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对古典小说叙事结构技巧与创作观念的继承、借鉴与转化

2023-03-18 08:19
电影新作 2023年6期
关键词:古典小说结构

周 强

无论是文学范畴的叙事学理论,还是电影领域的叙事学理论,结构都是叙事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那么,何为结构呢?从狭义上来看,结构指构建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框架、段落的技巧,将人物、空间场景、情节、时间勾连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具有多重段落的叙事整体。张跃生、闫海峰先生认为,结构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还跟民族文化心理有极大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叙事结构并非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它也意味深长地暗示出人对生活和宇宙的观照角度,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模式。换言之,我们不仅应当弄清作品是怎样结构,而且要进一步探明它为何这样结构,到此,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结构。”1该观点强调了结构的动作属性,不仅要研究结构本身,还要重视创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投入的精力、思想以及生成的过程等。本文中对叙事结构的论述,也不局限于常规的叙事技巧,还要对创作者所处的社会语境、民族文化语境以及创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展开研究。

一、史传与载道:线性结构的戏剧性效果与社会现实关照

中国很多古典小说采用线性结构展开叙事,这种结构以故事发生时序为叙事依据,较为注重矛盾冲突,前后关联紧密,有较强的时间关系、因果关系,故事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最终导致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对故事的戏剧性方面的需求。从文字表达故事,到说书者讲述故事,再到戏剧(戏曲)扮演故事,这种创作观念一直是吸引读者观众的不二法宝。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故事之间的情节勾连紧密,如一条锁链,将人物命运紧紧扣在主线上,而且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较为突出,缺一不可,牵一发动全身。如此,故事便充满了极强的戏剧性,能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这种结构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这种结构过于常见,较为老套,读者在读到发展段落之后,就可能猜出故事的高潮与结局,读故事的乐趣会大大地减少。那么,想靠这种结构吸引读者是不太现实的,这也就要求作者在塑造人物、情节的离奇程度上多下工夫,来弥补结构的缺憾。其次,这种结构对作者构建故事时的逻辑关系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作者精心设置每一个故事情节,并较多关注其因果关系和逻辑性。既要曲折离奇,又不能离经叛道过于脱离现实,如何把握这个平衡关系,是创作者要考虑的问题。

图1.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这种线性结构的典型代表。《三国演义》根据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为基础,结合民间传说进行小说式加工而成。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历史时序为依据,将东汉末年的群雄崛起、三分天下的历史故事演绎下来,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讲述了一桩桩曲折离奇、妙不可言的故事。其中“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皆出自于此。这让《三国演义》成为古典小说中的叙事典范,更成为后来评书、戏剧艺术形式改编、借鉴、表现的对象。尤其是这些故事能够独立成章,若单拎出来,也有其内部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是电影艺术进行二次创作的重要素材源泉。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所呈现的历史观、忠义观、正义观、善恶观、家庭观、战争观、道德观,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等,凸显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重要传承者与传播者。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每一回又有独立成章的故事,这些故事基本是按照时序和因果关系展开的线性故事讲述。《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开端段落介绍了师徒四人所处的戏剧情境,山高必有怪,孙悟空去化缘了,于是给白骨精留下了可乘之机。发展段落,白骨精化作村姑自报家门时为接下来父母的出现做好铺垫。“师父,此山叫做蛇回兽怕的白虎岭。正西下面是我家。我父母在堂,看经好善,广斋方上远近僧人。只因无子,求神作福;生了奴奴,欲扳门第,配嫁他人,又恐老来无倚,只得将奴招了一个女婿,养老送终。”2“父母在堂”铺垫了父母,“看经好善”铺垫了接下来父亲出现时诵经的细节,使得前后故事情节扎实,有逻辑说服力。一番角力之后,眼看剩下的师徒三人即将受骗,孙悟空及时赶回来,一棍子打跑白骨精的元神。无巧不成书,这可谓营造戏剧张力的重要手段,即师徒的人身安全、取经大业遭受最危险的情境之时,孙悟空才及时出现制止。高潮段落,孙悟空将白骨精打出原形彻底消灭,却仍被唐僧所误解,最终导致“圣僧驱逐美猴王”的结局。这种误解可以称之为读者知道而故事中的人物不知道的技巧,这样会使观众积极参与故事情节之中,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这一回故事可谓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在结构上前后勾连紧密,重要关口借助铺垫、巧合、误会等技巧,完成一个结构紧密、有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逻辑充分的线性故事讲述,使得读者深陷其中、欲罢不能。从创作者所呈现的主题上,又凸显了尊老爱幼、善必胜恶等传统伦理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与目的。

