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2023-03-21 04:22许雅斯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生成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正处在以直观感性经验为主的认知阶段,对书本上的理论化概念、抽象化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道德准则,深入领悟道德内涵,并在生活中认真践行。基于此,文章就生活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教学;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6-0079-0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一线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改变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学目标也是服务于生活。生活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真实而充足的体验感,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价值

第一,小学生活泼好动,以直观感性经验作为思考推理、归纳总结的重要依据。因此立足生活现象,创设真实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多元互动探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丰富且充足的个性化认知(情感)经验,深入理解道德准则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提升道德水平[1]。

第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道德问题。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供相应的生活元素,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体验和感悟,可以实现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学生将良好的道德素养真正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这可以使学生改变长期以来迷茫困惑、言行不一、被动遵循等状态,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

第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回归生活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共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当作为课堂创新的根本原则。生活化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见,生活化教学是构建高效德育课堂的必然选择。

二、生活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学生是有一定生活能力、生活经验和生活思考能力的个体。同时,生活是学生一切情感认知的根本来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出教和学都要在真实的生活中展开。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道德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过程过于抽象,这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难以让学生去理解道德知识,实践道德准则。由此可见,从生活出发,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根本。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比如,在“学会沟通交流”的教学活动中,表达和倾听是教学主题,学会表达、倾听是基本的德育目

标。表达和倾听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活动。然而,小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表达行为是否恰当,

倾听行为是否合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学生在最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对典型突出的表达倾听活动为原型,播放相关视频,如:班级进行卫生委员的选举,小明和小亮有不同的人选,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起初尚能够和平友好地沟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步失去理性,开始毫不理会对方的依据而自说自话地进行辩驳,最终导致严重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学生就会从旁观者的角度分别代入倾诉者和倾听者的身份,主动总结能够达成意见一致的沟通方式,以及避免冲突,实现有效沟通的相关因素。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将生活中的日常沟通状态呈现出来,总结这种沟通方式的效果。比如,教师可让学生以“上周的足球比赛是否精彩”为主题开展辩论活动,并让学生以两人一组开展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平常的沟通交流的态度和习惯会显现出来,如有的学生喜欢抢话,有的学生不会使用礼貌用语,有的学生不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沟通内容。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分享彼此沟通带来的体验感受,如哪些地方讓你感到不舒服,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愉悦。如此,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沟通交流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并愿意学习正确的沟通交流技巧,不断提升沟通交流方面的德育素养。

再以“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为例,在生活中学会协商和沟通,树立平等、尊重的协商意识与合作精神是本节课的德育目标。决定班级事务是小学生经常参与的协商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班级在班级事务决策方面的实际情况,分享班级事务的决策者有哪些,具体的决策流程如何,决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学生会迁移真实的生活经验,并以解决生活问题的态度专心投入其中。班级事务都是由班集体共同讨论决定的,班级事务协商的步骤有提出建议、集体讨论、得出方案、落实人员执行等,协商过程中坚持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的原则。除此之外,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一次模拟演示,引导学生再次参与到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的活动流程中,获得充足的情感认知体验。如此,学生对班级事务的正确处理模式就会形成系统化的清晰概念,也会对本次的教学内容产生个性化的认知体验,如明确集体的事务应该由集体决定,集体协商需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等。

(二)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理性归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道德思维的开端,是认识生活本质,把握生活规律,获得健康快乐生活的前提。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是无序的、片面的、感性的[2]。这也就容易让有相似生活经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是非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倾向。教师围绕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理性、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把握道德知识背后的生活意义。巧妙设疑,引导探究,可以让学生实现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的统一,也可以让学生实现局部认知和整体认知的统一。由此可见,教师可以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理性归纳。

仍然以“学会沟通交流”为例,在完成以生活为前提的情境体验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沟通交流活动中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说出最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按照课本上的标准答案或者传统的教育经验敷衍塞责。实践证明,部分学生的主要认知情感依旧处在多层次的混乱状态。有的学生发现冷静、友好的交流模式是避免冲突的重要方法;有的学生认为坦率真诚的态度是避免矛盾的基本原則;也有的学生认为避免冲突的方法是认可,只要认可他人的观点即可,没有必要有理有据地回应;还有的学生认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生活中出现意见或观点上的分歧是不是非常普遍?出现意见分歧的原因有哪些?对待分歧可以采取怎样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又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培养正确的沟通交流能力?”如此,学生就会结合情境体验,并在梳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解决分歧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分歧的方法和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沟通交流观念。

