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程思政改革思考与实践*

2023-02-24 04:23杨军屈杰吴彤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仲景伤寒论思政

杨军 屈杰 吴彤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又具体提出“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并显性展示的具体方式。

中医作为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重要贡献,“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医学经典课程的《伤寒论》,既有古代文化人文观的体现,又有治病救人之良方,在目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中医药院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势在必行,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完成高等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医药学人才的重要举措。陕西中医药大学经典教学团队,在中医学专业《伤寒论》专业课教学中,顺应时代要求,融入思政元素,在探索、思考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时,做了许多思考和实践。

1 “立德树人”教育,是《伤寒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9年12月以来,一场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袭而来,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努力,迅速控制住疫情,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在抗击疫情中,中药清肺排毒汤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把该方作为治疗新冠肺炎的首选,究其来源,清肺排毒汤正是源于经典医籍《伤寒论》,因此,通过《伤寒论》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由此以《伤寒论》教学为抓手、以“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为出发点,把培养有理想与有才能的医生目标相统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以达到培养德才兼备中医药优秀人才的教学目标。

1.1清晰《伤寒论》历史发展,明白其文化起源,提高中医药文化自信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三国乱世,就国家状况而言,载入史册的大的自然灾害就有22起之多,其中涝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兼三国分争,战争不断,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体力和抵抗力降低,于是就导致了疫病长期大面积的流行,造成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甚至“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烈局面[1-3],就个人来说,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4]所描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疾病的流行,百姓的疾苦,亲人的病逝,激发和鼓励了张仲景发奋研究医学并从事医学著述的热情和责任感。加之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的勤奋努力,终于著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5],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几千年来为中华名族的繁衍昌盛做出来了卓越的贡献,直到2003年非典和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于中医学生来讲,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坚守对中医治病救人的本质,博济医源,精勤不倦,传承中医精髓,尤其是对于中医经典《伤寒论》而言,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把个人意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用经典指导临床辨证并为病患解决痛,提高毕业后的医疗工作水平和科研能力,最终实现中医的文化自信。

1.2结合《伤寒论》古训,提高医学思想品德修养,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内容》指出:“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6]同样,在仲景《伤寒论》里面,处处充满了人文关爱思想。

第一,精确全面,细致入微。在疾病的诊断方面,仲景反对和批评“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7]。”在具体的诊病过程中,仲景精确全面,细心观察,充分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临床观察“证”和“症”,如《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涉及“汗”的字就有128处之多,有全身汗、有半身汗、有但头汗处、有战汗等等[8-11],所以一个“汗”字还引出了《伤寒论》的许多名方,如有汗脉浮缓的桂枝汤,无汗脉浮紧的麻黄汤,但头汗出的茵陈蒿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这些精细微妙的观察辨证,既是张仲景精湛医术的写照,也体现了医圣一切为了病人的良苦用心,这种医德在今天中医诊疗中依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对此要教育医学生,在疾病的诊断中需仔细全面,四诊合参,切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免给病人造成误诊、失诊。

第二,简便廉验,药专力宏。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仲景在其《伤寒论原序》中强调“处处为病人着想”的崇高医师道德:“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对于今天的医学生而言,我们谨记仲景教诲,忠诚于人民的健康事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医疗道德;在临床处方用药中,仲景尽量使简便廉验,疗效确切的常见和便宜药物,且组方力求药味少而精。《伤寒论》113首方剂中,其特点一是配伍严谨,二是药少力专[12-14]。多数方剂都是由4-7味药物组成,有的甚至一两味,但亦能治愈危重大症。如治疗“少阴四肢厥逆,亡阳虚脱”的“四逆汤”为三种药物组成;治疗心脏动悸脉搏间歇的“桂枝甘草汤”就只用了两味药;治疗“少阴咽痛”证,更专用甘草一味而名曰“甘草汤”,即便是多味药物的处方也多选便宜的甚至是不用花钱,如橘皮、大枣、生姜等。在《伤寒论杂病论》所载375个处方中,生姜就使用于59个处方中,大枣使用于56个处方中,治疗“妇人产后腹中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更是体现了药食同源之妙。仲景所制的这些药方,使贫寒之家都能使用,并且药专力宏,有相当高的疗效,从而成为传之千古的“经方”。这些“经方”既体现了仲景精微深妙的医术,又凝聚着医圣处处为大众着想的良苦用心。

