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溪流性鱼养殖与产业发展趋势(三)

2023-03-10 15:06郑善坚胡金春李明郑荣泉
科学养鱼 2023年1期
关键词:甲藻放养密度溪流

郑善坚,胡金春,李明,郑荣泉

(1.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2.衢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衢州 324003;3.金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 金华 321013)

5.苗种培育 溪流性鱼种类较多,苗种培育方法各异。其中斑鳜苗的开口饵料为其他初孵仔鱼,培育过程需要投喂活饵料鱼,适合在清水网箱或水泥池中进行。其他大多数种类的开口饵料为浮游动物轮虫或枝角类,因此适合在土塘中培育。土塘可以通过施肥大量培育浮游动物,天然饵料丰富,短期内不需投喂人工饲料就可满足鱼苗生长,培育的苗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的特点。一般选择面积1~5亩的土池,先经过生石灰、漂白粉或茶籽粕等进行清塘除野消毒,浸泡3~5天采用有机酸等解毒处理,用8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再用生物有机肥或发酵豆麸等进行肥水,一般5~7天大量出现浮游动物时即可放养水花鱼苗。鱼苗的放养密度在30万~80万尾/亩。第二天开始每天适量泼洒豆浆。

如果没有土池条件,溪流性鱼的苗种培育也可在水泥池或帆布池中进行,放养密度为3 000~5 000尾/米2。24小时增氧并保持适当微流水,可以直接驯化投喂商品鱼苗开口粉料,每天投喂3~4次,少量多次,保证所有鱼苗都能开口吃料。目前主要应用于山区光唇鱼的水花鱼苗开口,驯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对摄食活鱼苗开口的斑鳜,适宜在清水网箱或水泥池中进行培育,水体清有利于斑鳜苗捕食,目前常用的饵料鱼是草鱼、团头鲂、赤眼鳟的初孵仔鱼。根据鱼苗的生长适时补充适口饵料鱼。斑鳜苗种培育的适宜放养密度为1 000尾/米2。

三、溪流性鱼主要养殖模式

1.坑塘流水养殖 坑塘流水养殖是最早在水源充足的山区采用的养殖模式,采用一头进水一头出水的微流水养殖,不需额外人工增氧。养殖密度控制在300~400尾/米2,以投喂浮性颗粒饲料为主。但该模式产量相对较低,可控性差,枯水期及山区短时的暴雨洪水对其影响较大,在pH偏低的山区养殖易受到卵甲藻病和小瓜虫病的危害,经常造成较大的损失,经过12~18个月的养殖,产量一般在2~5千克/米2。

2.帆布桶养殖 帆布桶养殖也称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可选择在水源充足的山区或平原进行。主要采用直径6~7米的圆形帆布池,外围用镀锌板固定,池深1.5米,24小时人工增氧,水体微流水、中间集中排污。帆布桶养殖具有灵活方便、不破坏土地的优点。帆布桶养殖可露天或建在塑料大棚内,适合开展鱼菜共生系统进行溪流性鱼循环水养殖,即将鱼池的排泄物经沉淀或微滤机处理后,流经蔬菜种植床,养殖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经过种植床基质(陶粒、火山石)形成的生物膜降解,形成的营养盐(硝酸盐和磷酸盐)再被蔬菜吸收利用后循环使用,既实现了帆布桶的高密度养殖,又解决了污水的绿色利用,投入小,利润高。一般放养密度500~800尾/米2,养殖10~15个月,产量可达10~20千克/米2。

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建在室内,可控温养殖。采用24小时人工增氧与循环养殖,不受外界气候影响,可一年四季进行养殖,可控性强,但相对成本仍较高,由于密度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前溪流性鱼的价格高,养殖溪流性鱼仍有不错的经济效益。一般6米直径的养殖池,马口鱼、光唇鱼等的放养量在4万~5万尾,放养密度达到1 000~1 500尾/米2,养殖8~12个月即可上市销售,养殖产量30~40千克/米2。该养殖模式的关键是做好生物防控,对进出人员、放养的苗种做好防疫消毒,养殖过程中每月定期内服促代谢中药、复合维生素和丁酸梭菌等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肝脏和肠道的保健维护,可实现养殖全程不进行杀虫消毒的绿色养殖。

