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实践及路径探究
——以“神舟十三号”系列报道为例

2023-03-13 00:14胡晶晶吴思佳
新闻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仪式化议题舆论

○胡晶晶 吴思佳

近年来,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新闻传媒业,对整个新闻生产流程及传播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1]基于技术驱动、顶层设计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逻辑,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进行智能化改造与升级,5G 云直播、算法推荐、机器人写作、AI 主播等智能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技术不仅重构了传播流程,也使舆论的生成与演化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我国航天正式进入有人常驻的“空间站时代”。“航天梦”是构建民族认同的精神符号之一,也是“中国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通过对新华网、人民网、央视新闻三大中央主流媒体的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相关报道的研究发现,在舆论资源集聚的互联网环境中,主流媒体通过技术赋能成功塑造和引领了“航天梦”、航天强国等主流舆论,为智能时代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提供了借鉴路径。

一、智能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机遇与挑战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2]多数研究者普遍认可舆论在凝聚人心、塑造共识方面的积极作用。智能时代,网络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相互交叠,数字化生存成为常态,舆论越来越多地集聚于网络公共领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使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融合性与圈层化:从传播主体来看,传受主体身份的融合提升了舆论引导的力度,同时也造成多元圈层的碰撞,分散主流舆论

智能技术促使受众媒介接近权、使用权大大提升,传受主体身份界限模糊,呈现出高度的融合性,借助多样化的智能终端,可实现舆论生产的全时空在场。这会导致:一是作为舆论引导对象的受众成为信息传播者和舆论引导的主体,强化或削弱主流舆论。二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关系的网络“圈子”的形成,造成受众的分化与区隔,不利于主流舆论达成共识。这是因为,“圈子”内部往往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制度规则和文化信仰,具有相对封闭性,外部信息不易流入,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及受众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极易造成多元思潮碰撞,激发不同圈层群体的对立与分化,分散主流舆论。

(二)互动性与情感化:从传播过程来看,由单向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强化了舆论引导的效度,同时也造成舆论的过度情绪化走向,消解主流舆论

互动是智能时代的核心逻辑,也是网络舆论场区别于传统线下舆论场最大的特点。网络虚拟时空中,信息的双向互动取代了单向的传播模式,借助虚拟现实、算法推荐、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沉浸式新闻、定制化新闻产生,促使媒介与受众的互动愈加趋向即时性、精准性、个性化。借助双向互动,媒介与受众的情感连接得以建立,为社会共识的达成创造了有利的感性条件。网络舆论场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场域也是情感参与的场域,“网络舆论的形成也是一个情感动员的过程”[3],如果舆论引导不当,在情绪化、偏激性的恶意互动驱使下,极易导致受众对媒体设置的议题进行对抗式解读,引发多元网络舆情的突发与扩散。

(三)精准性与碎片化:从传播效果来看,用户画像及算法推荐优化了舆论引导的精度,但也造成信息传播的“茧房”效应,弱化主流舆论

“用户画像”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物,基于用户在互联网空间的浏览、点赞、评论、转发等数据行为而生成。借助“用户画像”,主流媒体可对受众构建个性化的标签,通过定制化的快速信息推送,精准化的话语表达与叙事,有效提升舆论引导的精度。但是,算法等基于用户兴趣的信息推荐模式,易造成受众对信息关注的“窄化”“固化”趋势,使受众封闭在自我构建的“茧房”世界中,降低受众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度,削弱受众参与公众舆论的主体性。“信息茧房”效应下,主流舆论易被排除在算法之外,使主流话语、主流价值观呈现“失语”与“被排斥”的异化状态。

二、主流舆论引导的媒体实践

(一)多维度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是“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显著性的转移,即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与公众所关心的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智能技术视域下,主流媒体通过“多级传播”的实时议题互动,多技术场景的内容呈现,多矩阵的议题共鸣,进一步强化主流舆论的引导力。

