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体验式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2023-03-15 08:55张涛陈阵
农业与技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验式景观空间

张涛 陈阵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芜湖 241199)

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设计行业已逐步融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根据战略总要求部署阶段性谋划,为景观设计专业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依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针对农业农村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22年乡村振兴关注度位居全国两会调查第8位,足以说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具有划时代意义。乡村景观设计为实施乡村振兴以及推动城乡融合、乡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应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乡村体验式景观以乡村自然与人文要素为依托,从景观塑造中增强参与者的审美、感官以及行为等体验性,既推动现代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也完善了乡村景观的可持续营造方法。

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 概念阐述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导致主要矛盾在乡村层面更为突出,因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结合20字总要求将核心概念可归纳为针对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教育、科技与生活等多方面振兴。

1.2 指导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点进行考虑,也为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战略的提出对景观设计发展也提供了借鉴意义,如生态宜居和景观设计关联最为密切;治理有效可从景观措施为切入点,总结乡村治理策略;乡风文明注重运用景观设计构建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产业兴旺要求将经济增长点融入景观体系中,为乡村产业提供创新发展途径,最终从各层面农民支持生活富裕,从各层面保障农民的生活需求。

2 乡村体验式景观

体验(Experience)的汉语基本释义中,“体”是体察,“验”是验证,体验即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包含身体与心理2个层面的结合。目前,国内外景观及体验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其中,美国学者柯勒文明确了空间形态和景观体验的关系;英国学者凯文·斯维茨提出了“体验式景观”概念;日本设计师户田芳树借助五感进行设计实践,以此强调群众更好的体验自然环境[1];国内学者俞孔坚倡导的生态人文体验理念,则重视天地人情物的统一。综上所述,乡村体验式景观本质是构建人与环境最直接的认知途径,通过充分挖掘建筑、农田、街巷、院落以及河塘等乡村元素,塑造特征鲜明的村容村貌,缓解同质化现象,增强深度体验价值[2]。由于现代人更注重旅游全过程的体验感受,而体验式景观的发展也影响着乡村旅游模式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因此作为乡村重要载体,景观的体验内容需融入空间设计中,同时优化并提升环境的多种功能需求,促使人与空间形成互动,从而实现对环境的深层感知。

2.1 特征分析

2.1.1 主题内涵性

主题是文艺创作或社会活动所形成的中心思想。常规设计思路是运用归纳和串联等方式,将景观设计主题分块进行展示,并且根据空间环境及景观要素体现场所的设计内涵,即自然属性与人文精神。乡村体验式景观基于乡村地形地貌、历史文脉、产业基础等固有特质,可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属性,而地域资源也为文化内涵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外,现代科技更新所产生的全息投影或裸眼3D等技术给乡村建设带来人机交互新体验,增强了主题内涵的科技文化特征。

2.1.2 空间适宜性

空间主要由人在场所体验中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将功能植入原有空间打造体验式景观设计,能够体现空间的物质特性属于显性要素,也激活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这五感,以此促进身体本能的参与和互动[3];同时,各类尺度的景观空间借助心理暗示,引导人的情感共鸣,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场地精神属性属于隐性要素。当前阻碍乡村发展的“三农”问题无法适应新时代“三生”要素(即生态、生活、生产)优化,而营造适宜的“原生空间”用于维持乡村景观系统平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

2.1.3 路径延续性

景观体验是具有秩序性与组织性的动态连贯感知过程[4],乡村景观针对体验过程的打造包含2种选择。从宏观视角依托ArcGIS、Citygreen与I-tree平台和模型等,对基地范围内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布局、群落生态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研究[5],运用空间组织和场所营造形成以环形、放射形或树枝形等主题虚拟游览路径,构建及延续乡村生态肌理与历史文脉,并在各阶段引导目标人群达到自身需求;借助乡村原始脉络延伸至各景观空间的实际体验路径,以中微观视角结合生态及经济方式将设计主题与文化元素融入不同环境区域,带动参与者多重感官并强化对功能空间的解读,促进乡村体验式景观设计的循环有序发展,见图1。

2.2 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具有节约时间、人力和经费等特点,选择安徽芜湖南陵县家发镇为调研对象,通过预先设定问题的表达形式和提问顺序,固定答案方式与方法,将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家发镇原为泉塘乡,以抗美援朝一级英雄、特等功臣李家发革命烈士命名。通过家发镇政府向垅山、麻桥、南坝、曙光及梅塘5个自然村投入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68份,参与群体包括310名青少年(8~15岁)、60名青壮年(18~30岁)、240名中年(35~55岁)以及290名老年(60岁及以上),从群体数量和年龄段可得出,目前乡村主要留守群体为青少年和中老年,青壮年基本选择外出务工,应征了当前乡村实际人口结构问题,也蕴含着中老年人的乡土情结以及青少年与家长情感联系削弱等因素,而此类群体对乡村环境和体验功能的需求最多,确保了本次调查结果的针对性与严谨性。

