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多维阐释

2023-02-24 05:45刘芳丽
高校辅导员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思政

刘芳丽

(1.甘肃政法大学 学生工作部,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纵连古今、横贯四海,蕴含着独特的价值理念、崇高的道德情怀、深奥的哲学智慧、非凡的民族气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中华儿女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情感纽带,是中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智慧源泉,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动力,具有资政育人、启智润心的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建设文化强国、赓续民族文化血脉和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之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契合文化强国建设之需、履行文化传承之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之行的重要举措。

(一) 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需要

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密码,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之需。首先,熠熠生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之源。中华民族在5000 多年历史长河中披荆斩棘,铸就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其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经史典籍、发明创造、艺术瑰宝等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光耀时代的辉煌成就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最大底气,也是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强大精神支撑。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文化开拓创新提供了丰厚理论滋养和历史经验支撑。饮其流者怀其源。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完善的价值体系、独特的人文精神滋养着现代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伴随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一些西方国家将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元素以隐显结合的方式输入其他国家,企图以文化同化、精神消解、弱化意识等霸权行径来颠覆他国文化大厦,最后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强大的文化吸引力、独特的价值内核、坚定的民族精神和革故鼎新的生存禀赋,能有效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保持本色依旧、魅力无限。因此,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在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中坚定文化自信,在乱云飞渡的异质文化叠加影响中从容自若。

(二)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不忘本来才能开拓创新,善于传承才能铸就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丢弃了传统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文兴以强国,文衰以弱国,文化兴衰与国运沉浮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延续民族根脉、绽放文化魅力、彰显时代价值的应然之举,也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一方面,弘扬中华文化精髓、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数千年民族文化精髓,承载着亘古不变的独特民族记忆,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不竭力量源泉。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凝练升华后融入课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唤醒学生的传承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以新模式新创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文化传播是释放文化潜能、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有效路径。数千年文化积淀与东西方文化交融使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这些文化资源蕴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道义基因,[2]能够以价值共识、情感融通、利益契合化解文化传播之中的民族隔阂,为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提供了重要依托。立足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效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扩大其辐射力和影响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广阔空间。

(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思政课肩负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通过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智慧启迪、文化熏陶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古今、义理深邃,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实效意义非凡。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卷帙浩繁的经诗典籍、流芳百世的爱国故事、斑驳绚丽的艺术瑰宝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教育资源,能有效发挥文化培根铸魂、资政育人功效。如教师通过讲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励学生崇德向善;教师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讲述爱国英雄故事,砥砺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勇于践行爱国理想;教师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态度进行文化比较鉴别,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廓清思想迷雾、树立世界眼光。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以文化为支撑、以价值理念为升华、以精神层面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启智明心、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升品德修养。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崇德尚仁”的道德追求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相耦合,能同频共振发挥育人合力。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源头活水、精神旗帜和文化意趣,将二者有机融合,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办事的内在遵循和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传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的原则,以增强融入实效,提升育人质量。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理论脱离实践俨如束之高阁、虚无缥缈、空洞无物的僵化教条,会失去特有的生命力。马克思指出:“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实践是孕育理论的沃土,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指南,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迸发出思想火花、实现理论的飞跃。理论与实践互辅共生的辩证运动为中华民族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民族复兴大业开拓了广阔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对“两个结合”的深度践行,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现实之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淬炼,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民族特色,教师将其融入思政课要遵循理论联系实践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领航定向作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心甄选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理论的深度和文化的宽度滋魂润心,充分发挥以文化人功效。另一方面,从实践逻辑视角出发,教师要以现实为理论自觉的尺度,积极发扬实践精神,倡导实践智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粉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围剿,以实践“验兵场”论证理论的合规律性,以先进理论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才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础上促进理论推陈出新,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融入实践中积累育人经验。一言以蔽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二者齐驱并进、双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呼唤。

