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年吃什么

2023-03-13 01:00张元
莫愁·时代人物 2023年1期
关键词:里脊肉食单随园

张元

近年来,复刻古籍美食的爱好者越来越多,并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从2020年起,南京图书馆馆员韩超、史星宇开始从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复刻美食,于古籍里探寻古人足迹。

《随园食单》记述了我国南北各地的三百多种菜肴点心,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烹饪的成就,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据韩超介绍,《随园食单》中虽然没有专门写年夜饭的食谱,但鳝丝羹、炒甲鱼、炸鳗鱼、虾饼,以及“特牲类”(猪肉)和“羽族类”(鸡鸭肉)都适用于年夜饭。如鳝丝羹“鳝鱼煮半熟,划丝去骨,加酒、秋油煨之,微用纤粉,用真金菜、冬瓜、长葱为羹”。炸鳗“择鳗鱼大者,去首尾,寸断之。先用麻油炸熟,取起;另将鲜蒿菜嫩尖加入锅中,仍用原油炒透,即以鳗鱼平铺菜上,加作料,煨一炷香。蒿菜分量,較鱼减半”。虾饼“以虾捶烂,团而煎之,即为虾饼”。猪里脊肉“猪里脊肉,精而且嫩。人多不食。尝在扬州谢蕴山太守席上,食而甘之。云以里脊肉切片,用纤粉团成小把,入虾汤中,加香章、紫菜清煨,一熟便起”。酱鸡“生鸡一只,用清酱浸一昼夜,而风干之。此三冬菜也”。

年夜饭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顿,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而“年夜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清嘉录》中有记载:“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过去,在漫长的冬季,百姓常常缺乏食物果腹、衣被保暖。所以至今,中国民间还把过年称为“年关”。其中,晋朝的韩鄂过年给家人喝屠苏酒的传说颇具代表性。屠,意为割;苏,意为腐草。韩鄂割了腐草当作药来泡酒,给家人分食,就怕生病过不了年关。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便有着需要关心家人健康的意思。熬过这一年中最寒冷、最易病的除夕夜,就标志着气候回暖,因此,要敲锣打鼓、放爆竹庆祝。

根据韦巨源所著的《烧尾宴食单》记载,唐朝初年,五辛盘、胶牙饧、汤中牢丸和椒柏酒是长安人民年夜饭的基本配置。按当时分餐制的模式,菜肴酒水一道道分开上。五辛盘是五种带着辛辣味道的蔬菜,分别是大蒜、小蒜、韭菜、芸墓、胡荽,用来驱虫防病。胶牙饧是带着黏性的麦芽糖。唐前期,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还未传入中国,烹饪中调味品的甜味主要来源于蜂蜜和麦芽糖,成本极高。所以麦芽糖制成的食物“胶牙饧”主要是给老人吃的,它能考验老人的牙齿坚固程度,也祝福老人牙齿不脱落。汤中牢丸是一种融合了饺子和汤圆的面食,里面裹着荤素各色馅料,煮熟后连汤一起上桌,以填饱肚子。椒柏酒是一种改良版的屠苏酒,不再用腐草,而是用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菝葜等药材代替。

韩超说,由于唐代的蒸馏技术尚未成熟,所以酒精度并不高,加入的药材有增强其驱除寄生虫、增加血液循环、升高体温的功效。这种吃法,远算不上丰盛,味道也不甚佳,其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祈愿远大于实际功用,本质上仍然隐藏着百姓对年的恐惧。

宋朝时期,诞生出“北方饺子,南方汤圆”的饮食习惯。到了明清时期,“北方饺子,南方汤圆”的格局正式形成。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清朝对待年夜饭,采取了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出现了“满汉全席”这种极具包容性的菜品。根据《清宫膳食档》记载,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年夜饭,宫里一共准备了六十三道冷菜热菜、十二种点心包子,以及各式各样的南北小菜。这顿年夜饭,便是后世满汉全席的雏形。

把古籍里的文字翻译成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其实并没有那么轻松,有时也会“翻车”。猪里脊肉这道菜,《随园食单》记载得很简单,就是把猪肉片切得很薄,然后用虾汤煨。“但实际做菜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煮出汤之后,虾去哪了?”史星宇说,“浙江有个地方做锤肉,把肉和虾敲成扁平放在一起,既入味又鲜甜。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敲虾和肉,上面蘸了很多淀粉,结果并不理想。”在韩超和史星宇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想着用同样的食材,配以现代烹饪技术,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比如把蒋侍郎豆腐的做法换成用空气炸锅炸,猪里脊肉换成火锅烹饪,效果都还不错。”

如今,进饭店吃年夜饭省时省力。其实,不妨复刻古人食谱与家人一起动手,感受古时氛围的同时,将年的传统和意义融入菜色之中,延续下去,为年味加一把火。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里脊肉食单随园
炸里脊肉
随园食单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为什么街边鸡排“比脸还大”
《红楼梦》馔食英译与中华饮食文化输出
冬日居家好零食
里脊肉这样做,家人肯定把你夸上天
随园捶虾
从文本获得疗救写作的“食单”
随园·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