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

2023-03-09 14:21莉,鑫,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信息化

冯 莉, 李 鑫, 霍 焱

(沈阳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价,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在全新教育形势下,教学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充分融合已经获得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质量管理相关信息数据收集、整理后进行分析,生成不断优化的教育质量管理监控、评价体系,完善各项制度保障,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有助于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高校人才培育质量提高。

一、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对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能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并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高校在推动自身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促进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校生存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的“生命线”。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师队伍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教学工作各方面开展的管理活动,是贯穿于高校整个教学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与控制。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加以协调、指导和监控,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而达到最佳的人才培养能效。高校对教学质量的把控能力是直接关系其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与否的关键。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增加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难度。为此,高校需要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统筹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共享教学信息资源,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数据信息,及时反馈、形成闭环,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精度和能力,以适应复杂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各方面需求。高校需要构建和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常态化监控、及时性反馈和持续性改进,以此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2.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全校多领域工作、多层次人员、多职能机构的庞杂系统,需要多部门、多角色的协调联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相较于主要依靠人工处理的传统教学质量管理方式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便捷、准确等优势。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以人工方式协调相关部门、相关角色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传统教学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需要,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让很多教学管理环节得到了优化,而且管理者还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对教学资源、教师及学生进行精准化管理,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对教学质量管理各方参与者产生牵引作用,在此作用的推动下,不仅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实验活动与教学督导人员的工作模式将发生显著变化[4],而且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也将逐步从单一的专业化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与信息化综合管理方式转变。同时,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转化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合力。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还能促进教学质量管理从各要素、各角色的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一体共治的方向演化和发展。因此,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其向更加高效、便捷、科学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3.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与规范化建设进程

在我国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VR/AR、大数据、云计算、5G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并融合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也不断推动着我国的教育形态发生深刻改变,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全局的战略选择。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对教育信息化作出了全面部署,通过着力完善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主导的一系列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各类基础设施,持续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等有力举措,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走上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必须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着眼于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政策叠加和举措深化的战略背景,在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以外部质量保障和内部质量保障两方面为核心,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高校通过教学质量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与控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监控与反馈,开展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从而更好地把控教学质量。这不仅是高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直观体现。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方案部署和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已成为高校建设的主要方向。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科信函〔2021〕13号)指出:要坚持与时俱进,利用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教育教学进行数字化、网格化和智能化管理[5]。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是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涵盖的各相关行政部门、教学院系及全校师生的教学信息集中化、数据化、系统化,聚合于教学质量管理信息资源库中。在云计算既定的规则框架内对教学质量管理信息进行数字化、网格化和智能化管理,简捷实现对各类信息的调取查阅、加工分析、互联互通和传递共享,是极大推动教育信息化效能的利器之一。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有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原则

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管理工具,是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流程中涉及的各个要素、每一环节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督、评价与控制。因此,高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中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并注重技术支撑与管理保障二者的并重推进。

1.导向性原则

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高校要扎实准确地把握平台的建设目标,确保建设工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环节都能够对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发挥充足效能,对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资源能够有效、系统的集中管理,能够调动师生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有机性原则

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是一个由多要素、多体系组成的有机整体。高校要遵循有机性原则,在构建过程中,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统筹的考虑和分析,使平台的每个要素、每个系统都形成一个完备体系,并强化各要素、各系统之间的有机联动性,以确保平台整体协调稳定运行。

3.共享性原则

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与智能化,一方面要确保教学质量管理数据实现面向各个层面对象的信息共享,切实保证平台的功能发挥和服务效果;另一方面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在参与中提升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管理意识,充分调动提质量、促发展的主人翁积极性。

4.技术性原则

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过程中,要通过运用成熟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确保平台在运行中的数据安全和资源安全,防范外部攻击和数据灭失的风险。同时,平台也应兼容系统交互技术,使交互界面和交互过程更加体现人性化、个性化。

5.拓展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让人始料不及。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扩容拓展问题,在建设中注重平台的拓展性、兼容性,为平台的后续拓展建设预留充足空间和必要条件,使平台通过不断引进和增加先进技术,得到与时俱进的完善和创新。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策略

1.树立现代化教学管理发展理念

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依靠众多信息技术或者信息化基础设施,使传统教学管理与现代化技术两者相互渗透、融合,其中涉及数据、资源等拓展与应用,并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思维等。因此,高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化教学管理发展理念,这是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基础[6]。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借鉴优秀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经验,打破传统教学管理局限,突破地域、领域及高校之间的界限,创建共享交互机制、协同创新机制,践行信息共享、开放的理念,使优质的数据资源及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共通、共享与共建,以此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2.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

