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文化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本期特稿”栏目主持人语

2023-02-28 03:55
歌海 2023年6期
关键词:铜鼓民族团结中华文化

●杨 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246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通过文化上的交融实现相互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进而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广西拥有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等民族文化瑰宝,广西各民族优秀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各民族集体智慧结晶、文化自信载体、民族团结“融”的符号和形象。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发源自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合了许多先进文化,是推动各民族文化源头保护的主要动力。在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生活方式,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内容与载体发展,使各民族群众对共享中华民族符号的直观感受得到增强,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文化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中华文化符号、树立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前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挖掘人人认可、各民族认同的文化符号,使各民族在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共享、共通的文化符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提升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满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抢先发声的同时,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凝聚和动员各民族力量,展示中华民族形象。

二、全面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据统计,广西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达163.66 万户,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十口之家、情融五族”在广西比比皆是。可继续挖掘更多代表广西多民族集体智慧结晶的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等广西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推出《印象·刘三姐》《坐妹》《梦·巴马》《桂林千古情》等更多优秀旅游演艺项目,打造更多“和乐三月三”“刘三姐”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南疆文化”品牌,丰富文化自信载体。要继续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百千”工程,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可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园地)“同心文化载体”“民族之家”等阵地作用,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教育平台。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推进民族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动各民族优秀语言文化创新交融。

三、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

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是共情,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①〔美〕亚瑟·乔拉米卡利:《共情力》,耿沫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第3页。。在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氛围浓厚,共情效果好。广西宣传了“改革先锋”韦焕能、“时代楷模”黄大年、“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抗疫烈士”梁小霞、“爱国戍边楷模”陆兰军、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杨宁等等一批先进典型和榜样群体,创作了如《秀美人生》《大山的女儿》等优秀影视作品,“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广西有戏”“刘三姐歌谣”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广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今后,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调动各地各类媒体力量,提升“广西云”平台的影响力、传播力,综合运用广西各级报、刊、网、号、屏、端等宣传平台载体,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矩阵。要主动发出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声音,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主导权。要大力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围绕“流量”做“留量”,采取“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新闻舆论引导和社会氛围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铸入灵魂。要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赓续精神血脉。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挖掘文物、古迹、历史人物、红色文化资源等内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发挥学校、社区、企业、博物馆、公园等各族群众接触较多的场所在全社会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要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国旗工程”,要在“和乐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活动中宣传好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营造民族团结人人有责、民族团结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加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四梁八柱”,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实现家喻户晓,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通过宣传,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四、铜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符号”

李富强教授是我的老师,其对铜鼓研究可谓数十年如一日。李教授申报的“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其铜鼓研究团队在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期特稿文章中马君红博士、李富强教授的《多样与交融:中国南方民族“铜鼓来历”传说探析》,从中国南方民族“铜鼓来历”传说的视角,论述了铜鼓文化交流互鉴、交融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文化资源,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启迪作用。林成博士、李富强教授的《不同之和:壮瑶铜鼓文化比较研究》,论述了壮族、瑶族铜鼓文化因其强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发展至今,已成为两个民族集情感归属、民族记忆、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文中介绍了壮族和瑶族均是使用铜鼓的民族,且都有着历史悠久的铜鼓文化。壮瑶铜鼓文化“和而不同”:一方面,在交流互鉴中,两民族在铜鼓的用途与功能、铜鼓的收藏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因生产方式的不同,两民族铜鼓文化又颇具本民族特性。中国南方民族铜鼓文化也在“不同之和”中传承、延续与发展,逐渐成为各用鼓民族集情感归属、民族记忆、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并从未中断的文明,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真正的共同体”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共同体而获得自己的自由。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9,第571页。广西通过“文化符号”积极促进各族人民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巩固发展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广西故事”,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铜鼓民族团结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民族团结之歌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