系列三部曲电影通过对观众内在情感的唤起,潜移默化地建构起观众的爱国情怀;爱国题材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把“兔子”拟人化,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爱国故事,在青少年中“圈粉”无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探寻形象、直观的图像化话语表达方式,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数据、动画等多种元素相结合,同时积极尝试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方法,创设集视觉、听觉、触觉、情绪、情感于一体的“拟态环境”,通过复现环境、场景等方式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三、话语平台:融入全媒体传播体系,提高网络思政话语影响力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快速迭代发展,使万物互联、万物皆媒。“媒体”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社会信息,同时也在深层次上塑造着人们的情感、幻想、价值观以及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方式。“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迫切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矩阵式”平台为基础、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积极融入全媒体传播体系。

(一) 全面覆盖,打造全媒体矩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运用全媒体工具,打通信息传播时空,构建开放的传播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更多的网络渠道、更广的网络空间中传播流动。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创建全矩阵发布渠道。“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占据着即时信息发布的大部分市场,抖音、B站、小红书等新平台也不断发展壮大,不同平台有共性但也有个性。例如,抖音平台适合清新有趣、短小精悍的视频作品,小红书更偏向于女性用户,细节感要求高,知乎适合内容严谨、具有深度的文字作品,但受众对作品的专业性均有较高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关注网络媒体变化发展趋势,积极布局全平台入驻,结合其各自特性和优势,针对不同事情、不同意图,进行侧重运用或融合运用,发挥不同平台的作用,在网络中形成立体式的传播模式,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不同的网络场域中不断汇聚,占领主流舆论宣传阵地。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精心打造全矩阵精品内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存在简单搬运、单向灌输、缺乏新意等问题。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数字化作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载体,其内容必须足够有价值,让受众在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的网络环境中主动传播才能实现教育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持续输出高价值的精品化作品,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一次采集、分类加工、多元生产、分众传播”的数字化生产新常态,[10]具备全媒体的文案写作、图片设计、视频剪辑、活动策划、社群运营、数据分析等能力,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需求,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内容转型。

第三,有关部门要用心培养全矩阵意见领袖。现实场域中,意见领袖的话语领域是特定的,存在议题性,但是拓展到网络上,网民可以随意对任何话题发起评论,成为意见领袖的门槛大大降低,但其影响力却由于网络的广泛传播而不断放大。因此,必须在网络全矩阵平台中,培养一批导向鲜明,富有影响力、感染力、号召力的红色“大咖”和“塔尖”IP,将“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融入各自“专业所长”,引导主流舆论,反驳不当言论,使网络场域中凝聚更多的话语“向心力”。

(二) 精准触达,巧用信息化手段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持续推动着信息系统的迭代和传播格局的嬗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对智能的充分运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智能算法,优化议程设置。以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抖音等app为代表,智能算法技术正在被普遍应用于市场化的媒体平台,影响着用户的议题认知、意见表达和行为方式。“你能看见什么由平台的算法所决定,算法在影响你的立场,进而塑造你的价值观。”[11]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借助智能算法工具进行网络议题分析,搜集网络舆情并科学分析研判;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主流价值观融入算法规则设置中,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议题进行较高权重的跨圈层推荐。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描摹数字画像,实现精准分发。大数据和算法可以实现对网络用户行为轨迹和个人信息的全面采集,实现用户分析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形成清晰的用户数字画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结合用户的“数字化标签”,为受众推荐其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精准适配。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对受众关注的不良社会思潮加以引导和纠正。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建立内容共创网络社区。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实现了用户与平台的“共生生态”,例如,知乎等平台就凝聚了一大批优质创作者与忠实用户。内容共创的核心在于,用户既可以是受众,也可以是传播者和内容创作者,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也可以同时是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受众提供内容创作、讨论交流的网络社区,“使受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者”,形成一个交互共享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三) 协同引导,营造清朗网络生态

面对网络上各种纷乱嘈杂的声音,创造一个有利的话语传播的网络环境,才能够避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淹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12]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要增强话语辨别能力,同时要对受众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做好网络空间的监管、净化与治理工作。

第一,教育者要提高自身话语审美能力。网络环境中,各种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但部分网络流行语存在“不规范造词”问题和“泛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例如“栓Q”(英文“Thank you”中文化)、“芭比Q了”(barbecue衍生为“完了”“无力回天”之意)等。教育者自身要提高话语辨别能力,避免在迎合受众的过程中误用相关词汇,要坚守理性表达的原则,切勿使用“标题党”等自媒体惯用的引流伎俩,弱化教育主体的公信力。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教育。在虚拟化的网络传播环境之中,虚假新闻、仇恨言论、网络暴力等问题在平台上层出不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受众运用网络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正面告知网络资源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提高其对信息的甄别判断、分析解读能力,引导其自觉抵制混淆是非观念、误导价值取向的不良信息。同时,针对网络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等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司法案件”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加强网络法治教育,让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支持者、宣传者。

第三,有关部门要坚持疏堵结合,提升正面宣传传播效能。一方面,有关部门要通过多个部门、地方和企业、网民等主体的协同监管监督,“堵”住虚假信息的传播源头和传播途径;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还要及时有效提供优质内容供给,驳斥错误言论、消除偏见与误解,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和国家形势进行真实、透彻的客观分析,加强正面信息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话语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