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科学规划与理性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战略性、长远性等特点。①明确架构。完整清晰的架构是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明确“解决什么”和“怎么解决”,以此提升实施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使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理想效果。②制定发展规划。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有战略眼光,精心规划与设计教学质量管理的各要素、各层次、各环节,包括评估体系、结构等,促进人与信息技术实现相互融合,以此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3.优化教学管理模式与环境

高校需要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订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形成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动态更新的工作机制。高校可以通过重点部署、专题研究等活动为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提供良好的氛围,各方形成合力,把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到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随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深化,高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更新与完善,在规范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同时,更要强调差异和自主[7],以便做到人尽其才和因材施教。同时,要充分开展校外调研,积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培育定位与特色,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模式。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评价规范,促进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持续改进。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否发挥质量管理与调控的功能,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因此,为确保平台能够覆盖完整、系统周密、功能健全、运行高效,高校在教学管理人员配备方面,除了日常教学管理人员之外,还应设置专门的教学质量督导机构,建设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专家、校院两级领导、本校专家、外校专家、合作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学校学科专业负责人、学校各级教学名师、精品(示范)课程建设带头人等在内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督导专家团队,并在教师和学生中遴选培养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员,集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于一体,提高教育评价工作时效性,以便从多层面、多角度系统开展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管理过程,高校要锚定对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各要素、各环节的控制,强化相关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设计,明确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要求和考核标准,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健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效能。高校要推动管理方式的转变与革新,通过发挥制度引导作用,将全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嵌入到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当中,使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各类别对象通过对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应用,准确高效地完成各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需要有高质量教学环境保障。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借助校内外的多元化数字教学资源来支持现代化的教与学过程,体现“教、学、做”的一体性[8]。加强校园网络设施的建设,加快更新信息化教学基础设备,提高信息化软硬件水平,建设好、应用好智慧课堂,结合大数据技术与网络资源持续完善和更新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构建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做好支撑。

4.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制订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质量评价体系。随着OBE理念被应用于全部教学过程,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在教学全部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应该作为构建教育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重点应体现学生的技能知识获取和各项能力提升,其中包括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手段与设计,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主动性等指标。此外,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育、创新创业能力、教学新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标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评价教师的教书育人成效等也都应该是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9]。同时,要对实践实验、课后辅导、劳动教育等教学内容设定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高校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以课程特点与培养目标为基准,确定全面的评价指标,从而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引。

5.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还要具备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力和对文字材料、数字资源的加工处理能力。同时,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还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应对复杂教学质量管理事务、适应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不断扩容拓展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模块构成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者将呈现出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的特点。为此,出于对系统运行维护的方便性和保障质量管理信息数据安全性的考虑,应利用Web技术中既能够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又能够简化系统开发、维护和使用的B/S结构来搭建平台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其中,由师生、教务管理人员、督导专家等参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各个角色发起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应作为平台系统运行网络环境的核心部分。针对核心部分质量管理信息进行处理,应在运用Web技术的基础上,应用ASP.NET和HTML等技术开发用于师生在线提交教学信息、教学数据、填写或查询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信息的网站或网页,进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化反馈系统,推动教学方法的改善和教学策略的调整。

在功能模块设计上,按照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的指引,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系统功能中设置五大模块:

1.系统管理模块

主要实现用户、访客及系统的数据管理。

2.教学信息管理模块

主要实现日常教学管理功能,包括培养方案管理、教务运行管理、考务运行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等子模块来实现日常教学管理功能。

3.教学评价管理模块

设置教学质量评价和信息统计两个子模块。在教学质量评价模块中设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材料抽查评价、毕业设计评价、就业质量评价和专业质量评价6个模块,学校领导、督导专家、学生、教师都能在此模块内对6项内容根据对应的评价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在信息统计模块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并形成反馈分析报告,便于随时查询。通过平台实现校院领导、教师、督导人员和学生等教学质量管理全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从不同层面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真实、及时有效地反馈和评价。

4.教学评估管理模块

设置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专业建设质量评估和学生考研、毕业、就业质量评估三个子模块。

5.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块

设置文件通知公告管理、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基础资源管理、即时通讯工具(微信、QQ、钉钉等)和用户留言反馈等5个子模块。

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在集成现有一般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加载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对高校各级各类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化、智能化集中管理,也使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在平台上方便快捷地采集、抓取、加工、分析、传递和利用现有的教学质量数据信息,从而降低工作压力和强度,提高管理水平与能效[10]。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提供高质量教学资源供给服务,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时从平台搭载的数字教学资源中选取视频、音频、图片、动画、PPT、案例等素材,促进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课堂情境更加灵活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浓厚活跃,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五、结 语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融合,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将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破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和弊端,促进教学管理过程的信息化、规范化,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效能,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