在电影创作领域,这种线性叙事有较强的戏剧性,容易建构强烈的矛盾冲突,较为符合主流电影的叙事要求。《我不是药神》(2018)讲述了程勇为赚钱走上了卖印度版抗白血病药的道路故事。在与这些病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了自己身上的道义所在,于是走上自我救赎和拯救病人之旅。从故事本身来说,这个故事取材自社会新闻,有极强的话题性、戏剧性、可看性。从讲述故事的维度来说,《我不是药神》的三位编剧以专业剧作创作方法对故事进行打磨,运用线性结构展开叙事,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电影的开端段落主要介绍了程勇及其人物关系和人物困境:程勇与房东、与父亲、妻子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导致程勇内心陷入同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式的矛盾之中。然后,影片以程勇选择远赴印度贩药之旅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并成为故事的重要转折点。发展段落即程勇卖药之旅,讲述了程勇卖药赚钱到洗手不干再到重新卖药的不同状态。这个段落中,程勇与药商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阶段,警方破案压力剧增,程勇面临的环境愈加险恶。赚钱还是救人?退缩还是继续?他选择继续救人,以一种积极、主动、正面的姿态去解决问题,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却得到了病友的称赞,将故事推向高潮。由此,整个故事以程勇的行动线为故事主线,有始有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闭环。这个故事线又由诸多符合因果关系、时间关系的情节点组成,以卖药和再次卖药为两个重要情节转折点结构发展与高潮段落,使得影片情节波澜起伏,故矛盾冲突强劲有力,逻辑关系严谨缜密,经得起观众和时间的考验,不失为一部线性叙事典范的电影。而在主题上,影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白血病患者这一群体,表现他们的问题与困境,发掘其矛盾冲突的根源,并以此表现普通人的人性光辉,弘扬真善美,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紧密契合,凸显了“文以载道”的创作追求。

除此之外,近些年的主流影片如《战狼2》(2017)、《红海行动》(2018)、《流浪地球》(2 0 1 9)、《我和我的祖国》(2019)、《长津湖》(2021)、《人生大事》(2022)、《长津湖之水门桥》(2021)、《奇迹·笨小孩》(2022)、《流浪地球2》(202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2023)等影片均采用这种时间线性结构展开叙事。这比较符合主流观众的口味,并与社会现实及文化有所投射与关联,契合了当下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最终获得较好的口碑与票房。

从创作观念来看,中国电影这种关注社会现实、弘扬社会主流文化的创作观念其实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史传”传统和“文以载道”传统有很大关系。“史传”传统方面,中国古代的史书记录历史、人物、事件,大都是严格按照时间线索完成叙事,而史书本身也有文学性,可纳入文学的范畴。以《史记》为例,其本身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史记》之后的诸多文学作品如唐传奇小说、元杂剧、明清小说也按照时间线性叙事,呈现出明显的“文史不分”的特征。“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是从史述开始的,史的影响笼罩着后起的所有叙事文体,贯穿于整部文学史,这则是说的文离不开史。”3如《三国演义》是史传的典范,哪怕是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也以唐朝、商朝历史为背景,作为现实与神魔衔接的基础。史的融入凸显了叙事的线性时间线索,而史的事实也成为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创作所参考的依据,所以关照历史、关照现实也是诸多古典小说与现代电影的典型美学特征。对应之下,“史传”传统这种叙事观念其实是贯穿中国古典小说与电影创作者的创作历程的。

“文以载道”方面,中国古典小说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对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关照,向来是国家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的承载者与传播者,不少创作者的创作观念都以此为准绳,有意识的在作品中融入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以求达到影响观众对观众有所启发的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影也是一门语言。创作者也会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的思考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并且电影这种艺术媒介更加浅显易懂,能够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于是,“载道”成为电影创作者们一大追求。中国电影从二三十年代的早期电影、“左翼电影”“战后电影”“十七年电影”“新时期电影”,无不呈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更成为社会、时代变迁的重要见证者乃至参与者。当下中国主流商业影片,在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迎合时代命题与人民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传播与教化等功能。那么“影”所载的“道”如何能被观众顺利接收?线性叙事结构所蕴含的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等戏剧性效果对观众有巨大吸引力,满足了创作者的“载道”需求,成为当代电影创作者们的不二选择。

