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小趣巧 “乐”雅和鸣
——以《奏响乐章》单元整合教学为例

2023-03-03 01:48林璟钰
辽宁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竖笛声部乐器

林璟钰

(福建省厦门市演武第二小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演奏是进行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开展音乐创作与展示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增强音乐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长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三~五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应选用合适的乐器进行简单的演奏,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简易乐器来探索生活中的音乐,这有助于跟六~七年级的器乐教学进行衔接,帮助此阶段的学生选用合适的乐器来演奏或为歌曲伴奏。

以大单元整合为背景让音乐课堂内容的选择不只聚焦于某一个单元,而是更重视学生对音乐演奏知识的整合和重组,抓住音乐单元整合之魂。因此,笔者将《我是小音乐家》《柳树姑娘》《顽皮的杜鹃》《春天举行音乐会》《嘹亮歌声》《红旗颂》等乐曲整合为一个教学单元《奏响乐章》,阐述对器乐进课堂单元整合的一些实践思考(见表1)。

表1 《奏响乐章》教学单元

一、以器“奏乐”,旋律引领

器乐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出发。小学阶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爱动,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于音乐有敏感的回应。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器乐教学让学生深入学习一门乐器并掌握演奏技能,教师在选择乐器时应注意因地制宜。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笔者选用德式高音八孔竖笛进行教学,这种乐器音色中性,易于集体演奏,而且具有固定音高,适合吹奏教材中的大部分曲谱。笔者将乐器教学贯穿于音乐教学始终,与学生进行了乐器教学融合的尝试。

(一)妙用乐器接龙,易于旋律教唱

在音乐学习中,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其中视唱、节奏等技能训练手段单一,而竖笛教学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便。在竖笛的辅助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听觉上建立起正确的音高概念。在《我是小音乐家》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先用语言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之旅”,之后带领学生学习竖笛的演奏姿势,借助“左上右下拿竖笛,小小笛儿轻轻吹”的口诀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接着师生通过游戏接龙方式来学习歌曲的主要部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从而深化对这首歌曲旋律的理解。

(二)运用乐器吹奏,编创二部合奏

在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音乐教材中会加入合唱曲目,合唱教学也成为这阶段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竖笛合奏教学能辅助学生建立起合唱的双声部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分声部演唱、演奏。

例如,在教学《柳树姑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尝试吹奏第二声部“33 3 22 2”的旋律,让学生回答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此时学生会发现这首歌曲是一首特别的二部合唱曲目,对其也产生了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尝试演唱并吹奏这个声部的旋律,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对第三声部进行编创,让学生在编创中感受到竖笛合奏多声部的魅力。该课还可以使用其他旋律乐器,例如陶笛、口风琴等。通过这样的合奏,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以及合奏能力,为中高年段的二声部合唱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教师在不同的编创中将器乐教学贯穿于教学设计全过程,辅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

二、以器“创乐”,合作体验

新课标提出:“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及其在音高、音色、音区等方面的特点,选择身边的材料,自制简易乐器,尝试演奏。”音乐课堂实践中,学生自制的乐器大致有两种,有音高的自制易拉罐陶笛以及无音高的自制打击乐器,如自制核桃响板、自制铃鼓、自制沙锤、自制拨弦乐器等。自制易拉罐陶笛和自制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普及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自制乐器不仅可以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乐器的发音原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制作过程需要学生与家长的协作配合,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亲子协作能力。

(一)自制易拉罐陶笛,听辨音高变化

在教学《顽皮的杜鹃》这一课时,“5 3”这两个音是歌曲的重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单纯的跟琴学唱十分枯燥无味,但是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与家长运用易拉罐、药瓶等材料自制陶笛,课堂上尝试吹奏C调的旋律“5 3”两个音,听辨对比5 3两个音的音高变化,感受音的高低,这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丝趣味。在课堂编创环节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自制陶笛或是口哨来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情境中感受鸟儿欢叫的场景,感受不同音响效果的魅力。

(二)自制拨弦小乐器,模拟乐器演奏姿势

《我是小音乐家》这首歌曲当中出现了吉他、小提琴、法国号三种乐器的声音以及不同的拟声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勃隆、地隆、嘟隆三种拟声词,笔者让学生准备一个自制拨弦乐器,使用这项乐器模拟吉他、小提琴以及法国号三种乐器不同的演奏姿势,并通过朗读歌词将勃隆、地隆和嘟隆三种拟声词区分开来,有效解决了歌词难点。在欣赏《船歌》这首作品时,教师带领学生借助自制拨弦乐器来模拟吉他的动作,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自己在威尼斯河上悠然自得地弹奏的画面,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多样化自制乐器,探索音响效果