4.池塘静水养殖 溪流性鱼适合在池塘中静水养殖,面积在3~5亩为宜。池塘狭长形,长宽比为(5~8)∶1,池深1.5~2米。池塘经生石灰消毒,茶籽粕等去除野杂鱼,之后进水施肥,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放养3~5厘米的鱼种3万~5万尾/亩,每天投喂2餐,饲料选择蛋白质水平36%~40%的专用定制配合饲料,粒径根据鱼体大小分别从破碎粉料、0.3毫米增大到1.0毫米,每月定期使用促代谢中药、复合维生素进行内服预防。池塘水质管理采用微孔底增氧,每天开机5~10小时,每月使用1~2次芽孢杆菌等进行调水改底,整个养殖过程几乎不用其他消毒杀虫药物。从养殖试验来看,池塘静水条件一是水质条件可控,pH相对较高,很好地规避了溪流水养殖过程中的小瓜虫和卵甲藻等寄生性病害,养殖成活率高;其次池塘静水条件高水温期长,溪鱼生长快,较山区微流水养殖的长速提高20%以上。近年来马口鱼、光唇鱼的池塘静水养殖试验都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以马口鱼养殖为例,一般6月中下旬放养寸片鱼种,到翌年的4-5月捕捞销售,产量可达300~800千克/亩,经济效益显著。

四、溪流性鱼主要病害防控

1.寄生虫病 溪流性鱼常见的寄生虫包括斜管虫、车轮虫和多子小瓜虫等,主要引起鱼类鳃丝挂脏,黏液增多。多子小瓜虫大量寄生,则出现体表白点,严重的体表形成一层白翳。病鱼因呼吸困难漂浮水面或出现死亡现象。寄生虫一般通过显微镜镜检可确诊。寄生虫病主要发生在4-6月和9-10月。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是做好鱼苗放养前的杀虫处理,可用0.7克/米3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或用1.5%的食盐水浸泡病鱼15~30分钟。在养殖过程中每月定期内服1~2个疗程的促代谢和保肝的中药以及复合维生素,可较好地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出现发病时可在饲料中加大剂量使用应激宁、复合维生素和桉树精油进行内服,3~5天基本可控制。对小瓜虫病还可通过适当肥水,提高pH和培育桡足类等天敌进行控制。

2.卵甲藻病 卵甲藻病又称“打粉病”,是一种由嗜酸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 Nie)寄生鱼体表而引起的鱼病。嗜酸卵甲藻分布广泛,尤其喜爱酸性水质的水体,无宿主专一性,在浙江山区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可危害不同种类鱼,尤其对光唇鱼危害较大。卵甲藻病的鱼体出现摄食下降,病鱼焦躁不安并聚集,体表白点蔓延全身,类似裹粉。其症状及形态类似多子小瓜虫,但其白点间有充血斑点,显微镜下可见多个肾形细胞大小不一,且不会动,多子小瓜虫胞体会缓慢转动,可进行区别。卵甲藻病主要高发在6-8月,水温20~30℃、pH 7以下水体容易发生。卵甲藻病具有感染快、传染性强、发病期长、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等特点。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比较好的措施是提高养殖水体的pH,可使用生石灰或适当肥水进行调控。因此,卵甲藻病的治疗期间要采用静水养殖或循环水养殖,再进行pH调控,防止pH变化过大对鱼造成更大的危害。同时,在饲料中加大剂量拌加复合维生素+黄芪多糖,促进鱼体黏液分泌能力和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3.肠炎病 肠炎病的病原为气单胞菌属的种类,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病情较重者腹部膨大,两侧有红斑,肛门常红肿外突。解剖病鱼发现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黏膜溃烂脱落。此病的发生主要是投饲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一是使用的饲料可能发霉受潮所引起的质量问题;二是投饲量不能按照养殖节奏进行投饲,如投饲量偏多、加料或投饲过快;三是未能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投饲量;四是投饲期间水体出现低氧。因此,肠炎病预防的关键是要做好投饲管理,掌握好投饲的质和量,保证鱼摄食均匀和有充足的溶氧。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乳酸杆菌或丁酸梭菌等,促进饲料消化分解,保护肠黏膜的健康。治疗时,饲料中添加水产用硫酸新霉素粉3~4克/千克,连用3天,之后拌加黄芪多糖+丁酸梭菌或乳酸杆菌再继续投喂3~5天,促进肠黏膜的恢复。

(待 续)

猜你喜欢
甲藻放养密度溪流
溪流到了大海
溪流到了大海
长江口甲藻孢囊与水体富营养化和厄尔尼诺指数关系研究
放养密度对泥鳅育苗效果的影响
养只恐龙当宠物
担当
疑似甲藻水华监测及应急管理探究
溪流小熊的烦恼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
不同放养密度对有机稻株型塑造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