二、浑然天成:缀段式结构的诗意表达与道法自然的创作观念

与线性结构相比,缀段式结构更倾向于团块式、段落式结构完成故事讲述,这种结构以多个叙事段落呈现,前后情节的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相对较弱,逻辑关系勾连不是那么紧密。亚里士多德曾批评这种叙事结构的缺点:“缀段性的情节是所有情节中最坏的一种。我所谓的缀段性情节,是指前后毫无因果关系而串接成的情节。”4但是仔细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缀段式结构的前后情节并非是彻底毫无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追本溯源地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叙事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带有某种‘缀段性’。因为它们处理的正是人类经验的一个个片段的单元。”5中国古典小说这种“散点”的创作观念确实也反映了创作者们独具东方特色的宇宙观、世界观、文化观,即焦点和重心并不局限于一个立脚点或固定的视域上,而是各部分相对独立,能独立成章,却又归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系统之中去,在表意和宏大主题上是一致的。

从创作者的宇宙观、世界观、文化观出发,中国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外创作者的异同以及选择缀段式展开叙事的内在机缘。张跃生、闫海峰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缀合”结构与传统思维模式》一文中提到:“牟复礼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一书中指出,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其世界观,是把宇宙视为一个自足、自生的活动过程,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人则参与宇宙的创生过程,并因而形成天、地、人三位一体。这个以人为中心的而非上帝创造的有机宇宙观,对中国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6成中英先生提出中国式因果律概念:“‘一体统合原理’,系指世间万物,由于绵延不绝地自相同的根源化生,因而统合成一体‘内在的生命运动原理’,系指世间万物莫不涵容某种内在生命力在引导他们,如此所产生的运动并不是得自外物或神的外铄,而是源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力源,亦即道‘生机平衡原理’,系指世间万物及变化过程,都在导向平衡与和谐的历程中得以发生关联。”7在这种宇宙观、世界观影响下,中国古代的一些创作者对作品中因果联系、逻辑关系的要求没有那么强烈,而是强调遵循万物本身的动力,强调其自身自然而然的存在,于是部分作品中也呈现出缀段式、散点式的结构与情节。

明清古典小说《水浒传》《儒林外史》《老残游记》《海上花列传》《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三侠五义》《施公案》等都是缀段式结构的典范。这些小说以数个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将独立成章的故事串联起来,整体上呈现出散点式的人物关系与结构。《水浒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中前七十回是对一百零八将的分段式描写,在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才最终聚齐梁山。而前七十回中,第三至第七回中,主要以鲁智深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他所遭遇的故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等;第七至十二回则主要讲述了林冲的故事;第二十三至第三十二回主要讲述武松的故事;作为领袖的宋江一直到第十八回才出现,而此时只是作为诸多过场人物之一,核心情节故事并没有围绕着他来展开。一直到第三十二回,宋江才被作为核心人物核心故事讲述到第四十二回。这些段落前后的逻辑关系不甚紧密,一些人物与人物的勾连与交叉也靠偶遇等完成。史进遇到鲁提辖,那就是遇到了,只需要“道犹未了,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竟入走进茶坊里来”。8如此寥寥数字就把鲁智深引出来,史进与鲁智深就此相识。接下二人又遇到史进师父李忠,众人一起酒楼吃酒遇到被镇关西欺负的金家父女,进而展开了著名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如此一遇再遇,是不是巧合、偶然?确实就是巧合、偶然。正如老子《道德经》里面所阐述的“道法自然”一样,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在因果和逻辑关系。如此来看,《水浒传》的人物没有核心,也没有焦点,呈现出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追求。

图3.电影《甲方乙方》剧照

中国电影方面,除了上文所述采用线性叙事结构的主流影片之外,依然会有一些采用“缀段式”、散文式结构的电影,这种电影也有独特的美学特征。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诞生的影片《城南旧事》(1984)即是采用这种结构,呈现出对中国诗意美学的追求。《城南旧事》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讲述了疯女人秀贞、小偷儿、宋妈三段故事.小女孩英子就此告别童年,完成充满哀伤的成长。这种缀段式结构与以往中国电影采用戏剧式叙事结构不同,没有传统的开端、发展、高潮这种结构,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视角,散点铺开,带着观众经历这发生的一切,去追求一种恬淡自然的诗意效果。