在《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样化的自制打击乐器来探索春天不同的声音和情绪变化。

第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学唱歌曲的旋律以及了解歌词的内容。在教师的情境引领下,学生开始探究歌词中春风、春雨、春雷、春水以及春笋不同的声音特点。学生进行分小组交流讨论,大胆展开想象。第二课时中,教师让学生先单独表演所编创角色的单独声音。例如,在春风声音的编创中,学生借助纸张摇动和自制响板的声音,模拟春风时而温柔时而狂风呼啸的特点;在春雨声音的编创中,学生利用自制雨声筒和自制海浪鼓的声音,模拟春雨时而轻轻落下时而雨滴变大的场景;在春雷声音的编创中,学生用塑料鼓和跺脚的声音,表现春雷“生气”的画面;在春水声音的编创中,学生借助自制铃鼓来表现春水声音渐强到减弱的过程。第三课时,在以上这些单独编创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出比较好的几个编创,进行音乐故事链的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最后,教师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评价,给最优秀的小组以及成员颁发“优秀小乐手”徽章。

三、以器“拓乐”,调动多重感官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引导学生多感官地体验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联觉的角度来看,音乐是通过声响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影响人的感觉、知觉,甚至通过人的音感和乐感影响人的情感和思想。

(一)多维度聆听,感知乐曲内容

在《我是小音乐家》这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接受这一过程,对乐曲进行三次有层次的聆听。学生通过对歌词听觉形式的输入,听到了歌词中“小音乐家们各自演奏着哪些乐器”。聆听过后再次复听,学生借助自制拨弦小乐器来用身体的律动感受三种乐器的演奏姿势,感受歌词的内容,完整聆听乐曲。第三次聆听让学生从对乐曲的听觉输入上升成对乐曲的感性认识,提升了对乐曲的整体表现,加强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多样化律动,感受轮唱魅力

律动教学作为音乐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进行《嘹亮歌声》这堂轮唱课的备课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如何巧妙地讲解“轮唱”这个知识点尤为重要。

经过反复的磨课以及思考,笔者借助自制铃鼓不同的律动来帮助学生感受轮唱的形式,在导入环节运用了“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跟着歌曲模拟笔者做第一声部向内摇铃鼓的动作,在合唱部分停止动作,学生大胆尝试第一声部的律动。当第二声部出现时,笔者做向外摇铃鼓的动作,学生观察不同的动作,分辨轮唱演唱形式的特点,然后进行师生互换、分组互换来巩固歌曲。学生通过不断地互换声部来感受轮唱的演唱方式,运用自制乐器提高了学习兴趣,将知识教学落地生根。

(三)多层次观察,分辨主题乐段

视觉的感知是直观而有效的,对于听辨音乐乐段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音乐欣赏课《红旗颂》为例,在这节欣赏课中,学生需要分辨两段主题音乐的不同之处,在听第一遍音乐时,学生能初步用动作感知主题A、B部分情绪的不同,接下来笔者运用自制手持响板让学生观察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点,在主题A部分运用响板挥动的方式表现旋律抒情优美的起伏。之后,学生跟着笔者一起用响板挥动的方式完整感受这段音乐。在主题B部分,笔者用响板对碰拍击,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来,并运用跺脚的动作来感受,此时笔者开始讲解这段音乐节奏较为紧凑,具有进行曲的风格。通过自制乐器来表现两种部分的不同,让学生能清晰直观地体验到乐段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表现歌曲。

教师通过眼看(乐谱)到脑记(音高旋律)再到手动(演奏乐器)这样一个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得学生夯实了识谱、记谱、演奏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培养学生音乐的创造能力、演奏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进而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本文案例是对竖笛、自制打击乐器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教学尝试,关注了音乐学科内容的整体结构和深层联结,培养单元整合与演奏教学设定的创新思维。一线音乐教师将器乐引进课堂,深化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实践。

猜你喜欢
竖笛声部乐器
竖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大作为
学乐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乐器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笛声悠扬 回味悠长——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三计
小学竖笛教学“分层互动”模式研究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