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蒙电影文化交流

2023-03-02 16:15毅力奇
电影评介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中蒙蒙古国两国

毅力奇

中蒙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蒙古国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伙伴,也是最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国是蒙古国重要投资来源国和最大贸易合作伙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尤其自2014年中蒙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合作稳步推进、人文交流广泛开展。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中蒙之间在电影文化方面的交流,并对未来的合作进行展望,可以助推电影“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探索中蒙电影交流合作的新机遇。这对于两国友谊的传承,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对外形象的展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蒙电影文化交流溯源

(一)肇始期:20世纪50至60年代初

中蒙1949年10月建交,两国关系逐渐升温,电影交流也随之活跃起来。1952年双方签订了《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标志着中蒙之间正式建立文化外交关系。同年,《白毛女》(中国,1950)、《钢铁战士》(中国,1950)、《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苏联,1951)等一批中国电影在蒙古各地上映,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1953年,蒙古人民共和国艺术团与中国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交流了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工作经验。建交十周年后,两国的电影文化交流迎来第一个高峰。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蒙方举办“中国电影周”,在乌兰巴托等地放映了《红孩子》(1958)、《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林则徐》(1959)等影片。1961年,为庆祝蒙古人民革命四十周年,中方举办了“蒙古电影周”,《给我一匹马》(蒙古,1959)、《人民的使者》(蒙古,1959)、《星火》(蒙古,1957)等三部影片先后在北京、上海、呼和浩特等7个城市放映。此外,1958-1959年,两国首次合拍大型纪录片《乌兰巴托-北京》,在两国电影招待会期间放映。该片记录了中蒙建交以来两国的友好往来,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相互支持。[1]然而遗憾的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蒙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电影交流也随之停滞。直到20世纪70年代两国恢复互派大使,20世纪8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改善,电影文化交流才迎来复苏。

(二)过渡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1989年中蒙关系实现正常化,但两国电影交流在20世纪90年代却整体处于低迷。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蒙古国内政局动荡,电影业受到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而遭遇重创,电影制作基本停滞,政府不再出资,再加上管理混乱和设备老旧,导致电影人几乎失业,影院也关门或被改造成商场。“蒙古国成为没有电影院的国家,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延续了这种状态。”[2]尽管出现了中蒙首次合拍的故事片《遥远的毡房》(1989年拍摄,2001年公映)以及在蒙古国取景拍摄的《黑骏马》(中国,1994),但电影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双方的进一步交流。不过,电影业的低迷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1994年,两国签署《中蒙文化合作协定》。1995年,中蒙合资在乌兰巴托建立“桑斯尔”电视台。1997年,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频道落地乌兰巴托。这些电视台除了播送中国的新闻报道、专栏节目外,还播出译制成蒙古语版的《三国演义》(1994)、《水浒传》(1998)、《西游记》(1986)、《成吉思汗》(2004)等一批经典电视连续剧。[3]彼时的蒙古民众虽然很难观赏到中国电影,但这些电视剧的播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并且无形中培养了一批喜爱中华文化的忠实观众。

(三)升温期: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两国逐渐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合作。2003年,中蒙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蒙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4年4月,首次在蒙古举办“中国文化周”活动期间,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选送的多部影片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2009年,为庆祝中蒙建交60周年,蒙古国举办“中国电影周”,展映了《十面埋伏》(中国,2004)等多部影片。这一时期的蒙古国电影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内需依然疲软,因此,借助合拍的方式制作了一些历史片。许多合拍片里不乏中国演员的身影,例如蒙俄哈德合拍的《蒙古王》(谢尔盖·波德罗夫,2007)、蒙俄美合拍的《成吉思汗的意愿》(安德烈·博瑞索瓦,2009)。这些影片大都是关于成吉思汗的,2012年中蒙合拍的《阿尔巴特》同样如此。中蒙之间在历史观上存在差异,这就导致虽然政治经济领域的障碍被扫除,但不同的文化土壤影响了这些历史片的跨文化传播。不过,民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又开始出现,在中国影片里同样能看到蒙古国演职人员的参与,例如《雕花的马鞍》(中国,2009)、《斯琴杭茹》(中国,2009)等。

总的来说,由于受到政局变化、经济水平和文化方向的影响,过去的中蒙电影文化交流处于不稳定、不连续、不一致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中蒙电影文化交流始终是在两国官方签订的文化合作协议框架内进行。自从1954年开始,中蒙两国的文化部门每几年就会签订年度文化合作计划,决定当年的文化合作内容。这个机制曾长期发挥作用,成为两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包含电影在内的文化交流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电影文化交流的新发展

