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现状研究

2023-03-05 06:25王梓羽
新闻传播 2023年1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创作

于 红 王梓羽

(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吉林 130000)

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类型,纪录片承载着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有着丰富的资源价值,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观众的审美水平也逐渐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对艺术追求的上升。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也如雨后春笋般跃涌而出。快速发展的时代过度消费了人们的热情和激情,也削弱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而纪录片可以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快节奏社会中慢下来,用镜头代替双眼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美好。

一、纪录片发展的现状

纪录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纪实性,在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多数呈现的是人们自身的发展过程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纪录片更多关注的是美食、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风土人情的内容。这也是我国纪录片整体发展的趋向。

(一)纪录片形式微型化

受众喜爱的纪录片主要分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历史事件、科学文化这几种类型。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体的形式决定着媒体的内容。”在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在发展中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微纪录片上。微纪录片的特点主要有微时长、微叙事、微结构等等。纪录片形式的微型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微时长,将时间大幅度的压缩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适应传播媒介的转变,满足观众碎片化获取信息的需求。针对微时长,微纪录片会将叙事方式进行转变,以开放式的结局来让观众更关注于纪录片本身,引发对于现象或事物的思考。在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受众数量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从原有的只能通过电视台来观看纪录片变成了能够借助视频网站以及移动终端来收看纪录片,这能够使更多新的受众关注到纪录片这个题材。新媒体的出现不仅能够让受众群体增加,更是能够利用受众群体增加的这一特点让整个纪录片行业得以继续发展,所以要想推动纪录片的持续发展,利用新媒体这一媒介是相当关键的。

(二)纪录片表达故事化

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流程大多为纪录片的故事化,这也是全球关注三大类纪录片类型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要想获得好的画面效果和情感表达,主要是处理好表演关系。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拍摄者要合理地选择拍摄角度、拍摄时间、素材选择等方式,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细节的拍摄,是观众最想看到的画面,抓住细节就可以抓住观众的喜怒哀乐,让观众跟着故事情节走,会引起观众的一些共鸣,这会增加观众对事件求知的想法,最终观众会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在社会类纪录片中,我们常常看到纪录片中将人们生活中的细节事件用影视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使故事更细腻、环境更容易受到渲染、更能打动人心。在中国纪录片中,正在尝试运用“故事化”的手法来进行叙事,使原来的历史故事、历史文献变得不再生硬反而会生动有趣。在自然类纪录片中,通过它所反映的植物的生态样貌,满足了人们渴望接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总体看来,中国纪录片的故事性仍有提高的空间。

(三)纪录片制作现代化

电视纪录片主要由电视台播出的形式传播给广大观众,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1]。

纪录片的拍摄剪辑等手段的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其传播范围也在不断扩大。VR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更好地与拍摄人员进行虚拟互动,使纪录片的趣味性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VR的虚拟显示,展现纪录片最有魅力的点,让用户乐在其中。如今航空拍摄也普遍了起来,人们可以通过对无人机的操控,来拍摄自己想要的却无法拍摄的画面。科技的不断进步,纪录片拍摄的方式也越来越新奇,效果也越来越好。

二、纪录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创意性有待加强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受众审美的不断提高,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和受众的关注,随着广电总局对纪录片行业的不断推进,纪录片成为了荧幕上的新星。但是从各大门户网站的纪录片频道和电视媒体的纪录片栏目来看,没有更多创意和创新的纪录片,播放量还是相对较少。说明了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创新和创意还是有很高要求的。

纪录片讲究的是拍摄内容为真人真事,以真实的感觉回馈给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深思。这也是纪录片与其他节目不同的。细节的掌控总是吸引着观众的眼球。纪录片的创新,就要以独特的视角从平常的事件中找到新的立意,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传达出自己要表达的声音[4]。

当然,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其生存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具有的各民族历史文化一直都是一颗闪亮的瑰宝,所以中国纪录片首先在创作上就具有了民族化的细节优势。如《舌尖上的中国》参考的便是中华的饮食文化,根据全国各地东西南北饮食文化的不同,介绍了一道又一道菜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生活故事。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纪录片内容突破了以往的选材限制,逐渐从以往的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转为人文主义方向。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其品牌的营销上面做足了功夫,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功,并在后期成功地推出了续集。就此市场中出现了一大批的关于美食类的纪录片以及微纪录片。例如:《老广的味道》《小海鲜》《味道云南》《川菜的品格》《寻味顺德》《一城一味》《走遍中国:食在八方》等等,关于美食题材的创作更是越来越多,同时还会出现一些质量并不是很优良的纪录片,很多内容缺乏新意、缺乏创新。此等同质化内容的大量存在不仅对受众来说,千篇一律极易产生审美疲劳,而且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行为[2]。

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以当代人修文物为切入点,讲述的却是一个个带有历史色彩的文物的故事,可见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物提供了载体和故事。还有《历史那些事》等等一些纪录片,这些纪录片都获得了人们的喜爱,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所以只要纪录片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意,凭借自身专业性,利用好这些不朽的历史文化优势,是极有可能成功的。

目前有些纪录片在创作中出现的选题及制作缺乏创新和创意,导致一些纪录片出现了重复度过高的现象,这主要是更多纪录片在创作初期往往是选取历史题材进行创作,但是又缺乏一定的想法,导致受众在观看此类题材的纪录片时往往觉得好似看过,进而使受众对于纪录片的观看黏度下降。缺乏创新和创意会阻碍纪录片的发展,仿照优秀纪录片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归根到底,还是纪录片制作方的创新思维不足导致的重复率过高的问题[3]。