(二) 坚持传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传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依然风华正茂、生机盎然,其根本原因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赓续文化血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为了让青年学生镌刻民族记忆、延续民族根脉、系牢民族纽带,更好地发扬民族精神,为坚定“四个自信”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摒弃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自大姿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自信吸纳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不断丰盈其内在意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创新的滋养中更好地传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教师要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积极承担延续民族血脉的神圣使命,既回顾历史文化,又观照现实,以古鉴今、资政育人。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以锐意进取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吐故纳新的鼎新格局破除文化虚无主义桎梏,以时代课题激活传统文化活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连接,避免堕入自我封闭和文化断层的泥淖。

(三) 坚持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的原则,以显为主,以隐为辅,两者同向同行、各显神通,不断释放文化育人潜能、增强育人实效。显性融入主要指教育者在掌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储备和接受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的、直观的、灌输性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如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内容,通过设置文化议题和举办文化传承活动等方式进行显性教育,旨在明确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显性教育平铺直叙,短期教育成效显著,但随着时代变迁,教育方式的多样,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传统的显性教育无法达到全面影响和无缝衔接,其效力有限,因此还需要将视角扩展到隐性教育,以显隐结合的方式强化融入成效。隐性融入主要指教育者依托一定的时空和场域,以比较含蓄、潜隐的渗透方式将精心挑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学风建设、校园环境和日常生活,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环境熏陶和文化浸润中触动灵魂、震颤心灵、升华境界,进而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隐性融入的主要优点是方式隐蔽,情感渲染浓厚,不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理排斥,教育效果更为持久,但其缺点是需要精心设计,耗时且成效难以掌控。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需坚持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互补的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融入载体、强化师资建设三重维度出发,提升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实效。

(一)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课程体系有效衔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立足不同学段的教育特色和学生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推进课程体系有效衔接,提高教学实效。从宏观设计和指导层面来讲,国家要制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规章制度,为各级各类学校有序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方向指引、行动遵循和制度保障,确保教有所依、育有所成。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任务,做好整体规划,强化教材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精心甄选与高校思政课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教育目标将其融入课程设计中,加强课程衔接,增强教育实效。国家要鼓励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制定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读物。从学校层面来讲,首先,学校要根据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政策法规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必修课、选修课,协调各方资源,同频共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其次,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融入方案,科学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多措并举增强教学实效。最后,环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要注重环境的育人功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和班级建设,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熏陶和文化感染,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涵养。

(二) 创新融入载体,全面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高校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找准融入基准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日常实践活动、融入网络媒体,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一是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思政课是铸魂育人、领航定向的主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功能所致、目标所系、情感所通、现实所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深度、内容广度和价值维度与高校思政课相契合,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从知识传导和情感认同来讲,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激励崇德修身、厚植爱国情怀。二是以日常实践活动为依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是实践的升华结果。高校要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勇于打破陈规旧俗,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积极构建创新育人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老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感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提升人生境界。高校要利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精心策划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话剧、知识竞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在熏陶中汲取精神养分,补足精神之钙。三是以网络媒体为教育载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媒体。网络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高校要将传统教学与网络媒体深度融合,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虚拟体验的直观方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观看、阅读和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启迪思想,塑造健全人格。

(三)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思想认知和参与程度。崇德修身、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的思政课教师往往能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崇高的道德素养塑造学生、以超强的学术造诣启迪学生,不仅给学生智慧能量、思想启迪、行为示范,更能从思想源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因此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责任担当,在博学笃行中强化政治自觉、道德自律和理论自信,积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拓宽文化视野,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和精髓要义,并将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为教学活动储备知识和能量。第二,高校要上下联动,内外融通,多措并举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活动,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效能。学校要定期邀请知名专家为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培训,从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和文化广度拓宽教师知识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学校要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和课堂观摩活动。如选配教师参加教学竞赛,以赛促学,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讨交流和集体备课活动,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横向互学互鉴、纵向教学衔接。第三,从年龄、学历、职称、性别、专业等层面优化高校师资结构,打造一支数量充盈、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优势互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才梯队,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历史和现实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勇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育时代之精英,是文化自信之基、文化繁荣之源、民族复兴之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天下一家”的崇高社会理想、“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经世致用”的实践智慧、“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崇德尚仁”的修身之道、“以和为贵”的交往准则……这些文化精髓经久不衰,具有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重要功效。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重路径融入高校思政课,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大学生强化使命担当,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