根据统计结果,列出当前村民重视的要素包括空间要素、体验功能和改进需求,并分析及汇总重要程度与所占比例,如表1。问卷调查涵盖和景观联系紧密的建筑以及市政类,同时仅收集3大类别中与乡村景观资源关联度较高的空间数据。此外,乡村景观重要程度按3级标准,1为不重要,2为一般,3为非常重要,所占比例反映了参与调研人群各自主观意愿,参考调研数据结果按100%进行分配,改进需求依据村民所提建议进行提炼和整理。

2.3 成果总结

2.3.1 建筑类

村民对自有用房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公共建筑,体现出大部分村民还保有较强的小农经济思想与恋土情结,在规划设计中需注重村民的“主人公”地位,尽量多保留自家区域,同时增加主题公共建筑的经济效应,引导更多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全过程。

表1 家发镇乡村景观资源评价初选指标汇总表

2.3.2 景观类

广场晾晒谷料虽是私人性质,但已成为村民普遍的农事活动,以往针对这类功能考虑不足,未来乡村景观可设计复合型空间满足多重功能需求;增设广场舞和露天影院等体验功能,彰显了现代文化对乡风文明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预示着将现当代优秀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趋势;河道水塘与植物绿化满足乡村基本生态特征外,更重视空间的经济价值,在后期设计中需叠加场地的综合功能;小品雕塑改进需求较少,反映出村民追求物质生活高于人文艺术的现状。

2.3.3 市政类

室外座凳和标识牌的重要程度相对不高,表现出村民对公服设施需求量不大,侧面体现了村民的本位主义思想较强,从长远考虑需明确乡村主题定位是旅游特色型、产业服务型或生态普通型,以此确定乡村市政设施总体布局规划;公共厕所的重要程度较低,反映出村民缺少对乡村设施远期规划的认知;此外,随着村庄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村民生活、生产垃圾普遍增多,村民越发重视照明灯具与垃圾箱的数量和服务范围。

2.3.4 产业类

农业资源较高的重要程度,充分彰显出农民长期以来始终依靠土地生活的特征。经调查反馈,部分村庄由于种粮收益低、劳动力下降以及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出现耕地撂荒现象,村民利用耕种获得收入的欲望不断下降;同时,农田分散零落和小农格局既造成了产量增长受限、生产成本提高与抗风险能力变弱等问题,也制约着乡村景观格局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从土地受限上升到农业产业低效的弊端。

3 体验式景观设计策略

3.1 突显功能需求

人作为乡村景观的主体,其功能需求引导和决定着乡村活动体验方向。早在1992年联合国与环境发展大会就通过了《21世纪议程》,正式采用农业多功能性提法,明确了农业多功能性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并提炼乡村体验式景观功能时,可结合我国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以及文化传承的4大功能[6],参考定性与定量设计模式总结3个策略:依托主题定位明确1~2个承载整体布局的核心功能;基于人的感官为前提,统筹主体行为,秉承地方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针对地形、建筑、景观、水系等细部空间营造3~5个分块功能区,以此对应不同类别空间;建筑在乡村建设中以独立乡村元素呈现,需要与景观规划设计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场地类型及空间环境将功能复合化,或植入差异化功能,深化体验功能并呼应主题,同时区分出场地特质,丰富乡村体验式景观的空间结构。

3.2 营造空间环境

乡村环境涵盖景点、道路、设施和小品等空间类型,结合实体形态与精神内涵,提出3个策略方向。针对乡村大尺度空间设计属于规划方向,由于乡村和城市最大区别是整体所展现的田园朴实之美,因此依托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形成完整的景观空间序列,能够打造出“动静互补、虚实结合以及情景交织”的体验路径;大尺度空间所包含的多个小尺度空间属于设计方向,为体现空间环境中的文化细节、精神风貌与乡土民俗,需充分研究资源优势,以抽象提炼、统一归纳和化繁为简等设计手法,将符号化元素融入体验式景观中,从而获得实际的空间体验;借助多媒体、声光电以及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打造特殊空间场景,充分调动参与者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种发展趋向。

3.3 构建价值导向

历经千年农耕文明而形成的乡村景观,符合“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思想,早已充分融于自然并突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势,表现出生态田园文化理念。伴随新型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人与人、人和土地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越发紧张,传统乡村受城市规划建设影响,其生态价值随着经济提升,在功能和空间要素中逐渐降低,针对乡村价值导向,总结3个策略。借助乡村振兴契机,推动农业景观体验、农民生活优化以及农耕技术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将生态环境意识引导至标准层面,研究蕴含自然、社会与历史的乡土元素,通过制定标准导则,确定乡村生态价值方向;经济增长为乡村营造提供了先进技术和科学资源,促使乡村更具生命力与吸引力,利用提炼符号化景观元素的设计方法,并结合方便快捷、低碳环保、耐用性强以及造价适中的乡土材料,通过营造空间环境突显功能需求,最终体现生态与经济结合的双重价值,见图2。

图2 功能、空间和价值推导关联图

4 结语

立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依据战略总要求确立乡村体验式景观的设计新思路,形成以功能需求突显主题内涵,空间营造展示场地适宜性以及路径设置构建生态与经济价值的综合设计过程。旨在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人与乡村景观双向互动的效益最大化,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遵循乡村景观发展规律,延续传统资源优势,采用规划、设计、治理以及营造等措施,引导乡村景观环境的重塑与完善,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体验式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