1.议题多样化,议程互动性强

“神舟十三号”系列报道议题涵盖事件、人物、活动等主要类型。事件类如神舟十三号发射、返航、空间站任务执行等;人物类如航天员、背后团队、航天专家宣传等,三位航天员、“北京明白”的高健、火箭总设计师容易等相关报道也频上热搜;活动类如天宫课堂、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日常等。网友的实时关注点也被纳入议题范畴,媒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使议题呈现多样性,受众介入议程设置环节并成为主体之一。

2.多技术呈现“在场感”,深化议题认同

三家主流媒体都积极利用虚拟现实、H5、直播等多重技术打造立体化的报道样态,营造沉浸式、互动化的新闻体验。如新华网打造的卫星新闻《中国空间站,变形!》,由新华社打造的AI合成虚拟记者、全球第一位数字航天员小诤讲解,营造太空一线报道的“在场感”。借助互联网平台,这些作品迅速形成裂变式传播,让受众在参与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深度体验,主动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航天梦”的伟大进程中,产生强烈的共情效应。

3.融媒矩阵式传播,强化舆论引导力

三家主流央媒除入驻抖音、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还与其他主流新闻媒体,以及载人航天小喇叭、我们的太空等官方媒体等同频共振,通过对内容的集中采集、多形式输出、动态性即时更新、多平台智能分发,延展议题辐射范围,构建网络矩阵式传播,强化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仪式化的叙事模式

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媒介事件从局限于电视这一唯一的直播媒介向“全媒体”转变,媒介事件的仪式化叙事延伸至智能传播生态中。传播仪式观的核心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4]借助仪式化的叙事,主流媒体基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这一媒介事件,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树立了航天大国、航天强国形象,构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主流舆论。

1.沉浸式的仪式化参与

用户通过“沉浸式的参与”置身“神舟十三号”相关新闻现场,与媒体形成持续的互动,他们不仅是媒介仪式的见证者,更是媒介仪式的协同完成者。三家主流央媒通过微博、抖音、B站等第三方平台入驻账号、自有APP 端的持续跟踪报道,吸引用户观看直播,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共同提升话题热度。用户在内容生产与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完成了意义共建,强化了对主流舆论的认同。

2.多场景的仪式化空间

媒介事件的巨大潜力体现在对时间和空间的征服,能够唤起“广泛而同期的注意”,为集体想象与共识的构建搭建了桥梁。[5]系列报道中所展示的仪式化空间主要有三类:一是地面空间,如航天员的出征与返航直播;二是天地互动空间,即天地直播连线场景;三是太空空间,如直播航天员出舱执行任务。地面日常的节日仪式空间也被延展到太空空间中,展现航天员与地面观众进行节日的仪式性互动,如元宵佳节王亚平弹奏古筝。通过不同场景仪式化空间的展现,主流媒体进一步强化了对仪式背后价值观念的认同。

3.情感性的仪式化符号

仪式化的媒介事件总是充斥着各种情感化的表征元素,借助各种视听符号所构成的象征意象,建构人们对现实环境的认知,形塑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三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充满了情感性的话语表达,如“喜报”“浪漫”“牛上天了”等表述,及频繁使用的感叹号等。央视新闻的《主播说联播》更是将话题多次对准“神舟十三号”,以轻松、接地气、直接的情感表达与评论呈现主流话语。

(三)“破圈”式的传播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媒体走向深度融合,为媒体的“破圈”传播奠定了基础。基于互联网群体的“圈层化”属性,“破圈”意味着将“原属于某一特定群体的事件成为公共事件”[6],实现主流圈层向亚文化圈层的渗透,为促进主流价值观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提供了有效途径。

1.内容“破圈”,跨群体的文本展现

三家主流媒体将“航天梦”演绎成老中青少共同关注的话题,既有宏大叙事,呈现大情怀、大主题,如出征仪式,星辰大海的征途,回顾载人航天之路等,也有微观的生活化叙事,凸显人文关怀与朴素情感,如网友见证中国人在“太空过节”,将航天员出征描述为“出差”,太空生活的奇妙点滴等。智能技术的加持,使对受众反馈的捕捉变得更加精准与即时,有利于媒体及时跟进,打造引起跨群体共鸣的话题内容,强化载人航天事业的全民参与感。

