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3-03-08 10:15吴海翠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二十大

吴海翠

(1.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0100;2.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0100)

中共中央在《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明确提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及时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并要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育教学。“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课程,是第一时间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课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及时、准确、全面领会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发展规划、大政方针,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梳理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取得的新成就、新变革,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阐明揭示了新征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使命,全面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目标任务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使命、思政课程提质增效的发展向度来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必然要求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要使我们党和国家、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对后继者的理论武装和思想锻造。“形势与政策”课是第一时间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的核心课程,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出发,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切实发挥“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规律、“六个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意义、“十六个历史性成就”蕴含的深刻意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的教育引导功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党的先进文化滋养青年,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扎实做好学生的精神引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所在

“形势与政策”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育资源。及时准确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正处于“拔节孕穗”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精髓要义,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坚定“四个自信”,立志做有理想、敢当担、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1.3 “形势与政策”课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形势与政策”课血脉相连,精神相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讲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时代视角、创新表达和说服力量。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为契机,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根本要求,在教学思路、工作思路和方法思路上不断创优,注重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在综合性解读和专题式讲授的结合、思政理论主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结合、新媒体新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优势的结合上下功夫,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讲深、讲透、讲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全面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关键在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紧密围绕提高政治站位、明晰课程定位、把握育人本位的教学要求,深透把握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主题,系统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哲理道理,全面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上走在前列、争做表率。

2.1 提高政治站位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其基本功能是要有政治引导,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正确政治站位、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担当。政治站位,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是最根本、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站位,是思政课教师站上、站好、站稳讲台的首要素养。强调政治站位问题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从教学实践来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充分提高思想认识,把提高政治站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从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中认识党的二十大的深刻蕴意,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时刻牢记“国之大者”,从抓好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的使命出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主题看主义,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中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这一使命任务的孜孜以求;引导学生立足成就看成因,深刻领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的里程碑意义,进而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引导学生立足思想看方法,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立足变化看变局,深刻领会“三个务必”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立足任务看使命,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充分认识新时代团结奋斗的重要意义,自觉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的使命任务紧密联系,确保青年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政治立场和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2 明晰课程定位

明晰课程定位和课程性质,是有效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推动课程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明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思政课,不仅具有思政课的共同属性,也有着自身的独特属性,其独特属性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理论武装时效性强。“形势与政策”课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以第一时间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为己任,在“及时”和“快速”上下功夫。二是释疑解惑针对性强。“形势与政策”课是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喉舌”,是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重点课程,因此,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在“释疑”和“解惑”上下功夫,重点引导广大青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读时代、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改造自我、思考人生,拨开各种文化思潮的迷雾,化解各种思想上的困惑,解决各种成长中的烦恼。三是教育引导综合性强。“形势与政策”课旨在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2]为此,“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中,要在“综合”和“引导”上下功夫,把党的二十大的新思想、新总结、新部署放到社会历史的演进以及现实民情、国情、党情、世情的剖析和发展趋势的展望中来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持续激发学生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爱党爱国热情。

2.3 把握育人本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怀进鹏部长在全国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部署会暨师生巡讲团成立仪式会议上指出,“教育系统学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是重要场所,学生是重要群体。”因此,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把握育人本位,就是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来指导教学,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落脚点聚焦到现实的、具体的学生身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有别于旧唯物主义将人作为感性的抽象的存在的思想局限,摒弃了脱离人的实践性和社会关系来考察认识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3],“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在这里,马克思主张人的内在本质在于人的需要,个性就是人的个人本质。这对我们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带来的启发是:要抓住学生这个根本,致力于解决学生思维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激发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并且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定教,不断增强课程的感召力、说服力。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5],“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在这里,马克思主张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特征,人的社会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想实现人的本质,必须要通过实践这一根本途径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而实现人的本质的潜在力量要靠人的素质和能力。这给教学带来的启发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从人的需要出发,注重优化社会关系,注重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中提高自我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真正实现“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学效果。

3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策略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综合考虑教学的组织形式、逻辑建构、内容选取、素材选用和方法使用等内容,聚焦统筹好专题式和渗透式、整体性和针对性、规范性和创新性三对关系,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系统性、协同性、有效性。

