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可食景观的应用模式探索

2023-03-15 09:13魏兰君廖怀建
农业与技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景观农业

魏兰君廖怀建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100)

现代社会中的可食景观(Edible landscape)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Rosalind Creasy[1]等美国设计师提出的,主要是指在景观设计中用具有食用功能的植物代替观赏植物,从而形成兼具美感、生产功能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景观。经过40a的发展,可食景观的应用场景由最初的庭院花园扩展到社区花园、学校花园、商业绿地,甚至市政绿化,其内涵和功能也有了更多层面的延伸和开发,影响力逐渐扩大到全世界,被更多实践者接受和应用。

乡村中有大面积的农业作物种植,与城市相比,可食用作物的种植面积更广。然而,这些寻常可见的农田很少被人们看作可食景观,原因可能为其并不具有典型的观赏价值,或长久以来人们对乡村景观需求和功能的低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乡村种植的农作物也有了景观化的要求,乡村可食景观需要被人们重新认识。

乡村可食景观能够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最基本的是供给服务,为居民提供日常食物来源[2]。随着景观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乡村可食景观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服务,能为居民提供审美享受和休闲娱乐,同时还具有潜在的科学教育价值和精神体验价值[3,4]。另外,乡村可食景观中应用的当地特色农作物,能为地方品种提供就地保护和农家保护,对于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品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5]。乡村可食景观与周围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还能通过构建食物链关系起到生物防治的效果[6,7]。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护,有助于实现土壤肥力保持和水体净化等生态功能[8]。

为了使乡村可食景观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给更多居民带来多维度的裨益,还需对景观的构建方法进行深入探索。而我国对可食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集中于在城市中的应用,对于广大乡村地区中的可食景观构建和应用模式的探索较少。本文将对比乡村可食景观与城市景观在产生原因、景观功能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区别,并根据应用场景的特征和需求,构建出一种乡村可食景观模式,结合乡村案例实践,为可食景观在乡村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乡村与城市可食景观的区别

在国内外许多文献研究中,可食景观建设背景都在城市,而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建设条件差异很大,可食景观的建设原因及作用也与城市不同。

1.1 产生原因的区别

在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文化血脉中,对于食物的重视和对耕种的向往是这种精神惯性的延续。而城市化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环境的日益恶化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显现更加激发了人们对自产食蔬及农业景观的精神渴望——这是可食景观在我国受到关注的最初缘由。因此,我国对于可食景观实践的起步大多集中在城市社区中,在城市绿地规划从传统模式转向空间优化形式探索的背景下,解决城市景观绿地呆板单调、人情味缺失等现状[9]。除了居民自发的种植行为,还有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组织,以社区微更新、微改造为主要手段建设的社区农园,成为当地社区民众在都市获取食物的来源之一,也是民众参与城市绿地管理维护的途径之一[10,11]。此外,城市中还出现一些开发商建设的带有商业性质的可食景观,如屋顶菜园、花园餐厅等。

乡村可食景观的产生从根源上讲要早于城市,因为乡村本就是生产食物的地方,农户在家前屋后种植的瓜果蔬菜都带有景观性质。而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对于乡村景观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村庄仿照城市景观的设计方法,对乡村环境进行美化,以实现景观的整齐划一。然而,这种同质化的景观模式显然与本应充满乡土野趣与民俗文化的乡村水土不服。因此,具有乡野特质的可食景观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美化布局在乡村中,能为乡村景观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1.2 景观功能的区别

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阐述了城市可食景观为人们带来的裨益,如获得新鲜食物、愉悦身心、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社区联结等[12-14]。但直观来说,城市中的可食景观主要为了迎合都市居民对自然劳作的向往,是一种近乎爱好的休闲体验,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的开发。如,在上海的一些社区农园中,用地属性决定了种植可食地景带来的收获物分配复杂性,所以在种植元素设计方面强调非常见蔬菜瓜果,产出以园艺科普教育为主,充分利用景观的文化价值[15]。

而乡村中的可食景观,很大程度上仍是以生产功能作为首要,无论是本地的乡村居民还是下田体验的城市游客,都以收获农产品作为景观的主要目的。当然,精神惠益也是与之相伴的。尤其是近些年,农村集中居住作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以及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成为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推进的重要政策,但是公寓式的集中居住方式并不符合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情感需求[16]。而通过建立可食景观,鼓励村民参与景观建设和维护过程,让村民重新与土地获得联结,能为村民带来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利用可食景观将村庄打造成为休闲农业特色村,在增强村庄凝聚力的同时,更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其具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1.3 设计方法的区别

