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故郭府君夫人墓志

2023-03-21 00:51杨丙君郑洪全刘鹏
大众考古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志文府君藩镇

文 图/杨丙君 郑洪全 刘鹏

大唐“故郭府君夫人墓志”出土于河北正定新区郭家庄墓群M49,清理时在墓室棺床南侧地面正中稍偏东位置,分志盖和志石,青石质,志、盖扣在一起,字头向东。

志盖,盝顶式,表面打磨光滑,左下角有腐蚀、修补迹象,左边角稍残。顶面四周浅刻双线边框,内刻双线界格3 列,界格内阴刻篆书“故郭府君夫人墓志铭”。四刹为斜坡式,坡面棱角浅刻双线,四刹面线刻团花牡丹,花叶肥大,雍容华贵。四侧面线刻双组如意云纹。志盖边长42 厘米,志盖边缘厚4 厘米,中心处高6 厘米,盝顶边长14 厘米。

志石正方形,表面和四侧面打磨光滑,正面刻铭,四侧线刻如意云纹,底面粗糙,留有条状凿痕。表面有疑似二次打磨使用迹象,底部边缘模糊可见个别前期残存文字,较本次志文字体明显偏小。表面四周边缘浅刻双线,志文阴刻,较为规整,共18 行,每行8—24 字,共337 字。边长43 厘米,厚7.2 厘米。

墓志整体

墓志志文

志文释录

志石保存相对完好,除个别字体受磨损外,志文基本可辨。释文如下:

大唐成德军,冠军、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试殿中监骑都尉,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故太原郭府君,夫人清河张氏、陇西李氏合祔墓志并序。

府君讳令岩,其本冀州信都县人也。考讳皈皇,太常卿。府君即太常之弟(通“第”)三子也。幼从严训,长有风仪,爽朗其神,昂藏其质,文武不坠,忠孝克全,又识时知足之术矣。当此人世,有贤士,天胡夺之,大和三年十二月廿四日殓于镇府真定县崇儒坊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八。

夫人清河张氏、陇西李氏,幼从闺训,长立妇容,能广备焉,能择邻矣,合鱼水之欢,播好仇之美,永资宾敬,式备宜家,非道勿行,见得思义,旻苍不吊,逝丧所天,忽降祸灾,夫人并先逝矣。今取大和四年六月十二日与二夫人合葬于镇府城东南五里临济村东平原,礼也。恐山河有变,丘陵不常,刊石记铭,用为后代,嗣子惟直,力备凶义,号天叩地,泣血临棺,乃为词曰:

伟貌君子,深沉古风,诗书自弃,职变潜通;

釰为时杰,德为仁雄,明明夜月,松柏悲风。

府君名郭令岩,冀州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冀州区)人,父亲名郭皈皇,官至太常卿,郭令岩为其第三子。志文对志主年幼到成人的成长历程做一总结,涉及家训、风度、仪容、文武、忠孝、为人处世等方面,均为赞美之词,称其为世间少有的贤士。志主去世突然,死因未提,嫡长子“惟直”隆重举办丧葬仪式,极度悲痛,为其父写下文字追思。

志石拓片

墓志考据

志主职官

志主郭令岩,两唐书中未有记载。据志文“大唐成德军,冠军、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试殿中监骑都尉,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可知志主是成德军节度使府的官员。唐代职官分为职事官、散官、勋官、爵位等,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这几项官职。职官即职位,有实权;散官表示官员等级,无实际职权;勋官为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志文中“冠军”“大将军”是郭令岩所获武散官,品秩为正三品。《旧唐书》载:“大将军、冠军,正三品。”“左金吾卫大将军”为唐庭中央武职事官,正三品,《旧唐书·职官志》载“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左右金吾卫,秦时称中尉,掌徼巡,汉武帝改名执金吾,曹魏复为中尉,南朝不置,隋曰候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改为左右金吾卫,采古名也。左右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

唐朝任命的官员分正员和员外:正员即拥有正式编制、俸禄依规定数支给的官员,员外则指正员官以外的官员,始置于东晋南北朝,称员外郎,以别于郎中。唐中宗时始在正官之外置员外之官。此类额外之官大都依权纳贿所置,与正式的部曹官不同,其俸给为正员额数之半。另外,官吏犯了公罪多半被贬到远方作州县以下的官,称为左降官,虽有官名,但不许任职,名为员外,置同正员,其实只能领取少量俸禄。

郭令岩所兼“殿中监”属殿中省,掌乘舆服制,从三品。由此可见,郭令岩是从“殿中监”的从三品官获兼了“左金吾卫大将军”的正三品职事。“骑都尉”为勋官,从五品上。“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开国男为爵位,初指男爵中开国置官食封者,后仅为爵位名,食邑为县,故爵前常冠以所封县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 年)男爵始加“开国”之称,为九等爵最末等,从五品上,名义食邑三百户,实际未加实封者并不食封。

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节度使多自主辟召士人。为适应这种新局面,唐廷逐步把藩镇幕僚纳入中央官制,藩镇幕僚常加以“试”“检校”“兼”等衔的职事官,并非实职,其意义在于“表示其地位之尊崇和升迁之经历”。