3.1 专题式和渗透式相统一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处理好专题式教学和渗透式教学的关系。专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立足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把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设计成若干个教学专题,有机地将学生的思想困惑点、社会现实热点和教学内容重难点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理研究推动教材内容向教学体系转化,专题式教学具有系统性、直接性、针对性。渗透式教学指的是“教育者通过一定载体(如环境、学科、教师、管理、活动、新闻媒介等)对被教育者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7],强调在校内外的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中不间断地、也可以是暂时性地或是系统性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活动教育,其具有渐进性、间接性、灵活性的特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精心设计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题,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深讲透讲准,筑牢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与此同时,又要结合学生专业实际,贯通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多元校园文化中,融入学生专业实践中,融入学生日常教育活动中。专题式教学和渗透式教学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只重视专题式教学,不注重渗透式教学,无法达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的应有效果;只关注渗透式教学,不重视专题式教学,会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讲授过程中丧失价值导向,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的效果。

3.2 整体性和针对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8]这里强调的是要统筹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其有机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处理好整体性和针对性的关系。一方面,应该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一是要完整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要文献有机结合,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涉及诸多战略和部署,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把每个部署置于党和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谋划中加以认识,如果我们只注意个别内容,就无法准确把握国家的整体战略谋划,就无法全面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二是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整体联动。需要考虑到谁来融、融什么、怎么融、融的效果如何的问题,也就是要统筹好融入的主体、对象、内容、方法和载体、评价效果的问题。这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各自构成的要素,不同要素之间都有各自需要协调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注意个别环节,就会影响讲授的效果。另一方面,应该做到重点突破、精准融入。强调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并不意味着要在教学的每个专题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所有内容,而是要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强调教学各个环节的整体推进和相互联动,并不意味着齐头并进和平均用力,而是指要有针对性地重点突破。一是精准供给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四个专题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举措新成效融入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有关“五位一体”的新决策新部署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港澳台的新进展新局面融入港澳台专题;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国际形势的新理念新贡献融入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二是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确保各教学环节的联动有针对性。在融入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校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在谁来融的主体问题上有所突破。这就要求要加强教师队伍之间的协同联动,校际之间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同校际之间的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联学联讲的方式召开研讨会,切实学懂弄通党的二十大精神,此外,还可以邀请社科理论界专家、地方党政干部、各行业先锋模范人物进校园、上讲台,让懂政策的人讲政策,让懂形势的人讲形势,让参加党的二十大的代表进校园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出时代最强音。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精准把握整体性和针对性的关系,针对性地突破是整体推进的必然要求,整体推进是针对性突破的根本目的,以针对性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有针对性地破解重点问题,确保融入的有效性和协同性。

3.3 规范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需要处理好规范性和创新性的关系。规范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规范和创新在实际上并不冲突,在本质上二者相互促进,我们要在遵循内容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形式方法的创新。首先,在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凸显规范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新概念、新表述,在讲授中要做到规范表述、观点正确、严谨阐释。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立场上,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随意解读二十大精神,要注意权威性。在具体讲授中,要规范表述,比如,要注意“历史性胜利”和“历史性成就”表述的不同,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中,在提到对过去的总结时,都是用“历史性成就”,但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是新时代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里是“历史周期率”而不是“历史周期律”;要注意区别“主导权”“主动权”和“管治权”的区别,它们使用的对象是不一样的,两岸关系用的是“主导权和主动权”,香港澳门对应的是“中央全面管治权”。其次,在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注重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9]“形势与政策”课开课时间长、学生受众面广、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既要理论武装,又要释疑解惑、教育引导,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具体而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一是思路创新。注重话语表现方式的创新,因材施教,将政策话语、形势话语变成教学话语,通过“数说”“图解”“微视”“微话”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的二十精神讲鲜活,使正能量产生大流量。二是方法创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通过制作一批H5融媒互动作品,立体展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脱贫攻坚、移动支付、C919大飞机、载人航天、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深刻领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此外,可以利用AR、AI、VR等智能技术打造“党的二十大精神”沉浸式学习平台,“强化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努力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10],如人民网智慧党建体验中心充分利用权威内容、先进技术和互动化展示方式,推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沉浸式学习平台,其中,“党的二十大精神”虚拟展馆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原声视频、精神要点、相关拓展知识点、权威解读、珍贵视频、照片等,有助于大众边“参观”场馆边学习,努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大家看得懂、能领会,将“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更加“有意思”。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