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期望值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2023-03-14 18:06仰唯栋宋杰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5期
关键词:偏瘫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仰唯栋,宋杰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浙江湖州 313000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处于增长趋势,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1]。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是脑卒中的典型特点,绝大部分的患者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3]。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功能障碍[4],康复训练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脑卒中恢复期病程漫长,治疗进展缓慢,后遗症和并发症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整个康复过程,患者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康复才能回归家庭和社会。面对长远的康复计划时,患者都存在或高或低的治疗期望,因此,治疗期望值可能是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康复医学文献鲜有关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期望的报道。鉴于此,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本研究就治疗期望值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初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 例,采用Herth 希望指数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5]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根据问卷中患者对治疗期望分数的高低,分为A 组(12~30 分,低治疗期望,n=40)和B 组(31~48 分,高治疗期望,n=40)。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 概要》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6],并经过CT 或MRI 诊断为脑卒中患者;②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7],选取发病时间15 天至6 个月的患者;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④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能完成治疗;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肾功能不全等疾病;②脑卒中后伴有认知障碍、精神障碍;③中途退出治疗者。A 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左侧偏瘫19 例,右侧偏瘫21 例,年龄(61.36±9.87)岁,病程(97.58±41.67)d。B 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左侧偏瘫18 例,右侧偏瘫22 例,年龄(61.87±9.76)岁,病程(95.82±36.34)d。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偏瘫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伦审第(2020KYLL015)号]。

1.2 治疗与康复训练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肌痉挛等。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床边良肢位摆放、上下肢关节被动活动训练、翻身训练、Bobath疗法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训练、转移训练、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全身肌力训练、步行训练、物理因子治疗、运动再学习、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所有治疗都由同一主管治疗师采用“1 对1”方式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2h,1 次/d,1 周训练5d,总疗程均为4 周。

1.3 临床评估方法

①肢体功能恢复情况[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均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进行评估,FMA 评分包含上肢、下肢两部分,其中上肢部分66 分、下肢部分17项共34 分,总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说明肢体功能恢复越好。②日常生活能力评定[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进行评估,ADL 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③平衡功能评分[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进行评估,BBS 评分总分为56 分,评分越高说明平衡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MA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B 组评分明显明显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2.2 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 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B 组评分明显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分)

2.3 BB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B 组评分明显明显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至今为止,脑卒中一直是康复医学科收治较多的病种,患病后的肢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偏瘫、运动功能缺失、失去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1-13]。此外,脑卒中通常病程长、治疗进展缓慢,患者在面对长期的康复时会出现高低不同的治疗期望。在运用现代先进的康复技术和设备或采用传统医学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改善时,能否利用患者治疗期望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康复工作新的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本研究探讨了脑卒中患者治疗期望的高低对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接受相同内容、时间、频率的康复训练后,在FMA 评分、ADL评分、BBS 评分中均得到明显提升,提示低治疗期望患者和高治疗期望患者在经过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与张通[14]、纪红等[15]关于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研究一致。同时本研究也显示,B 组的FMA 评分、ADL 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A 组,表明高治疗期望的患者相较于低治疗期望的患者能够取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结合患者的康复训练和临床康复工作实际来分析,高治疗期望的患者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主动训练的意愿更为强烈,而低治疗期望的患者更热衷于物理因子、针灸等被动治疗,依赖于他人给予的帮助,对主动训练存在消极或否定态度,肢体参与主动训练的完成度低,功能恢复受到限制。对于康复工作者而言,康复治疗不仅面对的是肢体功能训练,更是脑卒中后失能的患者。现代康复医学是将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作为整体的康复。因此增加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积极调动患者的治疗期望,才能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促使肢体功能往预期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治疗期望的高低同样受到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功能预测的影响,预后评价是患者康复训练的基准和康复动力[16]。在漫长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康复医生和治疗师都不能轻易下判定,力求肢体功能恢复最大化,积极有效的评估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当康复医生和治疗师面对功能障碍突出的脑卒中患者时,除了寻找优越的治疗来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之外,还要考虑患者的治疗期望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宜偏废。此外,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康复治疗周期短,后续效果还需追踪观察。同时,目前关于如何调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期望还缺乏科学规范的方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偏瘫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