“考讳皈皇,太常卿”,可知志主父亲名皈皇,为太常卿。《旧唐书》载“太常卿、宗正卿,天宝初,升入正三品也”;《旧唐书·职官志》载“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以八署分而理之:一曰郊社,二曰太庙,三曰诸陵,四曰太乐,五曰鼓吹,六曰太医,七曰太卜,八曰廪牺。总其官属,行其政令。”但查阅两唐书中均无郭皈皇的记载,建中年间(780—783 年)河北藩镇的叛乱以朝廷与之相互妥协而结束,河北诸镇归顺之后,唐德宗也马上对他们加官晋爵。此官职或为此背景下,朝廷安抚河北诸镇时而授予的,故不见于两唐书。

纵观志主职官,或为员外官,或为无实职的唐廷职事官,中晚唐时期藩镇内部幕职所带的朝衔仅表示幕府僚佐的政治身份、迁官资历,与其实际执掌并无必然联系,藩镇内真正位高权重的应是掌控兵权的人。这从志主复用志石、修补志盖等迹象上也有所体现。

位置及葬俗

志文载“大和四年(830 年)六月十二日与墓主人合葬于真定城东南五里临济村东的平原里”,今临济村依旧存在且名称未改,结合志文提及的其与真定城相对位置,对于探寻印证唐代正定古城的确切位置是一个有力的线索。

由志文可知,此墓为志主与二夫人的合祔墓,唐代夫妻合葬是一种很常见的葬式。唐代合葬墓有归葬、合葬、祔葬、改葬之别。归葬,死于他乡率归葬;合葬,妇从其夫为合葬,凡夫妇以合葬巨多;祔葬,子孙从其父祖葬为祔葬,所谓归旧茔;改葬,已葬而复徙为改葬。郭家庄M49 或为归其父祖旧茔或家族墓地的夫妻合葬墓。

在古代丧葬习俗中,大殓以后要将灵柩停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安葬,这一过程称为“殡”,从殡到葬有一段时间,丧家在此期间准备墓圹、筹备葬礼。志文中“大和三年(829 年)十二月廿四日殓于镇府真定县崇儒坊之私第……今取大和四年六月十二日与二夫人合葬于镇府城东南五里临济村东……”,说明墓主卒后殓而未葬,属于权厝状态,停柩待葬,从入殓到下葬期间近6 个月。这种情况在唐代比较常见,如唐《张忠义墓志》载:“志主贞元十九年(803 年)五月十四日遘疾终于陕之私第……粤廿年二月十五日,卜吉葬于甘棠东北原,礼也。”唐《宋俨墓志》载:“志主建中三年(782 年)卅日……永绝卒于此日阵也……建中四年(783 年)岁次癸亥四月丁未朔廿七日癸酉,葬于幽州昌平县东北十里武安乡。”有学者对唐开元(713—741年)前墓志统计分析发现归葬、合葬两因素是唐代葬期冗长的决定因素。另外唐代流行的“卜宅兆”风水堪舆之术也深刻影响了逝者的葬期,相对而言官品高低对葬期影响较小。

墓壁砖雕椅子

墓志撰写人

墓志中撰文者未直接署名,志文末尾“……泣血临棺,乃为词曰”,或与其子惟直有关。书人及篆刻者未提。唐代墓志撰书人署名自初唐高宗(649—683 年)后期开始跃升,一直持续至中晚唐文宗时(827—840 年)达到顶峰。凡墓志作者不外乎三类,制度性撰文、亲属自撰及请托撰文。有统计表明,虽然唐代著作(佐)郎一度作为碑志的撰写者写入典章,然而从墓志篆书情况看,这一制度并未认真执行。唐代墓志撰文、书写者中志主亲属占绝大多数,反映出唐代墓志撰人、书人亲属化的特征。一方面可能与著作(佐)郎罢史职直接相关,自代宗(762—779 年)在位以后宰臣、翰林学士成为奉诏撰文者,敬宗(824—826 年)以后更出现翰林专掌碑志撰写的局面。另一方面或与雇人作铭需支付高额酬金有关。丧家雇人作铭需支付丰厚的报酬,逐渐使墓志沦为商品。《苗府君夫人河内县太君玄堂志铭》记载苗藩妻张氏“买铭”倾尽家资,全家陷入窘困贫苦之境。唐后期墓志以直书、实录、不加文饰为共识,子嗣自撰,本与真情,同时亲属撰文熟知志主行事,摒弃虚名,更趋向理性务实。

目前出土的晚唐成德镇属地墓志相对较少,此墓志是近年来河北地区继《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俗称李宝臣碑)、李宝臣残碑、《王士真墓志》、《王元逵墓志》之后又一新发现。志主人一生主要时间处于“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的中晚唐时期,时正定为河北三镇之成德镇镇府所在地,志主就职于成德军幕府藩镇,但一身唐廷中央官职,这反映出唐廷中央与藩镇在用人方面的一种默契,也印证了藩镇与唐庭中央并不是完全对立、势不两立的关系。这也或许正是“安史之乱”后,在藩镇林立的状态下,唐朝仍然能够维持不灭的内因所在。

猜你喜欢
志文府君藩镇
传书鸽
从“人均”概念看安史之乱前的藩镇自给
阿梅
渠县汉沈府君阙
西夏建筑装饰构件——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黄道周
形塑合法性:王元逵兴兵泽潞原因新论
长治府君庙和崔珏
碰撞、变异与融合:论日本文学中的“泰山府君”
论宋人的唐五代藩镇观