2.话语“破圈”,生活化的流行语表达

“太空出差三人组”“宇宙级惊艳”“咱上面有人了”“太空吃播”“感觉良好”这些年轻态、接地气、真性情的流行话语表达,极易产生情感连接,促进不同圈层的受众自发的点评、分享、转发,在与主流媒体协同推进的同时,使主流舆论在多循环的传播互动中得以生成并强化。

3.渠道“破圈”,榜样化的符号构建

榜样化主要体现在英雄化和偶像化两个层面。在直播神舟十三号返航报道中,“致敬”“英雄归来”等话语频刷热搜,三家主流央媒突破了传统模式化的英雄符号构建,转向英雄的个性化、生活化、多元化、情感化叙事,拉近了受众与英雄的距离。

三、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力提升的优化路径

(一)多元协同,构建主流舆论传播矩阵

主流媒体应秉持多元协同理念,完善传播矩阵这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媒介接触范围、优化媒介叙事话语,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到主流舆论共创中。主流舆论传播矩阵包括横向矩阵与纵向矩阵两个层次,纵向矩阵即主流媒体内的跨平台集群与主流媒体间的跨媒体集群。跨平台集群即主流媒体客户端、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及相应的子账号系列,跨媒体集群即“央视-省级-地市-县级”四级主流媒体集群;横向矩阵即主流媒体与政务媒体,互联网企业媒体,网络大V、行业专家等的集群。通过不同传播主体的协同互动,不同传播渠道的整合优化,不同媒介及群体话语的个性表达,使主流舆论形成跨圈层的同频共振。

(二)融合发展,以主流价值引领技术创新

一是坚守“内容为王”,打造爆款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很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7]主流媒体应遵循对“受众-用户”的使用与满足原则,明确技术为内容服务的价值导向。二是平衡算法逻辑与人文价值。构建合理的算法推荐模型,结合人工把关,既体现主流价值,又能满足受众需求,如“党媒算法”的开发,在今日头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融入置顶、专题推荐功能。三是强化平台管控,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结合立法、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等机制,协调互联网平台发挥合力,同时提升受众对媒介的接受、理解和使用能力,在公众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能做到理性研判、理性发声。

(三)圈层互动,从议程设置转向议题融合

主流媒体如何进入不同圈层的关注视野,使受众实现对同一个议题的“在场”,对主流舆论的构建至关重要。智能传播场域中,面对重大事件,主流媒体不仅要主动设置议程,进行提前策划,主动回应公众关切,掌握舆论主动权,更要通过双方互动实现“议题融合”,促进受众与媒体的协同推进与集体书写。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智能技术,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呈现出即时、高效、全面、精准等特点,可适时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议题的内容方向、话语表达方式、叙事模式等,融合图文、视频、交互技术等元素,嵌入多模态话语符号,进行议题的立体化输出,强化主流舆论引导。■

注释:

[1]新华网.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 民共同 思想基础[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2019-01-25)[2022-03-21].

[2]陈力丹.准确估量舆论、舆情的数量和范围[J].新闻界,2017(03):15-17.

[3]刘庆,何飞.网络舆论中图像的情感动员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162-168.

[4]詹姆斯·W.凯瑞(James W.Carey).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5]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 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9.

[6]戴元初,刘一川.“破圈”: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拓展的传播逻辑与现实选择[J].传媒,2021(02):80-82.

[7]人民网.推动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实现新发展[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124/c40606-29782564.html,(2018-01-24)[2022-03-18].

猜你喜欢
仪式化议题舆论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狂欢建构、仪式化营销后的冷思考——以2017天猫双十一晚会的语言符号为例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土家跳丧仪式化传播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