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2014年国家领导人对蒙古国“走亲戚”式的访问,中蒙两国关系得到进一步推动,双方的电影文化交流也得到加强,逐渐形成稳定、连续、总体一致的交流态势。

(一)政府主导,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

2014年,中方提出一揽子人文交流计划,其中包括5年内向蒙古国无偿提供25部影视译作。[4]此后,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实施了“丝绸之路影视桥”和“喀尔喀蒙古语译配项目”。截至2020年,36部共1603集电视剧和4部电影被译制完成,并在蒙古国多家主流媒循环播出。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6.7%提高到了2019年的25%,市场份额超越了韩剧和美剧,稳居第一位。[5]中国影视剧的热播,让蒙古国观众更加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并且带动了一股“中国文化热”。近年来,学汉语的蒙古青年越来越多,中餐馆遍布乌兰巴托大街小巷,到中国留学或旅游参观正成为越来越多当地人心中的梦想。中国官方主导实施的影视剧“走出去”项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广大蒙古国民众对中国的情感认知和友好态度,塑造着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的认可度提升,也为两国进一步的电影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蒙两国一直有互办电影周的友好传统。在两国政府高层的合力推动下,2018年至今,除了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改为线上展映之外,已经连续多年在乌兰巴托当地影院举办“中国电影周”活动(见表1)。这些影片题材丰富、内容精彩、制作精良、风格各异,但都蕴含着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蒙古国观众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尤其是2019年,为庆祝中蒙建交70周年,双方互办电影周。中方选择了《流浪地球》(郭帆,2019)等新近上映且票房较高的10部影片,目的是让蒙古国观众了解中国电影艺术作品,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6]蒙方更是高度重视,从本国近四年来创作的90部影片中选送了12部,中方组织专家学者从中选出《火热的心》(Deep in Heart,2019)、《小卖部的女孩》(Hers,2017)、《遥控器》(Remote Control,2016)、《信任》(Faith,2016)等4部获过国际奖项的优秀影片,在北京、呼和浩特两地进行展映。

(二)影展搭桥,助力蒙古国电影走进来

近些年,在中国举办的多个电影节和影展上时常能看到蒙古国电影。早在2013年就有一部蒙古影片《黄马驹》(Yellow Colt,2013)入围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得益于蒙古国电影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蒙古影片有机会出现在国际影展上。2018年,在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出现了《母亲》(The Mother,2016)、《成吉思汗的孩子们》(Children of Genghis,2017)、《白色祝福》(White Blessing,2017)、《四个小机灵》(Four Big Heads,2018)、《疯爱母亲》(Insane Mother,2018)等5部影片,其中《疯爱母亲》还参加了2019年在中国多个城市联合举办的“亚洲电影展”。2018年,《再别天堂》(Out of Paradise,2018)更是摘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爵奖。2023年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蒙古国影片《秋丰满月时》(Harvest Moon,2022)获得了最佳编剧奖。这些影片大都表现了当代蒙古人民生活,加深了中国观众对邻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建“一帶一路”国家中,亚洲国家占据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一些亚洲国家的电影发展不足,像《再别天堂》这样的影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后,不仅在影片所属国引起更大关注,也吸引了更多的亚洲电影人参加中国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7]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BRFFA),该联盟以影片互荐、影人互访为核心,共同提升电影策展能力,促进电影人相互了解,推动电影合作项目,探索电影节的未来发展模式。目前联盟成员有46个国家的53个机构,乌兰巴托国际电影节(UBIFF)就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国举办的电影节上也不乏中国影片、影人的身影。例如Golden Ger国际电影节是蒙古国最大的独立电影节,2021年有中国的短片入围,2023年邀请了中国最新上映的草原题材影片《脐带》(2022)作为开幕影片。此外,张献民等中国电影人也曾出席并担任电影节评委。

(三)民间参与,探索中蒙电影交流新机遇

近年出现的一些中蒙合拍片,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续写了中蒙友好交流佳话。例如,2018年中蒙合资拍摄电影《乌兰巴托不眠夜》讲述了中蒙两国青年之间的真挚情谊。又如,2019年由安徽电影局与蒙古国驻华大使馆联合出品的《图拉河上的爱情》(中国,2021)表现了中方援建工人与当地民众结下的深厚情谊。蒙古国驻华大使将该片作为纪念中蒙建交70周年的礼物送给外交部。这两部影片都加入了爱情元素,以情感故事为线索,展现和歌颂了“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蒙两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和互助精神。

