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以内科学循环系统为例

2023-03-13 11:03刘坤琴杨秀金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训知识点思政

■刘坤琴,杨秀金

教师的主要使命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如何立德树人,一直是教育者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2014年,上海市把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推出了一批“中国系列”试点课程,逐渐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1]。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理念[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程思政是各类课程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大思政观的具体体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3]。

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手段达到立德树人的高度,教育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包括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课程思政挖掘研究、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等。但课程思政可挖掘的内容繁多,包括历史文化、名人传记、时事新闻、爱国情怀、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而每一门课的教学课时有限,如何选择课程思政内容,如何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如何让思政内容入耳、入脑、入心,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医学专业。医学专业知识博大精深,而多数高职院校医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培养时间为两年,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在两年内学完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如此紧张的学习时间内,教学内容的取舍尤为重要。同时,课程思政的融入也需慎重选择,融入过程更需精心设计。基于此,本文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的循环系统为例,浅谈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实践。

一、内科学课程特点及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是一所医学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康复专业、药品食品专业等专业学生,培养期间的前两年在校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第三年进入相关医疗单位实习。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及“十四五”规划政策导引下,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并以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学校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社区、基层卫生院的岗位,这意味着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多数会在基层医疗相关岗位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服务,从事救死扶伤的职业,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科学严谨的职业素养,同时还需具有爱伤护伤、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以及不怕脏不怕累、勤劳勇敢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目标也将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分解到每一门课程的每一堂课。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教师如何“守好这条渠”“灌溉一亩地”,是我们一直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技术的学科,它既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又有其独特的自身理论体系。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内科学教学共128 学时,其中理论课88 学时,实训课40学时,分两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本课程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形成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为完成临床实习打下基础,最终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适应基层医疗岗位需求,对常见内科疾病能诊断治疗、预防保健,达到服务地方社会的目的。同时,需培养学生以下素质目标:①热爱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②具有严谨缜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具有刻苦钻研、勤奋向上的学习精神;④具有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⑤具有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医德。要达到以上素质目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非常重要,如何选择思政内容,又如何融入相应知识点尤为重要。

二、内科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在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后,对内科学的课程思政进行了充分挖掘,主要从历史发展、名人事迹、时事政治、人文素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挖掘案例、提炼思政元素。所挖掘的内容主要以名人介绍、故事情节、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每个思政案例1~3 分钟不等,挖掘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内科学思政元素挖掘

三、融入思政元素的内科学教学实践

在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及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了精心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知识点中,从而实现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现以内科学循环系统为例,探讨在内科学的理论课及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思政教育。

(一)理论课中课程思政融入实践

针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技能动手能力较强的学情特点,在理论课的学习中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及问题引导法为主的教学手段,在生动鲜明的案例中融入知识点及思政元素。案例形式主要通过视频短片、图片或者教师口述举例等方式呈现,这些案例主要来源于学生熟悉知晓的素材。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顺势融入思政元素,起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作用,同时也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例如,在学习心力衰竭病因,讲到容量负荷时,教师举例如下:一位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在输液时嫌输液速度太慢,要求医务人员加快输液速度,如果你是医务人员会怎么做? 为什么? 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输液速度加快后会增加心脏前负荷,导致患者心衰加重,让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的同时,理解到从医者应当有自己的判断与思考,需严谨缜密、实事求是的医者精神。

在学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个疾病的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时,我们截取了疫情背景下《中国医生》这部电影里的一段视频,讲述的是一位新冠病毒感染者脱离危险拔出气管插管后却意外死于心肌梗死的故事,短片中得知消息的主管医生难过的眼神及表情体现了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及视患者为家人的爱伤精神,以及疫情背景下医务人员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无所畏惧的大爱精神,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心肌梗死这个疾病病情变化快、难以预料,需密切观察病情、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

在讲到心脏彩超这个辅助检查时,告知学生这个检查需仔细观察心脏各房室结构、瓣膜结构、血流情况及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等,因此检查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而该检查需充分暴露患者胸部,同时耦合剂也比较凉,此时可能导致患者受凉,于是提出 “检查者操作过程中有哪些事项需特别注意”的问题。学生会思考到以下问题:①注意保护患者隐私;②耦合剂可加热;③可开空调升高室内温度。除此之外,学生可能还会思考到更多解决方法,从这种启发式教学中,学生会站在患者的角度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而也能培养学生理解患者、关心关爱患者的人文素养。

在学习高血压这个疾病的并发症时,引入了一位高血压患者与家人发生口角纷争突发脑出血的片段,不仅让学生掌握到了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危及生命这个知识点,还让学生挖掘了这个并发症的诱因,体会到了对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心平气和、多一些耐心和关心的医学精神。

而在讲到治疗的时候,也有很多思政元素可挖掘,包括根据病情慎重选择用药、药物副作用、药物效果观察、药物价格等,都可以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讲到房颤心律长期服用华法林这个知识点时,列举了一个乡村老太太没能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而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故事,再就诊时已是严重贫血、休克血压的表现。通过图片展示及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如临其境,深刻体会到选择药物时要综合判断患者的依从性,需仔细交代、定期督促。通过案例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精神。