正是由于城市和乡村可食景观功能上的区别,其设计原则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城市中可食景观的立地条件通常较为苛刻,土壤条件差、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面积紧张,在屋顶菜园等场景下,还可能面临日光暴晒、暴雨疾风等极端环境[17]。因此,在设计时往往会在有限的空间中采用紧凑的布局,并通过更换种植土壤、搭建小温室、遮阳网等手段改善种植小环境,以提升作物的成活率。与城市农业的精耕细作相匹配的,是精致的场地细节设计,如抬高的种植床、丰富的装饰品、精美的工具房、详尽的科普展示等。在一些案例中,组织者还会邀请居民参与场地设计,在景观自治中实现休闲体验、科学普及等一系列功能[18]。

乡村中的可食景观建设条件与城市大不相同,虽然没有城市景观众星捧月式的关注度和精细管理,但却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因地制宜对于乡村景观设计来说尤为重要。总体而言,乡村可食景观所选择的作物种类以当季的乡土农作物为主,易成活且方便管理,从而减少人工维护成本。在设计时还需结合地域农业和文化特色,彰显出当地的风土民俗。景观不必追求过分精致和整齐划一,在融入乡村原生景观的基础上,实现艺术性的提升。乡村可食景观有多种形式构成,分别拥有不同的景观特征和设计手法,因此还需要分别进行分析。

2 乡村可食景观模式构建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将乡村可食景观分为3类构成,通过合理组合配置,可形成“可食乡村”的景观营建模式。

图1 乡村可食景观构建模式

2.1 居民家前屋后的自留地

我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演化出的农业生产习惯,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式生产经营模式。在建国初期,我国推行集体化农业改革后,集体化农业并没有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反地,农民对自留地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19]。这种自家自户种田、不缴税、不充公、多劳多得的耕种形式,最符合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朴实的价值观。时至今日,尽管许多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不再承担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劳动,但许多人仍对土地有着很强的情感寄托,愿意在家前屋后的自留地或是未经利用的荒地上,开辟出几分田地,用于保障自家的蔬菜供应。

这一类自留地性质的可食景观,通常以蔬菜种植为主,所选作物的特点为生长周期短、轮茬速度快、占地面积小。居民会对自家有限面积的田地倾注极大的栽培心血,不仅追求作物产量,对作物的品质也很讲究,甚至会以有机的标准来种植,还会栽培一些需要精细化管理投入的作物种类或品种。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自留地景观呈现的风貌通常比较自由随意,景观的观赏性和维护管理程度往往取决于农户自身的审美水平和种植热情,很难呈现出较高层次的景观水准。

图2 家前屋后自留地景观案例

2.2 公共绿地中的可食景观

乡村中的公共绿地空间,包括乡村行道树、街边花坛、小公园、公共设施配套绿地等。这些绿地空间通常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多采用传统市政绿化景观。以江苏地区为例,多用红叶石楠、红花檵木、金叶女贞、日本女贞、香樟等常规绿化植物,并对这些植物进行模式化的应用。这种绿化景观种植和维护成本较低,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乡村而言,无法彰显乡村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意蕴。因此,用可食用景观对单调的市政绿化进行点缀,成为一些乡村的新颖实践,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公共空间中的可食景观应用形式主要有花坛、花境、绿篱、行道树等,可选用蔬菜、果树,甚至粮食作物。所选植物的最重要标准为观赏价值高且管护简单,而对于收获和产量并没有太多要求。在一些特色农作物生产区,还会应用当地特产作物作为景观的一部分,彰显出本地的农业特色,对乡村形象宣传起到积极作用。

图3 乡村公共绿地中的可食景观案例

2.3 休闲农业中的可食景观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业态在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对于许多由一产向三产转型的村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产业形式。可食景观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形式更加丰富,通过经营主体的创意设计和有序管理,往往能够呈现出精彩的景观效果,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宝贵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图4 休闲农业中的可食景观案例

以休闲农业中较常见的大地景观和共享农场这2种可食景观形式为例,与农户自留地和公共绿化可食景观相比,其占地面积更大,并且对于生产性也有较高的要求。大地景观通常会采用大田作物或蔬菜进行较大面积的田块组合种植,利用不同种类或品种作物的不同颜色、形态和质感,形成田块形状之间的差别对比或是形成图案,如稻田画、彩色油菜田、玉米迷宫等农业景观。共享农场是将乡村田地整理成小田块,分散给居民或游客租赁种植并享有土地上的收获,通常由经营主体统一管理。同时,休闲农业中的可食景观还可具备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其他功能。