(二)转变传播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社交软件、手机终端都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在此背景下,视频开始以多种播放形式走入到人们视线当中。在新媒体的时代下,我们要针对不同受众推选最合适的宣传平台,进行内容的多渠道、多平台发布,实现对受众的全方面覆盖。现在手机端的出现,打破了受众的观看时间和观看地点限制,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原有固定的时间段播放,还要在受众打开手机时推送纪录片,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目前,纪录片行业不仅要考虑人才的引进还要考虑如何突破纪录片以电视为载体的传统播放模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大多是短、平、快的特点,蹭热点是目前最为热门的营销手段之一。第一次曝光,只能帮助减少一定的陌生感,但是不能让观众进入到网站观看视频,所以只有不断地强化视频的曝光,让受众对这部纪录片有一定的了解,有较深的印象,人们才会对这部纪录片有所关注。社会化的媒体为受众和传播者提供了比较大的媒介平台。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电视纪录片在网络需求上越来越大。在传媒行业推动下,给大众的短视频创造提供了更多新的技术,也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更多的拍摄手法。同时也需要拍摄者有创新的思维,充分利用创新技术。在网络运营中,拍摄者要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拍摄,不能只是用平常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去对待,新的技术的降临就是给纪录片带来了进步的希望。中国纪录片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优势。到目前为止只有一部分的纪录片进行再次创作拍摄了续集,占据了人们一波又一波的观看档期。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为更多种类的纪录片进行创作,趁着还未有哪一个纪录片创作大户大部分占有市场,是否能占据观众的下一个空窗期就看纪录片未来的发展能否抓住如今大好的发展空间了。

(三)市场动力不足、人才匮乏

长久以来,纪录片在中国市场里大多数都处于一个“冷板凳”的位置,它的类型并不被广泛的观众所喜欢。市场动力不足、人才匮乏是现在制约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严重问题。不管对于纪录片电影还是电视纪录片来说,具有充足的人才和优良的发行渠道,是能够促进纪录片长期稳定并且正向循环发展的先决条件。但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局面却是,因为考虑到市场的发展情况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目前只有央视和少量的电视台还留有纪录片频道,大多数的地方电视台都将纪录片频道撤销。而对比国外的一些电视台如英国、美国都保留着专门拍摄放映纪录片的纪录片频道。这些频道对于纪录片的发展意义很大,一方面可以让纪录片更多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另一方面也能帮助纪录片产业去建立和完善体制,为纪录片行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同时应该着重注意到对于纪录片有极高热爱的这部分人群的培养,相对于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来说,上述提到的这部分人群对于纪录片的创作并不是特别的了解,通常都是将纪录片简单的理解成记录一件事或是一个人的影片,这样就会忽视掉纪录片所应该呈现出来的一些特定的思想以及理念。他们所创作的纪录片会仅仅关注事物的表面,不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深入挖掘,这就会使事件或人物背后的现象或故事不能够被展现出来。就这种情况来看,在专业人士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到纪录片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同时在纪录片的宣传过程中,更应该对纪录片所能表达出来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所体现。不仅如此,还更应在新媒体的领域进行对于纪录片知识的传达,并逐步加入一些有关纪录片拍摄制作的知识,介绍一部分相关知识。

三、纪录片今后发展方向及对策

(一)开拓市场

纪录片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产业化道路是必经之路。就当前情况来看,纪录片的创作团队对市场理念存在欠缺,纪录片的选题也不适合走市场化的道路,另外,没有完善、规范的纪录片交易市场,也造成纪录片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断条的现象。注重影视作品的内容永远是吸引观众的重点。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将节目的版权与各大平台进行置换,将作品内容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媒体了解、推荐和宣传,从而打造经典的品牌,利用自身优势和数据推断出适合网站的纪录片。我国的纪录片产业需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加强自身同时借助报纸、互联网等新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以吸引培养更多不同层面的观众群体。坚定地沿国际化道路发展,将本土文化的优点大力宣扬,缺点进行摒弃,形成独有的中国风格,真正让中国纪录片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纪录片的发展也需要政策上的帮扶以及资金的支持,是能够促进其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制作形式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创新,就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针对目前新媒体的发展找出一条适合纪录片发展的路线。不断创新纪录片创作模式及制作方式,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突破传统纪录片创作瓶颈[5]。受众更多关注的创新与创意更是纪录片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只有多样化的策划和拍摄纪录片才能够符合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发展的需要,而想要在策划、拍摄、宣传上进行适应融媒体环境下的改革,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优秀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创作出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纪录片品牌。通过纪录片营造品牌效应,反过来通过品牌效应带动纪录片的发展。在细节上我们则是需要更加注意,要抓住人物眼神、动作以及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情节上,我们要把握好观众的爱好,做一些能吸引观众的看点。并结合时代热点以及紧跟时代的潮流,想观众所想,做观众所做进行制作纪录片是维持纪录片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结语

随着纪录片潮流的蓬勃发展,纪录片有借鉴、有参照,但不应该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在吸收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和时代需要形成自己的特点与风格,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精彩。现在大众所需要的是一种能缓解他们平常生活,提高生活乐趣的节目,纪录片则能够给观众这样的感觉。数据显示,大众还是很享受纪录片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追求这样的生活,这也是观众所向往的生活。所以,纪录片需要在手法、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给观众带来一个良好的节目。新媒体纪录片作为新媒介发展下诞生的新的纪录片类型,已经形成适应网络发展和传播的独特叙事方式。轻松语言表达以及快节奏的叙事,充分契合互联网时代下观众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入口更是在抢占年轻受众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精准化和交互性的传播特点吸引了众多年轻受众。■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创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