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

2023-03-09 01:49侯冠林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47期
关键词:中学生法治道德

侯冠林

法律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遵纪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习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相关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

中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他们缺乏社会意识,在做很多事情之前很少考虑后果。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随意性行为只是违反了校规校纪。另外,中学生自制力差,可能有逆反心理,缺乏法治意识,容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在中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新时代国家法治建设的要求。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以下意义:1.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法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让其更好、更全面的成长。通过学习让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违纪违法的严重后果。2.有利于促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对他们的法治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在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有效手段。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一)增强对学生基础法律知识教育

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社会经验有限,要想增强其法治意识,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慢慢向其普及基础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在日常生活中,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拥有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权、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其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例如: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当前国家推行义务教育,就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基础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享有哪些权利与需要履行哪些义务,懂得自己的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事的警戒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哪些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基础法律知识教育,为法治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1.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小活动、现实生活案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创新,通过课堂小记者、课堂小法庭、辩论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增强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强化学习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高空抛物致人伤亡的案例屡有发生,比如2021年,被告人陈某在深圳市光明区某街道居住期间,多次从所住房间窗户向外高空抛啤酒瓶、垃圾等物品。2021年4月2日,光明区人民检察院向光明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经法院审理后,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经过教师的解释,学生明白了现实生活中权利与义务的内涵,而且明确了在自己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应用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同时还要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最大程度避免自己随意性的行为对他人的人身和合法财产造成损害。

(三)拓展法治实践,培养中学生的法治素养

实践出真知。在现实生活中才能锤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重点在于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知法懂法是前提,守法用法才是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法律知识,缺乏实践,学生很难对所学的法律知识有深刻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的法律知识外也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地承担社会责任。例如:在生活中,如果碰到同学想要闯红灯时,能够及时制止;在外旅游时,碰到在名胜古迹上乱写乱画的行为,能辨别是非。从自身做起,遵纪守法;碰到自己的同伴去网吧时,在自己不去的同时能劝阻同伴不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正确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生活中的法治知识,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应对。以案说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对自身以后学习与成长存在着积极的影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个中学生,要自觉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人才。

猜你喜欢
中学生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