除此之外,冯小刚导演是运用缀段式结构最为出色的导演之一,其导演的《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非诚勿扰》(2008)、《私人订制》(2013)等影片,均巧妙地采用了缀段式结构。《甲方乙方》(1997)中,姚远和“好梦一日游”公司同仁作为乙方,先后遇到了七个不同需求的甲方,书店老板想当将军、厨师想当英雄、丈夫想当受气包、失恋青年想自杀、大老板想当穷人、明星想当普通人、患癌夫妻想团聚。这几个顾客之间互不认识,关联不大,主要靠姚远、周北雁等人努力去完成他们的需求而将这些人串联起来,这是缀段式结构的典型运用。这使得影片在结构上勾连不够紧密,缺少核心的矛盾冲突,故事起伏不够。但是在深入探究之后,影片七个故事在内核上其实是有藕断丝连的关系的,前面几个故事都是为最后一个故事服务的:姚远和周北雁在遇到患癌夫妻之后,让出了婚房给患癌夫妻团聚。这个人物动机和行为其实在前面是有所铺垫的,但是这种铺垫是内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变化,比较抽象。姚远和周北雁在为前面几个甲方服务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二人感情也日益深厚,从一开始的插科打诨谈论婚姻到最后认真对待这段感情,于是最后对患癌夫妻关照的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那么这种缀段式结构的运用,一方面确保了最基本的戏剧性叙事,保证了叙事的逻辑肌理,让观众能看下去,是影像为叙事服务的典范。另一方面,这种缺少宏大事件和核心矛盾冲突的结构,也给观众带来轻松、诙谐、幽默的观看体验,一件件轻松愉快的小事儿,温暖而饱含真情,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善美”,颇有一股清泉入心田之感。

《不见不散》(1998)虽然是爱情片、喜剧片,但是其故事结构仍然是缀段式结构,前后勾连不甚紧密。影片讲述了刘元、李清二人从相遇、相恋到终成眷属的故事,但是在故事情节上却较多依赖了意外、偶遇技巧完成叙事,人物关系也不以人物的戏剧性需求来驱动,开场是偶遇、被打劫也是偶遇意外、出交通事故是偶遇意外,甚至连最后二人感情升华也是借助偶遇航班事故。如果从时间关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来衡量这部电影,那么它是不合格的。可是在冯小刚幽默的台词与简单的调度、葛优与徐帆精湛的表演之下,影片呈现出一股极为清新自然的气息。人生不就是如此荒诞而没有理由吗?相遇了就是相遇了,一遇再遇,缘分就是这么妙不可言。冥冥之中,二人注定是要在一起的。《非诚勿扰》(2008)中前半部分故事,完全依托秦奋相亲过程而展开,八个不同的相亲对象,为观众呈现了彼时婚恋市场上人们的婚恋观、家庭观价,诙谐幽默,令人捧腹。《私人订制》(2013)则延续了《甲方乙方》(1997)的缀段式故事结构,故事模式如出一辙,只是其中甲方的诉求根据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它更加针砭时弊,凸显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讽刺。

对比之下,中国当代电影的缀段式结构在美学上所呈现出的散点布局、人物和情节若即若离却又内在相互勾连、故事叙述遵循自然等美学特征,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者所追求的道法自然、诗意恬淡、悠然自得之美的传统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念主张万物自有其本身的一套内在机制与运行法则,人与事只是其中的参与者而已,所以作品中的情节与人物要遵循其规律,把握其全貌,不拘泥于小细节小逻辑的勾连,既没有核心矛盾,也没有核心人物,故事的视点在不同人物之间来回切换,最终呈现一种较为抽象的、自然雕琢的、意境深远的诗意与美感。这是不少古典小说的美学追求,也是当代缀段式电影的诗意来源。

三、冥冥之中:预言式结构的戏剧张力与天命观的神秘感

诸多中国古典小说都在第一回设置楔子,对小说的整体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一个预言式交代,给整个故事立下一个框架结构,以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此后,整部小说将遵从这个框架架构展开,具体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与之一一对应。而在具体的每一章节开场,也有诸多预言式的信息和线索透露出来,对本章节以及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会有明确的指向性。这种预言式的叙述,从叙事时间角度可以被称作预叙,从叙事结构角度来说可以称之为“预言式结构”。一方面,作者借助这种结构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与戏剧性,使读者参与叙事,对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有所猜测,而最后得到印证之时,读者会获得极大的阅读快感和成就感,于是对小说就更加欲罢不能。另一方面,作者营造的这种“冥冥之中自有天数”的宿命感与神秘感,也契合了旧时人民群众信奉天命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彼时社会文化需求的必然体现。

