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划转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优势与行动路向

2023-03-15 08:47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产教学院特色

贺 兰

(淮阴工学院党委组织部,江苏 淮安 223003)

行业划转高校是指原先隶属中央部委行业部门、后划转地方管理的高等院校,其原身行业院校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1],随着中央政府机构的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大多行业院校被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后,其行业办学传统优势逐步淡化。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行业划转高校纷纷开始进行特色回归。新形势下,作为与产业有着天然密切联系的行业划转高校,依托学校特色优势学科深化产教融合,突破传统产教融合面临的“合而不融”困境,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是行业划转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现代产业学院是新时代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其建设尚处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角度,对行业划转高校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促进行业划转高校特色高水平发展提供参考。

1 行业高校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是构建自主的工业体系,尽快恢复国民经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启,各行各业的专业化人才极其缺乏,与此同时,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均学习“苏联模式”。在这一背景下,1950 年6 月,我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在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行适当的专门化,密切地配合各种建设的需要,与政府各业务部门及其所属企业和机关建立紧密的联系”[2]。为了推进国家自主工业化体系的构建、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家组建了一批单科性或多科性的特色高校,这些学校就是行业特色高校的雏形。1952 年,国家对高校进行了大范围的院系调整,具有行业特色的学院从原先的综合性大学中划分出来,由此,一批涉及地质、矿产、石油、电力、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成立[3],这些高校由相关的行业部门直属管理,初步形成了行业特色高校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行业特色高校一度达到300多所,到20世纪90年代,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培养人才服务面向明确,构建了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自1978 年改革开放始,随着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也逐渐从传统的中央集中控制管理转变为“省部共建”体系[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政府和高等学校、国家部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经过1994 年、1995 年、1996 年和1998 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最后提出了对行业特色高校进行改革的八字方针:共建、调整、合作、合并。随着1998-2000 年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一批部委相继撤并,共有199 所中央所属的行业高校划转到地方。这一时期,这些行业特色高校长期以来以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打破,行业特色不再凸显,大部分的行业特色高校在划转到地方后,由于管理体制的转变,服务面向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舍弃了自身的行业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出现“去行业化”现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综合性高校趋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国家政策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求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国家高度重视行业背景明显、人才培养优势突出的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通过“985工程”“211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产学研合作办学”“双一流”等项目支持行业划转院校发挥办学优势[5],行业特色高校可以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方获得资金、政策支持。2021年12月17日,教育部时任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将全面启动省部共建2.0,推动省部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6]。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各行业对技术和人才需求增多,行业划转高校也主动基于自身传统的行业优势,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纷纷开始进行特色回归和“再行业化”进程。

2 产教融合育人是行业划转高校的必然选择

行业划转高校最初因行业需求而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其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办学的传统与特色优势。

2.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行业划转高校发展的驱动力

首先,从行业划转高校的发展起源来看,从设立之初起,行业划转高校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高校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宗旨,与行业建立了相互依托的关系,在促进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行业高校自身依托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其次,在改革开放前后,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行业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形成了为行业办学、培养行业人才的模式。到20世纪80年代,行业高校逐步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服务指向明确的办学模式,使得行业高校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反之,部分行业高校在划转调整之后,脱离了行业部门管理,与行业间失去了相互依托的基础,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使部分行业划转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做出改变,从而出现“去行业化”和自身特色淡化的现象,进而影响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2.2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满足了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一方面,行业划转高校依据某一特定行业的需求而设置,同时与所在地区的行业企业关系密切,因此,行业划转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既满足了特定行业的需求,又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行业划转高校的教学从行业企业的需求出发,学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学校的实践基地大多设在企业内,学校开展科研的主要目的也是解决企业行业的技术攻关与技术创新,学校的教学、研发与行业企业的实践工艺是融为一体的[7]。同时,很多企业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或工作人员被学校聘请为专业课老师。正因如此,行业划转高校产教融合基础好,具有良好的产教融合育人传统,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行业划转高校需与相应行业企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培养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2.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了行业划转高校特色发展

高校特色发展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具有独特品格的发展特征。高校特色发展问题,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等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8]。而行业划转高校较普通高校而言,在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岗位变化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特色,使其在设立之初获得了快速发展。即使行业划转高校在划转地方管理后,虽然隶属关系发生变化,但因与相关行业形成了天然联系,其学科优势、培养行业人才、行业科技创新等并不会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反而成为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首先,行业划转高校因某一特定行业需求而设,因此,学科结构较为单一,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与行业相关的学科已建设成为较为齐全的学科体系,是学校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9],相较于其他综合性高校,这是行业划转高校极大的特色优势。如,2017 年国家公布“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有学者统计,在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行业特色高校占1/3;在95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行业特色高校约为3/4[10]。行业划转高校依托这一特色优势培养出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即使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划转高校依然承担着某一行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职责。其次,行业划转高校拥有本领域最资深的专家和学者,组建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特色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再有,行业划转高校在行业学科设置、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为非行业特征专业的建设、为特定行业培养人才等提供了范例。

