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现代农村幸福经济学

2023-03-12 08:24
新农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周 丽

(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3)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市与农村协调共进、公共资源平等共享,农村经济飞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走上幸福之路。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农村发展布局,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制,让农民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并不断创造社会价值,让现代农村更加繁荣昌盛。

1 农村幸福经济学的概述

“幸福”一词的定义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福需要借助人的情绪、认知、行为而呈现,是每个人自身的体悟之感。幸福经济学是通过调动人的知、行、感合一,提升人的真、善、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进步。打造现代农村幸福经济学,是通过在农村引导农民做到生命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农民内生动力,让农民安心根植于农业农村,实现农村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农村提供稳定的生产要素,助推乡村振兴。

2 现代农村存在的不经济现象

2.1 农民“去”与“留”的矛盾——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迁移的农业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农村人口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双重风险压力,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且变现速度较慢,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进入企业工厂,不但可以增加收入、提高自身保险保障,还可以让子女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环境。这就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信心不足,更不想让后辈继续留在土地上,所以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劳动力后备资源不足。

2.2 农民面子与里子的矛盾——农村建房问题

农民自古就有很强的“根文化”思想,即使在外实现安居乐业,也仍想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在农村修缮,搭建房子可以改变村容村貌,但是每家每户相互攀比,有的违章搭建,有的为获得拆迁赔偿而抢建现象依然存在,可对于真正住房刚需的农民却又要求苛刻。乡里乡亲建房本可互相成全,但因为利益而变成障碍,农民为了显示“面子”却丢了邻里和睦百世兴的“里子”。

2.3 农民与村干部的矛盾——干群关系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干部干部先行一步”的现象在部分农村仍然存在。少数村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占用集体资产谋私利。这种行为严重影响村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形象,造成对村干部的不信任,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另一方面是出台的一些政策不够因地制宜,阻碍农民耕作积极性。农民期待当地政府出台适合当地农田情况的扶持政策措施。

2.4 农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近年来,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农民与农业生态环境仍存在一些矛盾。如农民生活垃圾清理不够规范,农村尚未做到垃圾分类处理,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做到专人清扫,集中堆放,定时处理,但只停留在粗放填埋甚至倒入大江大河的境况;在农村聚居地附近开设的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带来了空气污染、蚊蝇聚集等问题,给农民生活带来困扰。农民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生活质量的同时,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实现现代农村幸福经济学的途径探索

3.1 打造凝心聚力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第一,大力挖掘农村特色农业产业。针对当地农产品特色建设产业基地,形成从种植、养殖,到加工、运输、销售一整套产业链,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农民可以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农忙时田间劳作,农闲时可以加入车间工作,增加收入。

第二,大力提高社会公共资源服务水平。社会公共资源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网络、医疗、教育等资源,当农村的社会公共资源水平达到或接近城镇水平时,农村的交通闭塞、饮水不便、网络不通、医疗、教育资源落后等问题就迎刃而解,农村的生活环境就可以满足农民需求。

第三,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能教育。扶贫先扶智,改变农民狭隘的小农观念要靠教育,在农村发展农业职业技能教育,用灵活的教学模式,课堂和田间授课相结合,拓宽农民的认知世界,加深农民间思想交流,提高农民种、养作业水平。通过知识技能武装农民,让农业获得更多增值空间,实现农民自我的成就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3.2 建设奋发担当的农村干部服务队伍

第一,让法治道路铺向农村,建设法治村委。从决策到执行及监督都有法律可循,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提高村委公信力和干部执行力,知敬畏、知廉耻。让法治意识在每个干部心理形成红色底线,自觉在履职尽责中始终坚持法治为上。

第二,让法治宣传深入农村,建设懂法的新型农村。让农民了解在政治生活、农业生产、进城务工、自主创业、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并教授农民在监督干部执政时、或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第三,让监督机制深入农村,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干部做到阳光执政,与农民有商有量,积极公开村务,接受广大农民监督,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对村委及干部执政的监督,提高对干部的信任度,促进农村自治共治。

第四,引进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乡贤是一批出生农村、热爱农村、崇德向善的社会贤达,是一批乐于用自己的专长、学识和财富建设农村、改变农村的优秀人物,在农村乡贤的威望普遍较高,是现代农村发展的一股柔性力量。

3.3 构建丰富精彩的农村人文环境

农村人文环境是促成村民之间建立广泛、美妙的关联,不断凝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团结协作,进而改善乡风民风,构建良好、有序的乡土人情。

第一,大力弘扬与传承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乡约俗成,可以增强村民间的合作联络,存养正念,还可以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增加村财政和农民收入,同时文化交流扩大到海内外,还可激发全球华人的家国情怀。

第二,大力推广农民体育健身事业。将“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在农村传播,不但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将农务融入体育赛事,还能增加农民对农事农耕的兴趣。2018年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以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为宗旨。举办“农民丰收节”既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又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第三,大力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农村整体面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却在加剧形成。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各地都建有村部老年人活动中心,增设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项目。如增建大数据服务平台、干部村民交流室、农村书屋、文明乡风讲堂等。能增添老年人活动中心的热闹气氛,增进村干部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另外大数据服务平台形成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村民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时事政治、农业农村政策,并可通过这一渠道发挥监督职能。

3.4 做好现代农村整体规划布局

根据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建筑布局、地形特点,做好规划设计。划定永久耕地界限,保留村道扩宽空间,规范宅基地建设审批制度,统筹旧宅翻新设计,修复农村水利工程、整治垃圾、污水处理等,形成村规民约,既可降低村民间的攀比心理,又可保护弱势农民的基本利益,还可改变村容村貌。如福州市长乐区长安村,借助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的契机,开展以裸房整治、垃圾处理、村道硬化、河港整治、清除淤泥及修建滨水步道等行动,村容村貌焕发生机,推出乡村振兴旅游精品特色线路,吸引外来游客,增加村民收入,让村民满意度、幸福感迅速提升。

4 结语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现代幸福农村经济,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形成政通人和的和谐氛围。各级政府鼎力支持乡村振兴事业,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干部热忱服务三农,农民安心留守农村,发展农业、建设现代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现代农村幸福经济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