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开篇即引用了明朝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是从历史宏观角度,对小说中各路英雄命运以及故事走向进行总结概述。看完整部小说之后,东汉末年的各路英雄,无不都是“是非成败转头空”。之后诸多章节中,有对接下来的几个章节的预言。如第一回开篇就提出“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9这是对东汉末年国家分裂的预告,并带有强烈的历史和天道轮回的神秘色彩。而其后出现“大青蛇蟠于椅上”“洛阳地震”“雌鸡化雄”等各种不祥之兆,是“合久必分”这一抽象概念的预言式佐证,预示着汉朝的破败和气数已尽。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曹操与刘备雨中煮酒讨论如今天下谁是英雄,先后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皆非英雄,并一一指出其性格缺陷与归宿。当刘备问曹操以他之见,到底谁是英雄时,曹操指向刘备又指向自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10这种预言可以说是对下文中各路英雄命运的提前预告,也是对曹操、刘备这两个核心人物的前瞻,为接下来十几回中二人逐步崛起发布了提前预告。此外,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为其制定了取荆州、西川与魏吴三分天下的战略。接下来一直到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的故事情节,都按照第三十八回中三分天下预言推进故事,逐步走向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由此来看,开篇的楔子是对全书大结构的预告,统领整部小说。第一回提出的天道轮回,统领了接下来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段落。第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是对后续曹、刘崛逐步起段落结构的预告与统领,第三十八回是对后续曹、刘、孙三分天下段落结构的预告,统领了三国斗争最为精彩的数十回大段落。

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也运用了这种预言式结构。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中,先以古风一首,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伏羲画卦,神农尝百草,轩辕、大禹、桀王再到殷纣,指出“商家脉络如断弦”,罗列各种乱象,一直到“开我周家八百年”,而后“天挺人贤号尚父,封神坛上列花笺,大小灵英尊位次,商周演义古今传”,将发生在商周的朝代更迭故事进行一个总的概述。之后,故事以纣王去女娲宫朝拜之时心生歹意题诗“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伺君王”亵渎女娲娘娘为重要情节开端。女娲娘娘在看到此诗之后,便派出轩辕坟中三个妖怪祸乱商朝:“三妖听吾密旨:成汤望气黯然,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你三妖可隐其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俟武王伐纣,以助成功,不可残害众生。事成之后,使你等亦成正果。”11由此开启纣王覆灭之路。由此来看,女娲娘娘的密旨,已将全书人物命运提前预告出来。

电影中预言也有对整个故事全貌和人物命运做整体概述的功能,让受众对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有所期待。电影《封神演义第一部:朝歌风云》(2023)是根据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改编。为保证叙事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创作者们有意识地删掉了女娲娘娘报复纣王祸乱商朝的预言,转向人物本身,依靠人物内心和戏剧性需求去驱动故事,但是在具体情节上,依然保留了比干火烧龟背占卜问天、西伯侯姬昌蓍草占卜起卦的情节,并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纣王登基后的占卜问天,引发天谴,是对接下来的国家政治生态、纣王与诸侯的关系以及最终的覆灭有所预告,是电影三部曲结构上的统领。而西伯侯姬昌的占卜起卦,在这一部电影中也起到了结构故事的作用。西伯侯姬昌离开西岐时指出,“朝歌发生天谴,西岐看来也不能幸免”,并嘱咐伯邑考“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擅离西岐”。姬昌是善于占卜的。影片虽然没有呈现,但是在去朝歌之前,他一定是用蓍草占卜过的,否则也不会说出“无论发生什么”这样的台词。他对接下来的命运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有所预知的。而之后在密会其他三个诸侯的占卜,指出了王子弑父的真相。到了朝歌,在面对纣王的胁迫,所占卜出的“纣王将死于血亲之手”,直接引发纣王的愤怒。其逼迫四大伯侯之子弑父,直接改变了故事走向,起到了结构意义上的作用。而“纣王将死于血亲之手”又成为后两部《封神演义》电影的预言,使得三部曲勾连紧密,让观众有所期待,为后者做足了铺垫。