在众多电影合作中,《疯爱母亲》是较为特殊的一个例子。这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小说的蒙古国影片。2003年中国作家王恒绩创作了短篇小说《疯娘》,描写了一位精神错乱的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她自身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不仅感动了千万网民,列入中国《大学语文》教材,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2017年,蒙古国方面购得小说版权,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后拍摄成电影。影片《疯爱母亲》不仅在蒙古国内广受欢迎,还被邀请到多个国家展映,更获得了2018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该片制片人表示,想与中国影视公司合作,把中国的经典作品或者“好故事”引入到蒙古国,以“丰富蒙古国观众的文化生活,加深双方文化的深度交流。”[8]《疯爱母亲》虽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中蒙合拍片,但却比普通的合拍片更加显示出中蒙之间文化互鉴的真正意义所在。以“母爱”作为主题的故事,不仅使中蒙创作者完成从文字到影像的艺术创作接力,还揭示了各国人民在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系中可以找到彼此相交的精神纽带。

在中蒙参与合作的电影中,《狼图腾》(中国/法国,2015)是不得不提的一部现象级作品。虽然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但不仅有中蒙两国演员参演,而且《狼图腾》小说阅读率最高的国家就是蒙古国[9],因此,电影在蒙古国广受欢迎。不过相较于小说可能引起的文化争议,电影更加侧重生态环保的全球性议题,并且在中蒙两国以及全球范围内取得较高票房。从中蒙电影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狼图腾》这样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所带来的思考就是:能否或如何打造现象级的文艺作品来推动两国电影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现象级作品无法仅仅依靠政府主导或影展推动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两国的电影人才和企业等民间的深度合作。

此外,民间参与的纪录片在中蒙电影文化交流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蒙古国TV2电视台制作的《中国的发展之路》(2021)、《一带一路——昨天、今天、明天》(2019),中蒙两国影视公司2020年启动的《三万只羊传真情》纪录片,不仅记录了中蒙经贸务实合作的大好局面,而且讲述了中蒙同舟共济的友好故事,表现了两国的友谊之花常开长盛。

三、对中蒙电影未来交流的展望

(一)加强顶层政策沟通,延续友好交流传统

中蒙两国不仅有友好交往的历史和传统,而且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国元首共识的推动下更是迎来了各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发展。两国在发展战略上有着稳定的合作对接:一是中方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蒙方的“草原之路”对接;二是中方的全球发展倡议与蒙方的“新复兴政策”对接;三是中方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与蒙方的“远景2050”长期发展政策对接,形成了推进中蒙关系深化发展的“三大引擎”。[10]在多个场合,中蒙双方领导人均表达过,当前的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三大引擎”的作用下,中蒙关系将被推向更高水平,迈上新的台阶。这样稳定的双边关系无疑为两国之间持续开展电影文化交流提供坚实的基础。双方应珍惜这样的政策环境,以电影作为媒介,增强两国民众相互了解的兴趣,创新交流机制,深化电影事业各领域合作,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格局。

在中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11],双方应继续加强顶层文化政策沟通,促使两国电影交流合作走深走实。过去的经验表明,中蒙电影文化交流的核心内容始终是在两国政府主导和顶层推动之下,以官方带头、民间跟进的方式開展。随着两国高层间频繁互访、民间相互往来,可进一步增强电影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电影交流合作政策。除了电影周、电影节的展映活动,联合制作宣发的产业合作之外,还应加强电影人才与学术研究的交流互动,助力双方的可持续合作。

(二)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推动双方互利共赢

目前,中蒙之间的电影合作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蒙两国的电影市场发展水平存在客观差异,中国市场庞大且消费力强,而蒙古国市场相对较小,可能导致中蒙合作电影在票房和市场表现上存在不平衡;其次,两国在制片、发行和营销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未能完善,导致合拍片的宣发和市场推广可能存在困难;再次,版权保护是中蒙电影交流中的难题,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盗版和非法传播的风险,需要加强法律保护和监管措施;最后,两国相关法规的不一致性可能导致合作项目的推进受限,需要通过政策沟通和合作协商来解决。

尽管存在以上问题,但中蒙电影合作的优势和机遇不可忽视。一方面,蒙古国可以将中方丰富的电影制作经验、先进的工业化制作理念以及专业化团队等技术优势引入本国为电影制作提供帮助;另一方面,蒙古国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游牧文化是其对外展示的国家名片,可以为中方提供别具一格的文化资源以及优秀的演职人员,促使双方合力创作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电影作品。