再以“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学生有不同的公共生活体验,因此对不同秩序的感受也不同。比如,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被约束,只想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也有的学生表示,自己遵守排队秩序,而有的人不遵守排队秩序,那么自己也会产生不愿排队的想法。还有的学生表示大家都遵守秩序,生活才能够和谐美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

“大家都遵守秩序的社会环境是如何的?大家都不遵守秩序的社会环境又是如何的?如何让人人都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如此,学生就会从个人需求的角度转移延伸到社会集体需求的角度分析秩序存在的利与弊,

也会从发现问题(有人不遵守公共秩序)到解决问题

(如何让大家都遵守公共秩序)的方向进行理性思考。

(三)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交流互动,相互启发和补充,是学生拓宽认知视野,实现思维发散创新的重要途径[3]。由于生活经验、思考习惯、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学生个体在对道德知识的思维见解中也很容易出现片面性、局限性、表面性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引导,学生就会出现认知困惑、言行不一等问题。可见,

学生需要在多元互动中,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道德知识,认识道德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知识、情感、观念的交流,这是导致学生出现道德素养参差不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要组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以“学会沟通交流”为例,在探讨导致意见分歧的原因有哪些时,学生个体给予的答案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有的学生认为是表达者说话声音太小且逻辑混乱,导致听者产生误解,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有的人在交流表达中很没有礼貌,导致对方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也有的学生认为听者不认真听,导致信息缺失,也是双方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学生认为交流双方立场不同,都会从自身角度辩驳对方,导致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只有组织不同观点的交流活动,才能使学生意识到自身思维角度的局限,并从他人的观点中认识到更多影响因素。这也使学生积累了更丰富、更多元的认知经验。

又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学中,在探讨大家都不遵守秩序时社会环境会是如何的问题时,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小学生习惯从具体的生活案例中进行解说,如大家不遵守排队秩序,你拥我挤容易导致摔倒,产生人身伤害事故;大家都不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就会导致满地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导致人车混行,

出现交通事故。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观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的普遍性及重要性,进而从个体的局部的认知思维中解放出来,深入理解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组织指导归纳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深入、系统地思考问题[4]。

(四)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最终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德育素养,用正确的待人处事标准实现自我成长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生活中[5]。布置生活化作业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生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一定的稳定性,若学生出现不正确的观念、不规范的行为,则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完全纠正。良好的道德素养需要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深入体验和多次反思,如此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比如,在“学会沟通交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展开一次沟通交流。在这项活动作业中,教师可让学生自选主题,鼓励他们从最真实的内心感受、生活需求出发。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以平常被压制的兴趣爱好为沟通目标,“想要参加夏令营”“想要更多的户外运动时间”“希望得到一个篮球”等。为了避免与父母出现分歧与冲突,顺利达成目标,大部分学生认真总结沟通交流的技巧,并对父母可能给予的回答进行了预设并采取了应对措施。有的学生甚至进行了多次演练。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和父母的沟通效果良好,并没有像以前那般剑拔弩张。通过实践,学生深刻认识到尊重、平等的沟通态度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以及自身的重要性。

又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公共场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以两周时间为期限进行相关记录总结,最后展开经验分享。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正在逐步形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而且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真正享受到秩序给生活带来的美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改变传统低效的教学模式,巧妙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内涵,并认真践行道德准则,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龚丽燕.浸之润之:明理 养德 修身 践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浸润式课堂的构建路径[J].学苑教育,2023

(7):9-11.

钱明玉.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效的策略[J].家长,2023(10):85-87.

崔梅.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新智慧,2023(24):50-51.

龚晨.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3(22):131-133.

蔡颖.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学苑教育,2021(25):49-50.

作者简介:许雅斯(1983.11-),女,福建晋江人,

任教于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