陈凯歌导演也擅长使用预言式结构完成影片。其导演的作品《边走边唱》(1991)以极强的写意和寓言,对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世界进行深刻的探讨。影片以一个传奇性的预言设定作为故事的主线,眼盲琴童的师父在临死前嘱咐他,当弹断1000根弦的时候,就能打开琴匣,获得药方,治好盲眼。老琴师的下一代徒弟石头并不相信这个预言,于是尽情追求自己的爱情。当终于弹断第1000根弦之后,老琴师砸开琴,发现里面只有一张白纸,坚守60年的信仰轰然倒塌,生命也走到尽头。荒诞的是,徒弟石头却被村民抬上神椅,被动地成为新一代的“神神”。一个新的轮回开始了。“千弦断、琴匣开、琴匣开、买药来、买得药、看世界、天下白”的预言贯穿全片,观众、琴师都在期待着第1000根琴弦的断开,期待着治疗眼盲的药方,这种预先的设定足以参与剧情、塑造人物,成为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精神探索与批判上又起到一定作用。在科学精神缺乏的过去,中国人是相信预言与命数的,可见的、不远的预言,是支撑苦难的中国人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琴师的预言破灭,却并不影响徒弟成为新的“神神”。因为村民需要“神神”,需要他给出暗示的预言。除此之外,陈凯歌导演的《无极》(2005)。也有诸多预言式结构的运用,如开场段落满神对倾城预言: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真心的爱,就算得到了也会马上失去;接下来满神对光明的预言:鲜花盔甲的主人将杀掉皇帝。这两个预言是影片的重要情节,给接下来人物命运和剧情发展指明方向,并在后续段落逐一得到验证:倾城所得到的都是男人的非分之想,即得到了无欢真心的爱也很快失去。而无欢穿上了光明的鲜花盔甲杀掉了王。光明一下子变成了弑君的罪人。这使得影片在叙事上有前后呼应的快感和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而在不少影片中,一些预感到什么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都给影片增添了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有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神秘主义色彩。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2016)中,王妈遇害之前,有所预感,想说什么,却没能说出来。她究竟要说什么呢?是很值得玩味。陆先生的儿子遇害前也是如此。一家人吃过早饭,儿子要去上班,陆先生感觉到了什么,想嘱咐两句,却又不知要说什么。陆先生儿子离开,就是最后一面。这种细节层面的预言式预感,总是跟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令观众久久不能释怀。就跟《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所等的那个杀手一样,到底有没有这个人?这个人会是谁呢?如果他来了,能否会改变历史走向呢?这已萦绕观众心头千百年。

整体来看,这种预言式结构有设置悬念、铺垫的作用,可以起到引人入胜、前后呼应的效果。从某种意义来看,这也反映了创作者在世界观、价值观上有预言式、信奉天意的倾向与思维模式,以及神秘主义的心理。古代社会是信奉天命的,一切皆有数,天命不可违,所发生的总总,都是天命注定。尤其是很多解释不清楚的事情,逻辑上无法自洽的东西,难以名状、异常微妙的东西,都推给了神灵、预兆、天意、命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典小说缀段式结构故事情节弱、缺乏因果关系和逻辑的短板,又能被当代电影继承、借鉴和转化,增强电影作品的神秘感与戏剧张力。色的叙事技巧与创作观念,在电影中进行现代化的借鉴与转化,进而创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态,是与观众对话引起观众共鸣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观众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更是庚续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我主体性的体现。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从诗词、小说到戏剧(戏曲)、书法、绘画,无不注重内在结构,因篇幅所限,本文所列举的三种古典小说叙事结构,只是诸多结构中较为常见的样式而已,这三种结构样式与电影的结构关系较为紧密,在叙事技巧上有相通之处,其背后的美学追求和文化观念又是一以贯之的。在当下中国电影日趋完善与成熟、好莱坞电影日趋俗套和遇冷的今天,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出发,继承古典小说中较为出

【注释】

1 张跃生,闫海峰.中国古典小说“缀合”结构与传统思维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1(01):142.

2 吴承恩.西游记[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207.

3 董乃斌.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505.

4[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1.

5 同4,73.

6 同1,144.

7[美]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210.

8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24.

9 罗贯中.三国演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

10同9,114.

11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4.

猜你喜欢
古典小说结构
中国古典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看官”是什么官
论结构
寻找适合的解读方式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论唐传奇的接受与传播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