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促进中蒙两国电影产业的互利共赢,而且可行性也在不断增强。2021年,蒙古国议会通过了新的《电影法》,并于次年开始实施。该法不仅规范蒙古国的电影活动,还鼓励外国制作团队赴蒙拍摄电影,为支出高于50万美元的片方提供最高达45%的退税政策。[12]2022年,蒙古国成立文化部下属的蒙古国国家电影理事会(Mongolian National Film Council)作为电影管理机构,成立蒙古国电影基金(Mongolian Film Fund)。这一系列的鼓励性政策目前已初见成效。例如,该电影基金扶持的两部影片《风之城》(City of Wind,2023)、《如果我能冬眠》(If Only I Could Hibernate,2023)分别入围2023年的威尼斯、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这些举措表明蒙古国希望吸引外部投资来发展本国电影业,而这对于中国电影企业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合作契机,双方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一带一路”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路上,蒙古国不失为一个开发产业合作和打开境外市场的电影合作对象。

(三)互相尊重文化差异,合力谱写命运共同体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中蒙电影交流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假如不能较好地处理这种情况,在电影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进而影响双方文化交流的效果和质量。蒙古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13]因此,中国电影在蒙古国的传播要尊重其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尽量避免价值观层面的冲突或误解。同时,蒙方也应积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运用中华文化符号元素,尊重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

目前,对语言障碍的跨越主要依赖于配音译制和字幕翻译。在这方面我国有一定的优势,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频道、内蒙古电影集团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等单位不仅拥有众多汉蒙双语人才,而且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译配经验。近年来,随着中蒙教育合作推进,越来越多的蒙古国学生到中国留学。2016年在乌兰巴托成立的中国影视剧喀尔喀蒙古语译制中心的许多专职翻译人员,就曾是中国留学生。[14]在孔子学院、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等文化交流机构的推动下,蒙古国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双语甚至多语人才。在这些“民间文化使者”的努力下,中国电影在蒙古国已经成为“听得懂”的中国故事。另外在文字方面,蒙古国将从2025年起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这一举措或将为中蒙在电影上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便利条件。[15]

在相互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让中国故事“听得进”。这就要求在电影文化交流中应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双方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对话和沟通,以免在跨文化传播中出现“文化折扣”。在影片的叙事表达上,应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避免意识形态或宗教文化冲突,积极探索价值共识和共通情感。讲述共同发展的故事,使中蒙双方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认可度的提升。

结语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022年,中蒙双方发表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一致同意携手推进现代化建设,朝着共建和平共处、守望相助、合作共赢的两国命运共同体方向做出努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成果,也为双方的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中蒙都应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通过电影交流,文化互鉴,延续邻邦友好传统,促进两国民心相通。

参考文献:

[1]包宝德.1949—1966年间中蒙文化交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2][蒙]吉·道力格尔苏荣.蒙古国电影艺术政策的发展与改革[ J ].当代电影,2014(05):90-94.

[3]马宏波.我国对蒙古国文化传播影响力现状分析[ J ].新闻论坛,2022(04):71-72.

[4]意如贵.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电视媒体的合作与发展[ J ].西部广播电视,2020(22):42-44.

[5]乌哈思.推进“国际传播”助力“一帶一路”——中国译制影视剧在蒙古国传播情况分析[ J ].传媒,2020(04):24-25.

[6]人民网.中国电影周启动仪式在蒙古国举行[EB/OL].(2019-09-03)[2023-11-15].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0903/c1002-31334689.html.

[7]中国青年网.上海电影节:为亚洲电影“保驾护航”[EB/OL].(2019-06-20)[2023-11-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838184401313559&wfr=spider&for=pc.

[8]薄克国,赵琳.尊重多样文明 谋求共同发展 文化广泛交流助力电影市场繁荣[N].大众日报,2018-06-15(09).

[9]舒晋瑜.蒙古国颁发《狼图腾》“文豪”奖[N].中华读书报,2015-09-09(01).

[10]王宾.习近平同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举行会[N].人民日报,2022-11-29(01).

[11]新华社.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EB/OL].(2023-10-18)[2023-11-1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9882.htm?ddtab=true.

[12]Mongolian National Film Council.Incentives for global producers[EB/OL].[2023-11-15].https://filmmongolia.gov.mn/incentives/incentives-for-global-producers/.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蒙古国(2022年版)[EB/OL].(2023-11-15)[2023-11-15].http://www.mofcom.gov.cn/dl/gbdqzn/upload/mengguguo.pdf.

[14]乌吉斯古楞.“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影视在蒙古国的传播效果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15]刘天亮.中蒙电影产业合作的前景展望[ J ].传媒论坛,2022(14):85-87.

猜你喜欢
中蒙蒙古国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蒙古国某地绿松石玉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
万岁!中蒙友谊(男女声四重唱)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浅谈从蒙古国语言中选用一些词语
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封燕然山铭》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