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位一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023-03-16 02:51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王 琪

(河南开放大学 学工部, 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随着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最近几年因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经济下滑、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并受到广泛关注。当代青年肩负民族复兴重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作为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主阵地,如何才能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赋能,成为摆在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是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其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且独生子女占比很大。然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的快节奏、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问题,给每一位希望获得成长进步、赢得未来发展机遇的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一)自我意识分化与矛盾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即“主体我”)和现实自我(“客体我”)。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也开始加剧。此时,作为“主体我”的观察者,会积极主动去认识、观察和评价作为“客体我”的被观察者,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发现现实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自我,于是“主体我”和“客体我”便在诸多方面出现矛盾冲突,会产生一定的痛苦和强烈的不适感。个别学生会因此出现自我意识偏差,继而产生自我中心、自我否定、苛求完美、自卑、自恋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是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佼佼者,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保护得很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庭中占据比较高的地位。因为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爱虚荣、喜赞扬,缺乏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经不起挫折。对于考试失败、犯错误受批评、恋爱受挫、同学关系紧张等正常的人生课题,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三)就业问题凸显

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不能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个性及能力来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1]。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误区。部分大学生自诩为“天之骄子”,盲目攀高,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去大城市、大单位、大企业享受高待遇、高职位、高薪水。部分大学生怕吃苦,只追求眼前利益,贪图安逸与享乐,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社会经验,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充足心理准备,致使其在进入社会后,产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心理落差,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

(四)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大学期间本是学习交往、发展友情的大好时机。新时代大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接触新潮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更愿意在虚拟网络世界里交流,较少参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此外,多数大学生也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个性张扬、追求自由、自我意识强烈,导致他们中部分个体对自我评价不合理,无法适应各种新环境带来的角色变化,加上在日常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的缺乏,他们往往会遭遇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和困惑。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做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和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因,占40%以上[2]。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学生人数逐年攀升,问题多样化、复杂化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2022年,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公布,年龄在18—24岁的青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其中,重度抑郁达7.4%[3]。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参与心理普查的2022级3412名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曾经有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经历的学生占7.9%。近三年的心理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心理问题学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另据近几年心理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心理危机事件、心理咨询人数也逐年递增。导致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因疫情引起经济形势下滑情况下就业压力的增加、多元文化背景下单亲家庭的逐年递增及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社会变迁中各种文化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等,这些都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二)师资配备不足,工作难以扎实推进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高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 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据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师资配备上远未达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任务和日益攀升的学生个体咨询的同时,还要留出精力处理较为复杂的危机个案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其他日常事务性工作。还有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有限,多数辅导员肩负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承担一部分教学、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因为多数辅导员所学专业并不是心理学,再加上本身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很难抽出精力潜心钻研心理方面的教学、咨询等工作。因为师资配备的不完善、不充足,导致心理工作的开展难以扎实推进,成效也并不明显。

(三)重视程度不够,缺少顶层设计

首先,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边缘化、被弱化的状态。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各高校要设置专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是调查显示,很多高校并未单独设立专门的机构,多数挂靠在学工部、团委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因为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上的问题,导致政策、制度制定或实施不能从全局把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只注重问题学生的问题处置,对学生心理问题缺乏整体的宏观把握,不能紧盯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致使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其次,高校心理工作开展的合力尚未形成,只是个别职能部门在落实和开展该项工作,缺乏从学校层面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即便有部分高校从学校层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但是相对比较滞后,并且经费、场地及人力配置均不能按照要求落实,致使工作的开展有一定难度。最后,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考核、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考核评价的指标模糊不清、考核力度不够,致使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五位一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措施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提出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4]。这为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高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路径选择。

(一)教育教学:科学规划,筑牢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使不同心理课程的内容相互补充、教学方式灵活、教育功能各异、覆盖面及时间安排协调统一,从而构成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是从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存在内容单一、分散的问题,各门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缺乏统一规划,体系不系统、不完备。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比较随意,设置不合理,缺乏连贯性,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其教学内容比较老旧、滞后,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不同个性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

各高校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将心理训练和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相结合,加强课堂管理,提升教学实效,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形成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实践活动:创新形式,激发学生热情增实效

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内源性因素。普适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恰好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新时代高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借助网络、报纸、书籍、校园心理广播等媒介,以讲座、沙龙、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坊、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等载体,充分利用“5·25”心理健康月、入学季、毕业季、期末考试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契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影响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充分磨砺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内在心理能量,从而形成“疗愈化、多元化、个性化”且实效性强的心理实践育人体系。

(三)心理咨询:拓展服务形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辅助性手段,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极大作用,它面向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心理适应问题并有求助欲望的少数学生。但是个别学生因为对咨询的错误认识,逃避心理咨询,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媒介向学生传输心理咨询常识,引导学生形成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使他们能够真心接纳心理咨询,并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解决心理适应问题。学校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服务能力的培养;注重心理咨询规范化建设,并建立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心理咨询人员定期培训、定期督导制度;拓展心理咨询形式,为学生提供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信件咨询、面谈咨询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咨询渠道。一方面,让老师自身有能力为学生提供专业、细致、周到的心理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能够方便有问题学生随时接受心理辅导,让学生在咨询中有获得、有成长、有变化,感受到咨询带给他的疗愈力量。

(四)危机干预:健全机制,减少危机事件发生

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也为高校平安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而健全完备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则有助于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新时代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建立科学、合理可执行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

首先,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落实“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预警机制,确保心理沟通顺畅,反应联动迅速。四级预警机制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委员及辅导员信息搜集器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他们做到观察敏锐,有问题及时上报。

其次,对学生实施精准心理帮扶。利用心理测评系统,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学生,借助班级辅导员的力量,通过面谈和平时表现对“问题”学生进行二次评估,把参与心理测评的学生进行分类,并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档案。对于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要采取相应措施开展精准帮扶。同时要抓住各种时间节点,如开学季、毕业季、学期末等,对“问题”学生进行特别的关注。同时对有家庭困难、身体残疾、家庭变故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最后,要畅通绿色通道。建立与精神疾病医院的联动机制。做好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及时转介工作,对于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学生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要进行优先转介,最大程度降低严重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概率,防范危机事件发生。

(五)平台保障:顶层设计,确保心理育人工作顺利进行

高校党委和行政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该项工作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确保工作能够在统筹规划下有序进行。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符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推动该项工作走深走实。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从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尤其是人员配备,务必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按照师生比1∶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在“五位一体”视域下构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做好学生心理育人工作必须要突破的重点理论和实践难题,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的前提下,科学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