3 案例实践

在实践中,需因地制宜对乡村可食景观营建模式进行应用,并合理分析和预估应用效果。本研究以江苏南京市溧水区葫芦坝自然村为案例,具体阐述该景观模式的实践应用方法。

3.1 乡村现状分析

葫芦坝村位于南京市西南部,是一个具有典型苏南风貌的自然村,村内和周边山水相依、自然景观优美,有东汉千年古银杏树和唐朝古井等历史文化遗迹,农业特色产业为红薯种植和粉丝生产。村庄已于2017年开始进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乡村民居风貌良好,是当地政府希望重点建设田园社区、发展休闲农业特色的村庄之一。然而,村庄的景观特色不突出,周边大量田地闲置,或种植野花花海,对游客吸引力弱且经济效益差。因此,在该乡村应用可食景观进行环境点缀和改造,以期为村庄注入新鲜活力。

3.2 可食景观布局

分别对房前屋后的小块田地、公共绿地和休闲农业景观这3类场景进行可食景观的规划布局。

葫芦坝村共78户,居民住宅沿道路两侧分布,部分住宅有庭院,宅前屋后建有小面积的花坛。花坛原本种植观赏时令花卉,但有些被农户自发改造成为菜园。因此在住宅区周边需布局供农户耕种的地块,以满足居民种植需求。

村中的公共绿地包括小广场、小公园、停车场、行道树等,能够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对景观的需求。可适当应用红薯、银杏等植物进行点缀,以彰显村庄产业特色和古银杏文化。

村庄已进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有强烈需求。因此利用村庄闲置田块打造可食景观,实现观赏性、生产性和互动性的统一,为发展第三产业打下基础。

图5 葫芦坝村可食景观分区布局图

3.3 可食景观设计

将居民区中的花坛花圃统一改造成菜园,利用竹篱、木牌等有田园气息的景观元素对其外观稍作装饰。引导村民在家前屋后的菜园中合理有序种植蔬菜,利用蔬菜造景。为村民提供栽培指导,提供菜种、竹竿等物资,并倡导居民积极维护景观效果,形成邻里互助分享的友善社区。

村庄公共绿地的管理维护投入有限,因此基本保留原有的低维护绿化景观,仅在一些重要节点布置可食景观要素,对原有景观效果差的一些绿地采用合适的赏食兼用植物替换。如,古银杏景点周边绿化、村委会楼门口花坛、小广场裸露的林下地被等。

在休闲农业中的可食景观,结合已建设的半球形温室,设计“蔬菜星球”主题大地景观,用于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劳动实践等体验活动。同时规划共享农庄区块,设置面积分别为5m2和60m2的租赁田块及千亩共享田园。租赁田块由租户自行设计装饰。共享田园种植水稻、红薯、玉米、花生等适宜开展体验活动的农作物,还搭配种植向日葵、彩色油菜、花叶红薯等赏食兼用植物,使常规农田也具有观赏性和可玩性。

图6 葫芦坝村休闲农业可食景观设计及实景图

表1 葫芦坝村可食景观植物选择

3.4 管护与经营

可食景观与常规绿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农作物通常需要比较精细的照料管护,及时采收、轮茬,否则农作物的病虫害、烂叶烂果等问题将严重影响景观效果。因此,可食景观的管护和经营是保障景观效果可持续的重中之重,需要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协作,才能在收获果蔬的同时共享景观带来的多种惠益。

可食景观的管护经营模式需充分考虑项目背景和参与团队的组织结构进行探索,明确各方的权责,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以本研究为例,在街道和村的支持下,由科研院所对可食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建议,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景观的实施建造。经营主体雇佣村民进行共享菜园等农业景观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同时,经营主体牵头打造民居庭院可食景观样板,鼓励村民学习模仿,组织针对城市体验者和村民的小菜园设计建造活动,并提供指导培训和物资材料等。

4 总结

本文对乡村可食景观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在案例中进行实践应用。作为一种独特新颖的造景手法,可食景观在乡村中的应用形式多样、景观效果良好,还能引领农村居民回归土地,促进果蔬有机生产,带动村民的休闲文化生活,将景观融入居民的生活方式中,与城市可食景观的作用相辅相成。然而,可食景观在城市中应用的研究热度很高,在乡村中的应用却较少被关注。后期将对景观的应用效果和评价反馈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进一步总结可食景观在管理维护和组织运营过程中的经验,以期实现可食景观在乡村中应用的可持续性。此外,还有一些技术问题也值得研究,如适宜乡村可食景观栽培的植物种类和品种选择,可食景观病虫害防治策略,可食景观作物共作及轮茬制度,低维护可食景观设计等。乡村可食景观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在要求保障农用地红线的前提下,通过农作物本身营造出美丽景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期待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能涌现出更多关注乡村景观的探索,并获得各部门、各组织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多方协调合作,吸引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使乡村可食景观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景观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景观别墅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火山塑造景观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