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超声技术评分法在脑卒中预测中的研究

2023-03-14 18:06王华孙亚萍汪焕军王瑜徐萍张秋月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5期
关键词:圆孔椎动脉颈动脉

王华,孙亚萍,汪焕军,王瑜,徐萍,张秋月

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特检科,浙江绍兴 312000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年龄多在60 岁以上,多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史,年龄与“三高”被认为是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1-3]。近年来研究认为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椎动脉异常、脑血管供血不足、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等问题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4],此外尚有文献报道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具有相关性,认为其是独立的危险因子[5-6]。本研究运用多模态超声技术,对上述各危险因子进行超声评价,旨在建立一种预测脑卒中发生的多模态超声评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于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就诊的298 例患者和125 例健康体检人员,按健康情况分为3 组,第1 组为健康体检人员(n=125),第2 组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1 项以上,或有头晕头痛等疑似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患者(n=189),第3 组为有临床症状且有脑卒中影像学依据的患者(n=109)。298 例患者中,男136 例,女162例,年龄60~96 岁,平均(71.6±9.5)岁。125 例健康体检人员中,男53 例,女72 例,年龄60~81 岁,平均(66.2±6.3)岁。纳入标准:①年龄>60 岁;②符合分组要求的脑病科、心内科、老年康复科门诊或住院患者;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疑似有精神、情感障碍疾病者;②合并其他严重感染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伦理审批号:2019-伦审-04)。

1.2 方法

3 组研究对象均行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均行颈动脉、心脏超声检查,部分人员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右心声学造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检查仪器包括GE Logic E8,Philips EPIQ5,选用高频探头(5~9MHz)行颈动脉超声,选用心脏探头(5~9MHz)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器为德力凯EMS-9A,探头频率2.0MHz。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检查方法为超声检查的同时,给患者经肘静脉团注六氟化硫微泡59mg 与0.9%氯化钠注射液制成的混悬液5ml,分2 次注射,每次注射2.4ml 后即刻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ml,将动态图像存储于仪器,后期分析斑块的不同回声特征及增强情况。右心声学造影检查为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基础上,给患者经肘静脉注射手振生理盐水造影剂,以弹丸方式快速注入,将造影取得动态图像存储仪器,分析微泡进入心腔情况。

1.3 观察指标

超声检查分析结果计分标准:颈动脉斑块内膜增厚或单个稳定斑块计1 分,多个稳定斑块计2 分,易损斑块计3 分;颈动脉狭窄50%~69%计1 分,狭窄70%以上计2 分,闭塞计3 分;心脏超声提示瓣膜老年性退变计1 分,提示心房颤动左房增大或左室射血分数减低计2 分,提示卵圆孔未闭计3 分;椎动脉超声检查提示轻度异常计1 分,脑彩超提示脑血管供血不足计2 分,椎动脉或脑彩超提示严重病变计3 分;超声检查正常或某项检查未进行计0分。各项检查分数列表相加计算总分,总分越高患病风险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超声情况比较

3 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超声情况比较,第1 组优于第2 组及第3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n(%)]

2.2 心脏超声、后循环超声情况比较

3 组心脏超声、后循环超声情况比较,第1 组优于第2 组及第3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心脏超声、后循环超声情况比较[n(%)]

2.3 超声检查整体评分情况比较

3 组超声检查整体评分情况比较,第1 组中,总分值越小的占比越高,1~4 分的占比依次减少,0~1分的级别占比最高;第2 组中2~4 分的占比最高,而第3 组中,4~6 分的占比最高。第1 组患病风险明显低于第2 组和第3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0.891,P<0.001),见表3。

表3 各组超声检查整体评分情况比较[n(%)]

3 讨论

本研究利用超声多模态技术,对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心脏等器官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分类分析,研究了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心脏瓣膜退变、心房颤动心脏改变、椎动脉变异、后循环供血不足等超声脑卒中危险因子[7-8],利用评分法比较直观有效的评价了脑卒中与各项危险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对脑卒中发生的可预测性。

超声可以很好的观察颈动脉斑块的直径、数量、位置、回声特征,并可以分析斑块的稳定性,对斑块的超声造影,可以显示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以及斑块周围血管充盈,从而评价斑块的生长性与稳定性[9]。对颈动脉狭窄超声可以评价狭窄程度,而超声造影技术能精确的显示狭窄管腔,可媲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10-12]。本研究发现对于单个回声均匀的稳定斑块,在第1 组正常人群中有一定发生率,且基本无其他危险因子存在,总评分多为1~2 分,认为脑卒中发生率较低。而相对多个斑块、斑块回声不均匀、斑块较大者、存在颈动脉狭窄者其评分多在4~6 分,该部分患者往往已存在比较明显的脑卒中前兆症状或已有影像依据证实。

心房颤动是脑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且相关度很高的危险因子,部分脑卒中患者可合并心房颤动[13]。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发生左心耳血栓,这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元凶[14]。超声心动图能准确的测量左房大小,并对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进行评价,而目前广泛使用的多普勒技术能提供更多心脏功能的监测指标。近年来,卵圆孔未闭被认为与隐源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卵圆孔未闭对脑卒中发生率呈正相关,是独立的危险因子[15]。本研究中运用多种方法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对疑似者常规经胸心动图不能显示卵圆孔未闭者,行右心声学造影以排除或证实卵圆孔未闭[16]。本研究将卵圆孔未闭定为3 分,共有20 例患者被检出卵圆孔未闭,而第2 组与第3 组共有16 例,该16例患者在其他超声危险因子的检查中,几乎都在0~1 分,这也说明了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目前有大量研究应用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与隐源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而右心声学造影与发泡试验原理相同,并且有文献报道经胸或经食道右心造影有更高的特异性[17-18]。

超声在后循环缺血中颅外段病变的研究较少,一般对椎动脉检查较多的发现是解剖异常与椎动脉狭窄。椎动脉解剖异常则基本是走行异常与双侧生理性不对称。研究中发现,老年患者椎动脉走行弯曲多见,而解剖位置的异常少见。双侧椎动脉不对称往往是一侧椎动脉内径大于另一侧的2 倍以上,且发生率不低,内径大侧称为优势动脉[19]。本研究将椎动脉生理性不对称列入轻度异常,计1 分,在3组人群中均有一定的检出率,可能无法被认为与脑卒中发生率相关,但有文献报道其与后循环缺血有相关性[20]。TCD 检查可以提供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诊断依据,由于存在较多入选患者未行该项检查,可能降低了该危险因子对脑卒中发生率的比值,但是也表明了其在脑卒中先兆症状患者与已证实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较高的阳性率,说明其可以纳入到脑卒中超声危险因子中。

本研究对各项超声危险因子分别计分后得出总分,以总分作为评分对3 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利用该评分法作为对脑卒中发生的预测方法,脑卒中发生相关因素越多越重,评分就越高,而在4 分以上患者中,其可能已存在脑卒中影像学依据。

综上所述,超声多模态技术对在脑卒中危险因子的检查中具有方便、全面、快速的优势,评分法也是目前临床诊治疾病中最受欢迎的方法,主要因其具有简单有效、参考价值高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各危险因子评分越高,脑卒中发生率就越高,今后,我们可以将此评分法用于临床检查,作为评估脑卒中发生的一种综合性超声分级的评价方法。

猜你喜欢
圆孔椎动脉颈动脉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基于光电检测和PLC控制的自动化圆孔倒角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