3 行业划转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新路径

3.1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行业划转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

3.1.1 现代产业学院概念的由来

产业学院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产业大学”[11],即以搭建网络学习平台的方式,帮助个体提升职业技能。我国“产业学院”概念最早提出于1988 年,早期的产业学院意指一些高等职业学校或地方本科高校在与企业合作基础上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12]。直至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代产业学院才正式提出。现代产业学院是基于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对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13]。从产业学院到现代产业学院,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产业学院的社会适应性的变化。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载体。《指南》指出,现代产业学院是“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并明确要求“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现代产业学院具备高效的校企融合性,要求校企协同共生,实现需求对接。自《指南》提出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2021 年,教育部评选了50 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至2022 年底,全国各省级建设点数超过750个[14]。202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启动。

现代产业学院为服务区域产业需求而设,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高质量现代产业学院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宗旨,以产教深度融合、“产学研教创”一体化发展为途径促进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3.1.2 国家政策引导行业划转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在政府相关政策的直接驱动下产生。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措施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应运而生。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现代产业学院已从个别实践走向广泛开展,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开展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教研究热点。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 年,国务院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转型高校建立产业(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即以高校、地方、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建立和治理二级学院。在这一背景下,产业学院逐步兴起。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和要求企业、高校共建“产业学院”。2018 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提出,要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一批面向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2020年,《指南》应运而生,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启动建设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引导面向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23 年,教育部等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在加强专业学院建设举措方面强调,“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300个左右现代产业学院。”

3.1.3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与行业划转高校产教融合的天然联系

产业学院的产生与发展完美诠释了“产”与“教”的融合。首先,产业学院的产生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产业形态的变化致使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进而引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是促使产业学院生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产业学院的发展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紧密对接。产业学院通过对接区域产业链发展,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由此,产业学院成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的有效载体。最后,产业学院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根本宗旨。产业发展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创新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产业学院通过服务于产业链、创新链,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与企业协同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为产业企业提供创新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撑。产业学院是一种创新的办学思维,是对传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变革。现代产业学院为服务区域产业企业发展而设,同时,现代产业学院的本质是一种教育组织形态,其根本职能还是育人,因此,现代产业学院是“产”与“教”的有机融合。

如上所述,产教融合是行业划转高校的禀赋优势,因此,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行业划转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3.2 行业划转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策略

作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现代产业学院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以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增效。要解决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问题,需要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企业层面出发,联合寻找应对策略,让现代产业学院真正成为“产学研教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3.2.1 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在首批50 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中,江苏省共有10个入选,入选数量名列前茅,这与江苏政府提前规划、教育主管部门提前布局密切相关。如,江苏省于2020 年1 月发布《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并结合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分批组织遴选认定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期望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至2022 年底,江苏省共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0 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0 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涉及举办高校25 所[15]。因此建好建强现代产业学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一方面,国家要对现代产业学院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进行顶层设计。为深化产教融合,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但有关现代产业学院运行的体制机制还不明确,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文件,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并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多元主体的办学方式出台产权明晰的管理办法,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分类政策,引导行业划转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重点,发挥行业特色优势,积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府还应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打造智慧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16],加强对行业划转院校的办学资金投入,鼓励并支持行业企业对行业划转高校进行资金资助,对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行业企业实行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3.2.2 高校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行业划转高校作为建设产业学院的主体,要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灵活的办学体系,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设产业适配度高、特色优势强的专业集群,增强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联系;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聚焦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设,优化和升级传统专业,建设一批一流专业和专业群;要以特色学科专业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带动其他学科专业建设。二是在育人平台上,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优质资源,通过“引企进校”“引企入教”,与企业共建工作室、实验室等,建立“产学研教创”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三是改革教学模式。现代产业学院要从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构建课程体系,如,校企可以联合设置行业前沿类嵌入式课程,促进课程内容与前沿技术衔接;现代产业学院应推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教学,如,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科研课题、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等,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学评价要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在各人才培养环节对学生的评价,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四是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现代产业学院要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需构建人才校企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引进行业企业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另一方面派遣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和培训。

3.2.3 行业企业充分发挥重要主体作用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关于产业学院设立的表述为,“鼓励或支持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校设立产业学院”,从文件表述来看,国家政府期望企业能够成为建设产业学院的牵头人和更为重要的负责人,希望企业主动寻找和联合高校,成为建设产业学院的关键实施者。因此,企业的主动性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应发挥重要主体作用。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满足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作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主体,企业还要从资金、技术、师资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应与高校共同形成顶层管理团队、整合教师团队等,保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企业主动参与到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与高校实现互利共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人才高地的优势,提升科技攻关能力,提高成果转化率,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通过现代产业学院能够得到优质的毕业生资源,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企业还可以利用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学资源,对员工开展继续教育[11]。

猜你喜欢
产教学院特色
初等教育学院
特色种植促增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医的特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院掠影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