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研究

2023-03-09 21:44史春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托育实训室婴幼儿

史春艳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提出以家庭为主,托育补充,要求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1]。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指导思想,并把托育专业人才建设放在重中之中的位置。同年10月,为进一步加强托育服务专业化与规范化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及《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明确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种形式开展标准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2]。

2021年,为更好地促进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的人才素养,教育部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托育专业),并将专业大类从公共服务大类调整到医药卫生大类。此项举措正是婴幼儿照护行业对专业人才品质需求的体现[3]。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对托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杭州高职院校托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杭州市托育市场需求和托育服务供给存在矛盾。托育专业的开设是发展托育事业的迫切要求。托育服务发展的另一个短板是托育服务行业高素质人才的匮乏。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托育行业必将成为社会的刚需,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然而,截至2022年6月,杭州市只有2所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本科院校还是学前教育专业,未涉及托育相关专业,远远不能满足托育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调研与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发展困境:

1.1 托育专业标准模糊

目前,托育行业依然是一个新兴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时间比较短,行业从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尚未成熟。各托育机构根据自身发展的经验进行专业教师的聘用、培训与管理,开发托育课程体系以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而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托育人才培养中缺乏规范的统一标准,各大院校在专业特色与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统一的指导,并且处于不断摸索与初步建设发展阶段。

1.2 教师缺少托育技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4]。托育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性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经调查得知,高职院校托育专业教师大多数来自学前教育、美术、音乐等专业,少数来自中文、英语专业,缺少托育专业背景和行业实践经验,专业实践能力较弱。而校企合作的兼职人员也没有统一的从业标准、专业技能不足,对于规范的托育市场人才需求标准不清晰,影响了托育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1.3 教学资源不完备

目前,杭州高职院校托育方面的课程多数是学前教育和早教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托育方面的教学资源欠缺,特别是作为医药卫生类专业,幼儿护理、保健、急救等操作课程开设较少。一是市场上专门研究托育方面的著作较少,专业教材体系相对不成熟,导致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性指导。二是托育方面的教学平台和资源较少,教师组织混合式教学所能利用的资源有限,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更是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教学的需求[5]。三是婴幼儿照护类实训项目缺少,主要原因是校内实训室还在建设中,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不够齐全;校外实训基地还在合作与建设中,实训体系不够完善,影响了实践教学进度。

1.4 课程设置不合理

结合本校托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课程设置以学前教育类课程为主,更多聚焦幼儿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等方面,幼儿照护类课程设置太少,“1+X”照护证书培训更是一个短板。这种重“教”、轻“保”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保育能力和照护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保育模块缺少,这明显与照护人才培养的初心相背离[6]。另外,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进入托育机构或早教机构实习时,会出现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 杭州高职院校托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新思路

2.1 加大杭州高职院校托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一是进一步落实高校托育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高校专业设置与管理,加大高校开设托育专业的力度,缓解托育行业供需矛盾。二是建立托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扩大托育方向的师资规模。三是进一步形成托育专业育人合力,走“融合培养”道路,与医学、护理、营养学等专业合作,形成师资共享[7]。四是人才培养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专业研究与竞赛相结合以及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用“三结合”原则提升托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的托育人才,为我国托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2 提升杭州高职院校托育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一是明确专业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是保障托育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办好托育服务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前提,关乎托育服务的质量与发展[8]。各高职院校需要依据托育行业发展与需求,在专业定位、特色凝练、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提升托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核心素养。二是校企医园多方合作,达到师资共享的目的。以培养多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需要更多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和行业技能的教师。为打造“师德高尚、技能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迫切需要院校、托育机构、医院和幼儿园多方合作,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全面提升师资实力。三是合理优化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以婴幼儿养育护为核心理念,围绕健康、营养、安全、教育、照护五个方面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立足托育核心岗位,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宽口径就业岗位群。此外,还需要根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医育结合”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中应明确护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三大核心学科,照护能力、评估能力、家庭指导能力三大核心能力[9]。

3 对本校托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三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托育行业出现了巨大的缺口,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本校作为杭州地区最早开设托育专业的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积极响应国家对托育人才培养的号召,培养托育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 专业特色与定位

本专业以“校企双师制”为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以“保教一体+爱心为要”为主要培养目标,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理念,培养具有较高幼儿健康发展指导能力,且具有幼儿照护能力的“一专多能”[10]的复合型人才。

3.2 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侧重保教一体化,但是缺少医养护方面。建议增加婴幼儿医养照护方面的课程,如《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预防》《婴幼儿伤害预防与处理》《婴幼儿回应性照料》及“1+X”幼儿照护证书培训辅导等,以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呈现,培养多能型复合人才[11]。

此外,“岗课融通”改革与实践,建议在校内实训项目中力求贴近真实情景,如《婴幼儿护理技术》这门课,以婴幼儿更换纸尿裤为例,考核时使用模拟大便;“课赛融通”改革与实践,建议多举办与课程相关的技能大赛,比如婴幼儿照护服务技能竞赛;“岗课赛证融通”[12]改革与实践,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训,以技能大赛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技能证书的重要性,促进“1+X”婴幼儿照护证书的获取率。

3.3 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拥有一支专兼结合、学科多元、年轻敬业、充满朝气的教师团队,同时聘有多位优秀的兼职教师,既有三甲医院的儿科主任,也有早教机构和幼儿辅导机构的创始人,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建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求任课教师要站在专业的高度上,在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下,共同促进专业发展。

3.4 校企合作与实训室建设

我校托育专业紧跟社会需求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设置,在前期专业建设中与行业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宝贝王国、奥兹国托育园、浙大白马幼儿园、趣托托、贝沫托育等40多家企业合作,并制定现代学徒制与学生跟岗毕业实习协议,加强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与发展。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与企业负责人就我校托育专业2+1模式[13]的校企合作、实训室共建共享、“1+X”证书合作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度交流。校内实训室建设主要有电钢琴实训室、舞蹈与形体实训室、美工与绘本实训室、婴幼儿照护管理综合实训室等,在建的还有模拟幼儿园、校企托育园。校内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训教学项目要求,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总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与实训室建设为学生实现职业技能和岗位工作技能的零距离接轨,搭建“毕业即就业”平台提供保障。建议校企园三位一体[14]共同打造托育人才“职业培训包”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集“保育、教育、医疗”于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猜你喜欢
托育实训室婴幼儿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深耕“一小”服务体系建设用情用心用力推动托育事业发展
——内蒙古托育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高职院校信号工程施工实训室建设探讨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隔姜灸治疗婴幼儿呕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