除此之外,也可从历史背景、名人事迹、时事政治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让同学们树立家国意识,具有爱国、爱家、爱人民、爱病人的情怀,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奉献精神和仁爱精神、家国情怀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及职业精神。

(二)实训课中课程思政融入实践

内科学的实训课以案例分析、讨论为主,如何在案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应深思的问题。为此,我们尝试了多种方式进行思政元素融入。

在实训课上,尝试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分组,每个组内成员都有不同的子任务,所有子任务串联起来就是该组病案分析的完整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提到“思政”二字,但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团队精神,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衍生到工作学习中,处处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从而学会谦虚谨慎的态度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例如,在高血压疾病的病案分析中,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熟悉,然后采取组内学生情景模拟的方式教学,同学们分别扮演患者、护士、医生、药房工作人员等角色,然后写下病例分析的答案及自身体会。扮演医生的学生体会到对患者诊疗时应站在患者的立场关心关爱患者,问诊时应语气亲切、关注患者,查体时要轻柔、手要温暖等;而扮演护士的学生体会到要遵医嘱、认真负责地测血压,才能反映患者血压的真实情况,医生也才能进行治疗;扮演药房工作人员的学生体会到了发药时需认真仔细,用药交代时需耐心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而扮演患者的学生感受最多,测血压时的不适、查体时的不适、医患交流时的不自在等,从而总结自己如果是医务人员,需注意语言语气、眼神等交流,需注意操作时手法轻柔、仔细。通过该方法进行实训课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等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及沟通能力,同时在诊疗过程中,通过真切感受,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提炼出关爱患者、工作认真负责、细心严谨等职业素养。

除此之外,还会适当融入医院课堂、社区课堂等,把学生带到医院去见习所学疾病,到社区进行疾病宣教,从而体会到相应疾病的知识点及其带给患者的困扰,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伤护伤,并树立“除人类之病痛”的崇高理想,为解除人类病痛而努力学习。例如,心力衰竭的实训课搬到了医院课堂,学生在心内科看到了急性左心衰发作时患者呈端坐呼吸、阵阵喘息的痛苦场景,也看到了医务人员在抢救急性左心衰时奋不顾身、争分夺秒的身影。这样的场景非常具有震撼力,学生不仅对该类患者过目难忘,也能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医务人员的榜样作用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救死扶伤、爱伤护伤精神的良好素材。这样的课堂,无须教师去教学生怎么做,学生便能自发地去要求自己该这么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效果不言而喻。

内科学的实训课除了病案分析外,还有一次心肺复苏的内容,在该次课教学中,会通过心脏骤停后脑细胞的缺血缺氧及死亡时间这组数据,告知学生黄金抢救时间为心搏骤停后4 分钟内,从而融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脑细胞”的思政元素。通过胸外按压部位、深度、频率等知识点的学习,强调手法须到位,才能争取抢救成功率,从而融入“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除此之外,在心肺复苏时,防止二次损伤是一直强调的知识点,强调吹气不可用力过大以致肺泡破裂、按压不可用力过大以致肋骨骨折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本身就是思政元素,讲授知识点时,很自然地就提升了学生的爱伤护伤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对实训器材的爱护意识。

实训课的思政融入更多在于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去体会、去感受,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内科学课程思政实践总体情况

在内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九大系统疾病进行教学,而每一个系统、每一个疾病都有其独有的思政元素融入点。比如呼吸系统可融入“远离吸烟及被动吸烟”“减少汽车尾气、低碳出行”“疫情背景下坚守岗位的无私奉献精神”等思政元素。

内科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大量思政元素可挖掘,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选择思政元素时主要结合了学生成长环境中比较缺失的人文关怀、学生成长过程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耐劳的社会特点,以及医疗岗位对医务人员的素质需求等情况,因材施教地选择思政元素,不动声色地融入知识点中。

总之,本着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根据知识点的不同,从不同角度挖掘了内科学课程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素养。

四、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总结与体会

列举的循环系统课程思政实践只是内科学课程中的一个小分支,九大系统疾病都有其思政融入点。总的来说,整个课程中不同知识点有不同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主要从历史背景、名人事迹、时事政治、优秀案例等方面进行挖掘,提炼出家国情怀、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爱岗敬业、关爱患者等思政元素,可提炼的思政元素繁多,但如何结合知识点进行思政教育,如何在“传道授业解惑”及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及精神素养,润物细无声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课程思政融入的关键。

通过课堂思政元素的精心设计,探索了结合知识点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并分别阐述了理论课及实训课的思政融入实践。通过课程思政融入,学生树立了治病救人、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信仰,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家、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增强了学生关心关爱患者的意识。

在融入思政元素教学的过程中还发现,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同时对教师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关心关爱学生等精神在教育及自我修养中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此,将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教学目标总结为“知识目标是我们要拾起的一砖一瓦,能力目标是我们将这一砖一瓦累积起来的城堡,而素质目标是城堡内的灵魂”。任何教育都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塑魂才是教育者的根本使命,课程思政的融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是提高人类总体素质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实训知识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