因此,我们在《伤寒论》专业课授课之时,要把《伤寒论序》以及具体治疗过程中的这些论断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内容,树立人生目标,重点讲学医是为了什么,如何在学习以及在以后的医学实践中对待患者,必须讲医德,要想学中医临床技术,必须先学会做人,以达“德之深者,必以术造其德;术之精者,必以德固其术。”这实际上就是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道理。

2 培养“德艺双馨”的学生,是《伤寒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宗旨和目标

2.1通过《伤寒论》医案阅读,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奠定专业基础 《伤寒论》方证医案,浩如烟海,阅读这些不同的经典医案,使得学生有不同的医学心悟和心理震撼。如《新编伤寒论类方》记载一妇女,噫气频作而心下痞闷,脉滑弦、按之无力。他医辨为脾虚肝逆、痰气上攻证,予以旋覆代赭汤治疗,处方:旋覆花9 g,党参9 g,半夏9 g,炙甘草9 g,代赭石30 g,生姜3片,大枣3枚,令服3剂,然效果不显。刘渡舟接诊,视方辨证无误,乃重用生姜至15 g,代赭石减至6 g,嘱再服3剂,病大减。并言因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代赭石虽可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 g,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则无功,故减剂量而获效。阅读此病案后,学生会产生如此疑问,为什么前医处方无效而刘老开方则效如桴鼓,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原文,学生才会明白,经方旋覆代赭汤中,旋覆花、代赭石、生姜的最佳配伍比例为3∶1∶5,此案药比例为3∶2∶5,接近原经方旨意,故效果明显,此案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伤寒论》,明白“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的意义[15-16],让学生理解经方量与效的关系,培养其从事中医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伤寒论》不但有静态的平衡,同时有其动态的变化,其中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通过此条的学习应用,明白仲景灵活多变的中医辨治思路,在实践中可以很好的指导临床治疗疑难病。

因此,通过《伤寒论》相关医案阅读,潜移默化的增加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和动力,增加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专门人才奠定良好基石。

2.2通过《伤寒论》教学,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工作习惯、关心爱护病人的人文品质 《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医疗活动,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容不得有丝毫偏差和失误。仲景当年反对“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陋习,所以,在《伤寒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工作习惯,例如在原文174条,附子都用三枚,方后注云:“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由此可见,张仲景在治疗疾病时,观察极其细致,说明病人服药之后,出现周身麻木不仁或疼痛加剧,昏冒不爽,这是体内正气得药力所助,与留着肌表的邪气相争所致,为正气抗邪,邪欲去而全去的反应,非病情加重,故曰“勿怪”,但是,如果大量服用附子之后也可能出现眩晕现象,故也要密切注意附子因用量过大引起的毒副反应,同时仲景还特别提醒“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进一步强调细心严谨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医学关怀既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医学人文精神发展的最高形态,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高度体认[17]。仲景《伤寒论》对患者的关爱体恤之情,体现在治疗疾病的每个环节,如152条十枣汤证方后注强举例“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强调的是因人而异,不同样的药物,要根据患者身体素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十枣汤用甘遂、芫花、大戟此类峻猛之药攻逐水邪,但用大枣10枚先煎汤,后送药末,体现出时时刻刻以病患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在最后又循循善诱,说“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更进一步显示仲景将生命健康视为最终目的大医品质[18]。

3 总结

教育部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规定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伤寒论》思政课程的目的,就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19],《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课程,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大环境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为新时代的发展保驾护航,如何才能让一部流传千年的经典重放异彩,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德艺双馨的临床医生,就成为《伤寒论》教学改革的焦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经典教学中,始终贯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中医学专业的支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国内外新局势、中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新课题,了解学生的新特点、关注中医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关注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推进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20-21]。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不但要提高人文素质及医学专业知识的修养,而且更加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鼓励学生在《伤寒论》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和分析《伤寒论》中的人文精神,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立德树人高度融合,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充满人文爱国情怀、服务人民大众的高端医学人才,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2-25]。

猜你喜欢
仲景伤寒论思政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伤寒论》实为115方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