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境化读写活动之设计

2023-03-13 07:00韩晶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社戏语段公公

韩晶

阅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敏锐的语感等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写作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而情境化读写活动之设计可以扩大读写活动的影响范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可以依托多样化的情境,丰富读写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为例,探索情境化读写教学设计之策略。

一、构建故事情境,阅读课文后仿写

单一的课文阅读理解教学很难给学生带来深刻的读写体验和通透的学科理解,教师的单向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桎梏学生的思维发展,限制其想象空间的进一步延展。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将课文教学与读写活动有机融合,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读写趣味,以此促进其自身能力的发展。

以《社戏》一课的读写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先播放纯音乐作为背景声音,烘托课堂氛围。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同主题的PPT课件,PPT中应展示课文中的意象,如社戏台子、群众、艺人、乌篷船等,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课文内容。在初步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堂活动:仿写文中描写乡村夜景的语段。教师在组织学生仿写前,需要为学生提供仿写指引。教师可以采用“曼陀罗思维方式”,在黑板上画一个九宫格,然后把关键词“乡村夜景”写在九宫格的中心,在关键词的周围画上指引箭头,让学生思考与关键词相关的特点,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逐步了解,会产生多角度的想象和联想,学生的回答包括了“恬静优美”“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庄稼多样”等答案,教师可以再补充几条,如“鸟虫鸣叫”“民风淳朴”“美好祥和”“钓叟渔船”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挑选几个关键词,阅读课文内容并仿写。有学生仿写为:“家乡的月夜是清朗的,天上的星星像揉碎的钻石,洋洋洒洒地粘在太空,那星河璀璨的地方,是银河。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河岸的豆荚摇曳多姿,至于那河里么,幼时以为有骇人的河伯,如今才知道,只有挣扎在生活里的渔伯罢了。”

通过仿写课文语段的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领悟出课文精选语段的高妙之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课文选段的意义和笔法,还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的写作手法和框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的写作思维概念,从而促进其语文读写能力的进阶与提升。

二、联系生活情境,品读课文后改写

“实践出真知”,课文是作家基于现实情境下创作出的艺术性文学作品,即文学作品离不开对生活的描写。因此,教師在教授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段文本时,可以为学生搭建生活情境框架,帮助学生在品读鉴赏课文时发现自身思维的闪光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在《社戏》一课中,作者描绘了很多场景,教师可以和学生集体挑选一段内容,如“社戏展演图”,由教师布置改写任务。教师在组织学生改写前,需要强调联系上下文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常识,以免学生天马行空,思维过于放脱。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一下“社戏展演图”的前后过程,提问道:“大家知道为什么表演社戏的人不愿意展示看家本领吗?请大家联系一下生活情境和常识,思考一下。”有学生回答阐述,认为作者因看社戏去得晚了,观众少,而且演员也累了,同时,看戏的大多是游手好闲的懒汉,因此,唱戏的不愿意展示看家本领了。教师认同学生的回答,然后鼓励学生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与文章内容产生共情,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假想自己在社戏的现场,改写一下社戏的场景。有学生改写为:“社戏表演有震撼人心的精彩,眼看着生旦净末丑相继粉墨登场,武生打得一套好拳法,袖口生风,花旦貌美,有弱柳扶风的美感,戏台上的爱恨情仇、政权纠葛都交缠在一起,看得我酣畅淋漓。”

通过培养学生改写课文的能力,学生既可以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批判性思维,又可以调动想象,形成阅读与创作的结合,从而生成无限可能。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全局观念,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写中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局限,捕捉写作细节,达到读写融合。

三、设计主题情境,研读课文后续写

语文教材会在无形中形成有关课文内容的阅读情境,但这类课文情境是学生初次阅读文本形成的朦胧感觉,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入情境干预,学生很难真正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因此,教师在读写教学课堂中可以创设新的主题情境,鼓励学生精细研读课文,让学生在较为兴奋的学习状态中完成续写活动,从而促进其阅读与写作的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课文续写活动,学生不但可以进一步丰富词汇,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还需要考虑故事情节的构思方式,从而锻炼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品鉴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上的创新性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仍以《社戏》一课的读写教学为例,教师在为学生整体介绍了文章情节内容后,还可以完善主题情境的构建。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把班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布置主题活动的目标:续写《社戏》并完成表演“展示”。小组成员都获得了新的身份,有的是双喜,有的是“六一公公”,还有的是作者角色,每个角色都需要接续结尾,再创作一段对白与情节。在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由学生小组上台展示,首先这一组学生按次序介绍了自己的身份,然后绘声绘色地表演了一段,教师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投影展示了学生的续写片段,学生续写插入在遇见六一公公的场景后,具体为:“我向六一公公夸着他的豆好,六一公公随机朝我露出得意而憨厚的笑容,仿佛我说了一句什么极为讨喜的话,如此一来我倒是为我的客套话感到了愧疚,于是嘴上又多添了两句:‘若是有机会一定是要多尝尝这豆的。六一公公的眉毛飞了起来:‘那是,那是一定有机会的,我今晚就给你母亲送些过去!双喜在旁边腹诽:‘不就是豆子?我察觉了,便默不作声地拉着六一公公走远了,没聊几句也就跟他道了别,回头看见双喜,我仍坚持地同他说了一句:‘这豆子是不错的,你也好好尝尝吧……实际上我也不知道这豆子是什么味道了,就这么一瞬间,这么两句话说了出来罢了,双喜也不同我计较,没多久我们也分道扬镳,回了各自的家。”

情境化读写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又可以锤炼其批判性思维,培养语段分析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陵中学

猜你喜欢
社戏语段公公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叫醒太阳公公
冬公公
雷公公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